“貓冬”這個詞很有意思。寒風呼嘯的冬天,將風雪關(guān)在門外,像小貓一樣躲在家里。
小時候,鄉(xiāng)下的奶奶家養(yǎng)了一只貍花貓,這只貓健壯肥碩,棕灰相間的毛油光發(fā)亮。大多數(shù)時候,貍花貓喜歡趴在門口的一塊墊子上,一動不動,像睡著了一樣;卻又會突然豎起耳朵,嗖一下躥出去,仿佛最敏捷的短跑運動員。
一到了冬天,貍花貓就變得慵懶起來。早上,它趴在炕頭那塊地方最暖和。中午,貍花貓還在那里。天氣晴朗時,陽光透過窗戶照進來,剛好打在它身上。等到晚上,不用問,它仍窩在炕頭,似乎整天都不曾挪動半分。聽到有人開門的動靜,它也只是懶懶地瞅一眼,有時連頭都不愿意抬。
所以,當奶奶說出“貓冬”這個詞的時候,我忍不住“撲哧”一笑,居然有如此生動形象的描述??刹皇锹?,寒冬臘月,人們忙完了農(nóng)事,無事可做,也無處可去,索性躲在屋子里??簧稀t火旁,都是頂好的地方。有了主人做伴,貍花貓睡得更安穩(wěn)。
當然,“貓”在這里并不完全是指貓這種動物,更有“躲藏”的意思,與我們小時候經(jīng)常玩的游戲“躲貓貓”意思相同。其實,在北方的冬天,要“躲藏”起來的事物太多了!飛到南方過冬的大雁等候鳥自不必說,蛇、青蛙、刺猬等早就找了一處溫暖的窩開始冬眠,就連蘿卜、土豆、大白菜也需要搬進地窖儲藏。
奶奶經(jīng)常說:“人吶,要學會自己給自己找樂子?!蹦菚r候,人們沒什么娛樂項目,吃喝自然就成了最大的消遣。小火爐上架個平底鍋,再抓一把花生不想剝殼也沒關(guān)系,直接放進去就行了?;鹈绮粩嗵蛑伒?,花生殼發(fā)出輕微的爆裂聲,空氣中隨即有了焦香的味道。再順便拿幾個紅薯丟進爐膛,大約一刻鐘后,烤紅薯的味道霸道地彌漫開來,屋子里充滿了香甜的氣息。
有了零嘴,總要再來點喝。奶奶從柜子里翻出一罐茶葉,不知道是否名貴,不過那裝茶葉的鐵罐子倒是好看。我問奶奶:“好茶不是要等好日子才能喝嗎?”奶奶抿嘴笑了:“能喝好茶的日子就是好日子呀!”
當時的我并未領悟奶奶話中的含意,對于小孩子來說,茶實在是可有可無,如果能來上一碗熱氣騰騰、咸香適口的湯,這一天就算完美了。
奶奶看穿了我的心思,往一口小鋁鍋里倒了水,切一塊老豆腐,扔幾片姜,然后在我的殷切注視下,挖了一小勺玉脂般的豬油放進鍋里,最后只需要加一點點鹽那香味簡直絕了。后來我喝過很多用名貴食材熬制的湯,都遠不如記憶中的那碗泛著油光的豆腐湯。
喝了一肚子湯,身上暖烘烘的,奶奶便放我們出去撒歡兒。天氣雖冷,太陽卻并不吝嗇,慷慨地散發(fā)著光芒。大人們蹲在墻腳曬太陽,有一搭沒一搭地聊天;小伙伴們則跑著、跳著、追著、鬧著……直到天色漸暗。
仿佛只是一瞬,一天就過去了,一個冬天也跟著過去。某個清晨,一打開房門,貍花貓猛地跳出去,跟著人們在院子里活動筋骨。這時楊柳開始發(fā)芽,新的一個輪回又要開始了。汪曾祺先生說得好:人生忽如寄,莫辜負茶、湯和好天氣呀。
(白明珠薦自《時代郵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