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報道,2021年印度海外居民匯款金額上漲了4.6%,增至約870億美元,占全球“移民匯款”總額的10%,多年排在世界第一。
“移民匯款”通常指僑居或因為工作原因派到國外的勞務(wù)工,將其收入寄回家鄉(xiāng)的行為。按照常理,中國在海外的華人華僑總數(shù)將近六千萬,遠多于身在海外的印度裔。所以中國的“移民匯款”好像更應(yīng)該排在第一才對。
但只要在全世界走一圈,人們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緣由。首先,印度人在全世界分布之廣,連華人都趕不上。你幾乎可以在世界每個角落遇到印度人,尤其在說英語的國家,幾率更高。
這和印度的歷史不無關(guān)系。印度曾長時間被英國殖民。隨著英國在全世界擴張,印度人也被帶到英屬殖民地打工。譬如,很多印度人被帶到了毛里求斯、南非、馬來西亞、斐濟、澳大利亞、牙買加、圭亞那等地。
“印度阿三”這個略帶貶義的稱呼,便是當年英國人帶印度人到上海租界當警察時,中國人起的外號。如今,他們早已離開上海。但在非洲、東南亞以及美洲,不少印度人卻落地生根,形成了濃厚的印度文化圈。
除了早期跟隨英國移民的印度人,近年來,印度也已經(jīng)成為全球最大的勞務(wù)輸出國。許多印度人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主動移民到中東、美國和歐洲。這些地區(qū)目前也是印度“移民匯款”的主要來源地。
據(jù)統(tǒng)計,目前海外“非定居印度人”和“源自印度的人”共有三千萬左右。這個數(shù)量顯然比海外的華人華僑少。為何印度能成為“移民匯款”第一大國呢?這就不得不說說第二個原因——印度人濃厚的家庭觀念。
印象中,印度人每天喜歡拜拜神,對世俗生活似乎并不在乎。而現(xiàn)實中的他們,除了敬畏神靈,對家庭關(guān)系的重視程度,讓華人都自嘆不如。
一份調(diào)查顯示,僅有不到1%的印度成年人會同父母分居。印度城市中,每戶人口平均為4.8人,獨居情況極少。
在印度旅行時,一位正在學中文的導游邀請我到家里做客。沒想到,已經(jīng)結(jié)婚的他不但和父母住在一起,他的爺爺奶奶也與他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無論是聊天還是吃飯,我都能感受到他們對長輩的尊重。聽這位導游講:他的婚姻是父母安排的,雖然他也向往自由戀愛,但是周圍人大多如此,不覺得有什么不好。
團結(jié)血親的同時,濃重的家庭觀念造成了另一個結(jié)果,就是大家庭對成員的期望值較高。在受訪者中,76%的印度人認為,家庭的認同非常重要。這導致那些在海外打工的印度人想要拼命證明自己的能力,不斷為家庭做出貢獻,得到大家庭的肯定。
除了家庭觀念重外,貧窮也是很多印度人拼命往家寄錢的原因。對于一些不富裕的印度家庭,把子女送到國外打工成了擺脫貧困的希望。海外親人的匯款意味著全年的生計,為了讓家人過上好日子,在外打拼的印度人自然要努力工作并不斷往家里寄錢。
我在新加坡街頭就曾見過這樣的場景:一群印度勞工在匯款公司門口排起長龍,手里拿著剛剛領(lǐng)到的薪水等待匯往國內(nèi),當?shù)厝烁嬖V我,這些印度勞工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很多人連ATM機都不會用,只能求助于匯款公司。
東南亞和中東的印度勞工大多從事體力勞動,而去美國打工的印度人則多是腦力勞動者且收入不菲。據(jù)統(tǒng)計,截至2017年,美國印度裔人口已達412萬人。2017年美國家庭收入中位數(shù)為6萬美元,而印度裔家庭收入的中位數(shù)在2016年就已經(jīng)超過10萬。美國國會中,印度裔議員所占比例也遠高于印度裔人口在美國人口中占的比例,這些印度精英同樣會給“老家”匯款,其貢獻想必更多。
數(shù)量龐大的印度移民分散于世界各地,給印度帶來了巨額外匯,近年來,僑匯收入相當于其GDP的2%到3%,分量很重。有研究顯示,“移民匯款”對許多中低收入國家來講,是外部融資的重要來源。
外匯給印度帶來諸多福利的同時,也有人開始擔心。據(jù)悉,2018年,印度與教育有關(guān)的收入流出額為27.76億美元,流入額為4.79億美元,兩者差距近6倍。這意味著人才流失極為嚴重。確實,印度獨立后,很多人獲得過諾貝爾科學類獎項,但這些人都只是曾經(jīng)的印度人,獲獎時的國籍是外國。
現(xiàn)在的印度,看似擁有世界“移民匯款”第一大戶的頭銜,但“移民匯款”給母國帶來財富的同時,也在表明人才流失十分嚴重。這對有著雄心壯志想在世界舞臺爭有一席之地的印度來說,恐怕更像是一把雙刃劍。
(毛雨澤薦自《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