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到江南出差,在酒店的自助早餐臺上,一盤似曾相識的黃色米粿讓我眼前一亮。我迫不及待地夾了一塊放到餐盤里,品嘗后,卻有些遺憾:這道點心雖美味,卻不是家鄉(xiāng)福建浦城大米粿的味道。
記憶中,做大米粿的頭一天,母親把一種叫作“黃堿柴”的樹枝燒成灰,待它冷卻,裝進大竹漏里,用熱水沖淋下去,一股股如琥珀的黃色堿水歡快地沖進木桶里。我深深地吸了吸鼻子,因為這種植物堿水的味道很獨特,有一股淡淡的香,不似茉莉花的清香,也不似玫瑰花的幽香,聞著這獨特的堿香,仿佛已嘗到了大米粿的美味。父親把要做大米粿的粳米泡在堿水里,整整泡了一個晚上,粳米就變成了黃米。
次日上午,母親把大灶的火燒得旺旺的,要開始蒸堿米了。父親叫來兩三位鄉(xiāng)鄰,大家一起搬來了做米粿要用的大石臼。
堿米蒸熟后,該男人們大顯身手了。他們把黃米飯放進石臼里,一人掄起大木槌往石臼里砸,另一人則蹲在石臼旁,乘大木槌被高高舉起的空當,眼疾手快地給黃米飯團“翻身”,然后掄大木槌的人繼續(xù)砸,另一人繼續(xù)翻,如此反反復(fù)復(fù),換人,再繼續(xù)砸。大木槌上下翻飛,沉悶的響聲有節(jié)奏地傳出,似乎為即將來臨的農(nóng)歷春節(jié)奏響了歡樂的前奏曲。當黃米飯已看不到米粒,就成了一大團黏稠的米粿。趁熱把石臼里的米粿取出,捏成一個個橢圓形的大團子,搓捏成形的大米粿每個約1斤,在它們的表面抹上點茶油,一個個大米粿金黃發(fā)亮,似一個個金燦燦的大元寶,十分養(yǎng)眼。
我們這些孩子嘴饞,等不及大米粿冷卻,央求大人搓一小團給我們解解饞,一口咬下去,彈牙有嚼勁,雖然不甜也不咸,但大米的清香和植物的香味混合成一道奇異的香味,彌漫在嘴里,讓人恨不得一口吞下。母親還會把大米粿切成手指般粗細的粿絲,放入大蒜、三層肉、胡蘿卜絲一起炒,炒好的大米粿香滑有彈性,是一道誘人的美食。
小時候在故鄉(xiāng)培養(yǎng)起來的味覺,連著心,讓人對故鄉(xiāng)的吃食總是念念不忘。心中思忖著,此次回鄉(xiāng),我定要好好地品嘗一下大米粿的美味。
(摘自《廈門日報》,本刊有刪節(jié))(責任編輯 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