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搬磚,有人拍磚,有一些年輕人卻將磚頭視若法寶。他們接受祖國和內(nèi)心的召喚,勤學苦練,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yè)。
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推動“全民皆兵”。上海吳淞公社位于長江口岸,是祖國的海防前線。歷次帝國主義侵略上海,吳淞口常常是激烈的戰(zhàn)場。1964年3月,吳淞公社城中大隊組建了武裝民兵班,其中包括十幾名女民兵。入選民兵班時,正是她們最好的年紀。年齡小的不過十七八歲,年長的也只有二十四五歲。白天干活之余,她們會利用午休、夜晚、周末等一切時間訓練,就連晚上睡覺時也會把槍放在枕邊,一聽到指令便馬上出發(fā)。
大家為了磨煉意志、提升戰(zhàn)斗力,專挑天氣條件惡劣的時候訓練。夏日,在太陽當頭的中午練;冬天,在早晨和夜晚寒冷的北風下練?!疤炖涞臅r候,每個人手上都長滿了凍瘡。哪怕皮肉和襯衣黏到了一起,也沒有人吭聲?!庇信癖貞浀?。練習臥姿射擊,雙肘磨得皮破血流。一瞄準,傷口支在堅硬的地上,疼痛難忍,但每個人都忍了下來。時間一長,每個人的肘部都長了一層厚厚的老繭。
一本名為《鏡頭中國》的攝影集,封面照定格了一位女民兵一手翻書、一手托舉3塊磚頭的場景。這張照片的主人公,是女民兵班副班長何金英。何金英說,當年使用的步槍分量都比較重,大家便想方設法鍛煉手勁,讓自己在瞄準的時候能夠穩(wěn)穩(wěn)地托住槍。單手托磚就是“土辦法”之一?!巴赁k法”訓練出來的女民兵,卻一次次取得了不俗的成績。青霉素藥瓶只有半截拇指大,距離是25米,她們用小口徑步槍,一槍消滅一個目標。
隨著“女民兵神槍手”的美名遠播,她們也應邀參加了一次次軍事表演,贏得無數(shù)掌聲。1965年3月28日,周恩來總理和外交部部長陳毅同志會見巴基斯坦總統(tǒng)阿尤布·汗,開展的軍事表演中也有吳淞口女民兵的身影。
時間進入21世紀,仍有年輕人視磚頭為法寶。2015年8月,在巴西圣保羅舉行的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上,代表中國出戰(zhàn)的農(nóng)村小伙曾正超不畏強手,在這一被譽為國際技能界“奧林匹克”的比賽中一舉奪得焊接項目金牌,為中國實現(xiàn)了該項賽事金牌“零”的突破。
曾正超的工作服,是一件厚實的牛仔裝,衣袖處密布不規(guī)則的圓孔。卷起衣袖,他的手臂上有幾十個蠶蟲大小的燙疤,這些疤痕都是焊花飛濺、燙穿衣袖留下的。他拿著焊槍,在兩塊鋼板之間點燃火花,手法嫻熟,關節(jié)靈活,焊絲跟著焊槍的節(jié)奏勻速游走,兩分鐘后,接口一氣呵成。焊縫在一層層弧形線條中展開,像魚的脊椎骨般均勻、平滑,又猶如給鋼板鑲了一道精致的滾邊兒,均勻有致。
剛進入技校的時候,曾正超焊出的焊縫很難看,但教練發(fā)現(xiàn),這個木訥少語的小子,有干好焊接最需要的內(nèi)斂與沉穩(wěn)的氣質(zhì)。其他孩子在休息玩手機的時候,他每次都在堅持訓練。焊接不僅要求手臂有力,還要求關節(jié)靈活,既準又穩(wěn)。為了練穩(wěn),曾正超特意將一塊磚或一塊鐵吊在手腕下。
還有湖北十堰市被稱為女子“槍王”的民警周磊,為了練習手勁,她在小區(qū)找了一塊火磚拴上繩子,掛在手腕上。剛開始,掛幾十秒就受不了。慢慢地,幾分鐘、十幾分鐘……她的手勁明顯增大,在訓練中再也沒有感覺到?jīng)]手勁上膛了。
不同時代的他們成為各自行當里頗受贊譽的“高手”,業(yè)不同,道相通,一塊塊磚頭道出:工匠沉默的智慧,最終在手上開悟。
資料來源:《解放日報》《華西都市報》《湖北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