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瑞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黨領導的百年青年運動史的起點,是中國青年真正成為先鋒力量的偉大開篇。2022 年5 月10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 周年大會時強調,“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共青團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用先進思想啟迪青年覺醒、凝聚青春力量,團結帶領廣大團員青年踴躍投身反帝反封建的工人運動、農民運動、學生運動,積極參加黨領導的革命武裝,在打倒軍閥、抗日救亡、推翻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偉大斗爭中沖鋒陷陣,展現出不怕犧牲、浴血斗爭的精神風貌?!盵1]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領導青年運動的成功實踐,真實還原了在黨的偉大領導下中國青年參與革命武裝,堅決打倒軍閥、抗日救亡以及推翻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等偉大斗爭的輝煌功績??偨Y凝練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領導青年運動的實踐經驗與領導智慧,對開啟中國青年運動的新時代、新篇章、新格局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堅定領導中國青年運動的信心與決心,帶領廣大青年踴躍投身反帝反封建斗爭,為爭取新中國早日成立而奮斗。根據現實任務與表現形式的變化,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領導青年運動可具體劃分為四個階段:建黨初期至大革命時期是黨領導青年運動的探索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是黨領導青年運動的發(fā)展時期;抗日戰(zhàn)爭時期是黨領導青年運動的變革時期;解放戰(zhàn)爭時期是黨領導中國青年運動的成熟時期。
大革命時期的時代主題是革命。年輕的中國共產黨帶領廣大青年積極投身“打倒軍閥,除列強”的浴血斗爭,將國民革命推向高潮。這一時期,黨對青年運動的領導具體表現在:制定黨領導青年運動的基本方針,爭奪中國青年運動的領導主體地位。
1922 年,中共二大通過的第一部黨章對青年運動作出明確部署。1923 年,中共三大通過了《青年運動決議案》,指出青年運動是黨的重要工作之一,黨對青年團應極力加以組織上和指導上之援助,并號召青年團根據黨的決議積極參加國民運動。1925 年中共五大提出,“青年運動是共產主義運動中一部分重要的工作,因共產黨是這一般共產主義運動的總指揮,青年運動必須在共產黨指導之下,是無疑的?!贝蟾锩鼤r期,為貫徹國共合作方針,黨領導青年團積極帶領廣大青年行動起來,動員廣大青年戰(zhàn)斗在反帝反封建斗爭最前線,組織學生運動、農民運動,組織青年參加黃埔軍校和農講所,接受初步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有力推動了大革命時期各地工農運動的蓬勃發(fā)展,為北伐戰(zhàn)爭的勝利儲備了有生力量。1923 年1 月,北大學生掀起“驅彭挽蔡”運動,而后兩次學生請愿抗議相繼失敗。恰在此時,中國共產黨主動出擊,通過革命刊物積極引導身處迷茫中的廣大青年學生,把斗爭的矛頭鮮明地指向了封建軍閥政府。為了推動國共合作,改變南北青年運動的不平衡差異,1924 年爆發(fā)了廢約運動,在黨和團的有力推動下,運動短時間內達到了高潮。1925 年,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廣大青年發(fā)動了建黨以來第一次全國范圍的反帝愛國運動——五卅運動,全國人民尤其是青年學生的政治覺悟大大提高,是繼五四運動以來影響最大的愛國革命運動,標志著全國革命高潮的到來。1926 年,在黨和共青團的組織下,廣大青年參加北伐戰(zhàn)爭,發(fā)揮了重要的骨干作用,是北伐戰(zhàn)爭取得勝利的重要基礎力量,如葉挺獨立團贏得了“鐵軍”的光榮稱號。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積極領導廣大青年開展思潮領域的斗爭,有力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如駁東方文化派、反擊國家主義派、批判戴季陶主義、對抗孫文主義學會等。
土地革命時期是中國青年運動的曲折發(fā)展時期,中國共產黨與中國青年運動的密切關系在革命實踐的磨礪與考驗中鞏固加深,中國青年堅定了跟隨中國共產黨奪取革命勝利的信心與決心。這一時期,黨對青年運動的領導具體表現在:領導青年學生發(fā)起反抗,為保證青年運動適應抗戰(zhàn)形勢,對青年組織狀態(tài)做出必要調整。
1927 年4 月12 日,蔣介石集團在上海發(fā)動反革命政變,大肆虐殺共產黨人,勾結軍閥勢力企圖控制武漢國民政府。7 月15 日,汪精衛(wèi)公開叛變革命,以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合作為標志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完全破裂,中國共產黨自此走上了獨立領導中國青年運動的革命道路。受到大革命失敗的沖擊與國民黨的迫害,大批青年經受了身體和精神上的雙重折磨,參與青年運動的積極性一度衰弱。11 月,瞿秋白、周恩來等黨內領導人作為代表在共青團中央局擴大會議上作報告,嚴肅批評了團內出現的取消主義和先鋒主義,明確中國共產黨才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1935年12月,中共北平臨時工作委員會領導廣大青年學生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游行,高呼“反對華北自治運動”“停止內戰(zhàn),一致對外”等口號,掀起了波及全國的“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極大鼓舞了中國青年運動的整體士氣,催生出一批極具影響力的青年抗日救亡組織,標志著中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走向高潮。1936 年2 月,中共北平市委決定成立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后在全國范圍內迅速發(fā)展壯大,不僅在當時青年運動中發(fā)揮關鍵作用,而且對抗日戰(zhàn)爭時期組織、動員青年參與抗戰(zhàn)同樣發(fā)揮不小的影響??傊腥A民族解放先鋒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團結社會各界青年,發(fā)動全民族抗日救亡運動貢獻了重要力量。1936 年9 月,根據共產國際與黨中央的指示要求,決定對共青團進行改造。11月,中共中央作出的《關于青年工作的決定》一經發(fā)布,團中央立即在西北革命根據地開展了改造工作,并經黨中央的批準,著手組建西北青年救國聯(lián)合會,以促進黨領導下青年運動的健康發(fā)展。1937 年4 月,西北青年救國會第一次代表大會正式召開,會議正式決定建立青救會組織,確定暫由西北青救會代行共產主義青年團此前的各項工作任務,保障黨領導下中國青年運動適應全民族抗戰(zhàn)的總體形勢。
抗日戰(zhàn)爭時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領導青年運動的關鍵時期,廣大青年在黨的正確領導下,適應全民族抗戰(zhàn)形勢,奮勇投身前線戰(zhàn)場,為充實革命力量奠定堅實基礎。這一時期,黨對青年運動的領導具體表現在:充分發(fā)揮黨領導下青救會的重要作用,積極組織培育青年,為全民族抗戰(zhàn)輸送青年人才與青年力量。
1937 年7 月,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黨領導下的各類青年組織積極奮戰(zhàn)在抗戰(zhàn)第一線。中共中央直接領導下的西北青年救國會在七七事變后發(fā)出強烈號召:“我們絕不愿意我們的國土、我們的同胞,受敵人的蹂躪殘殺。緊急地動員起來,誓為保衛(wèi)平津、華北,驅逐日寇而流最后的一滴血!”[2]西北青年救國會堅決支持黨的全面抗戰(zhàn)路線,在全國范圍內樹立了良好的模范榜樣,為青年群體探尋了一條符合實際的抗日救國道路。延安作為中共中央和八路軍總部所在地,成為抗戰(zhàn)時期進步青年的向往圣地。為團結全國抗戰(zhàn)青年勢力,鞏固黨領導下的青年運動群眾基礎,堅定青年正確政治信仰,統(tǒng)一青年參與抗戰(zhàn)運動思想,中國共產黨于延安先后創(chuàng)辦了安吳青訓班、窯洞大學、澤東青干校、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陜北公學、魯迅藝術學院等教育組織,大批青年在結業(yè)后紛紛投身抗戰(zhàn)前線,以實際行動支援抗戰(zhàn),為民族解放事業(yè)貢獻寶貴力量。伴隨抗日戰(zhàn)爭進入相持階段,國內政治局勢發(fā)生根本性轉變,中國青年運動發(fā)展形勢不容樂觀,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國統(tǒng)區(qū)青年運動遭受重創(chuàng)。針對此種情況,中國共產黨決定改變國統(tǒng)區(qū)青年工作方式,貫徹毛澤東提出的“隱蔽精干,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3]十六字方針,積極恢復和有序開展國統(tǒng)區(qū)青年運動,爭取青年群眾基礎的不斷擴大,維護中國共產黨對青年運動的政治影響力。與此同時,抗日根據地青救會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在投身抗日戰(zhàn)場、開展抗戰(zhàn)動員、發(fā)展當地經濟、發(fā)展文化教育等方面均發(fā)揮優(yōu)勢作用,為抗日根據地青年運動發(fā)展做出突出貢獻。抗戰(zhàn)后期,為爭取抗戰(zhàn)取得全面勝利,強化黨對解放區(qū)青年運動的領導地位,有效援助國統(tǒng)區(qū)青年運動發(fā)展,解放區(qū)青聯(lián)籌委會在西北青救會、陜甘寧邊區(qū)青救會和學生聯(lián)合會的聯(lián)名提議下加速推進,為發(fā)展解放區(qū)青年運動注入生機活力,解放區(qū)青年運動由此進入一個全新歷史發(fā)展時期。
解放戰(zhàn)爭時期迎來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領導中國青年運動的歷史高潮。中國共產黨在充分總結和汲取歷史經驗的基礎上,帶領全國青年奪取解放戰(zhàn)爭的最終勝利,實現中國青年運動的空前團結與統(tǒng)一。在此時期,黨對青年運動的領導具體表現在:恢復建立青年團,實現黨領導下青年運動組織的大團結,從根本上鞏固黨領導中國青年運動的核心地位。
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的成立是黨正視青年群體渙散問題,重新思考黨團關系后做出的重大決策。青年團的成立為黨領導青年運動開辟了全新方式,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終勝利提供了組織保障。1946 年,任弼時兩次主持召開了關于討論建立青年團問題的中共中央書記處座談會,重點討論了要不要建立青年團和如何建立青年團的問題。任弼時指出,“過去建立青救會,是個不可免的歷史過程。青救會已經完成了歷史任務,‘現在是到了決定建立青年團的時候了’。黨對團要加強領導;團要避免重犯歷史上青年主義和先鋒主義的毛病?!盵4]1946 年11 月,中共中央發(fā)出的《中央關于建立民主青年團的提議》中對青年團的職能予以明確定位:“這個組織應比過去共產主義青年團更群眾化、青年化,在政治上應接受黨的領導,工作上應該是解放區(qū)黨政軍民工作的忠實助手?!蓖瑫r,還要求青年團在“組織上實行民主集中制,接受共產黨與民主政府的政治領導”。1949 年4 月,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青年團的正式成立,在處理黨團關系問題上鞏固了黨的領導核心地位。任弼時指出,“過去30 年來的歷史事實,充分說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青年最好的領導者和保護者。自從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歷次偉大的青年運動,所有獲得光輝的成績,都是和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分不開的。”[5]為擴大黨領導中國青年運動的群眾基礎,更廣泛地團結教育青年,在青年團代表大會召開前后還分別召開了全國學生代表大會和全國青年代表大會,進一步明確了黨的領導核心地位,闡明了青年群體新的歷史任務。至此,中國青年運動開啟了嶄新歷史篇章。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黨領導中國青年運動的起步發(fā)展時期,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與中國青年運動的發(fā)展緊密聯(lián)系。無論是黨的早期組織,還是幼年時期的中國共產黨,偉大的共產主義先驅們始終重視青年在革命運動中的重要作用。為實現中國青年運動的蓬勃發(fā)展,保障青年群體的正當利益,中國共產黨充分發(fā)揮民主集中制優(yōu)勢,創(chuàng)設了一系列領導中國青年運動的科學機制,助推革命實踐的有序演進。
政治領導機制是指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青年運動的領導核心,必須保證青年組織與青年群體堅定先進領導方向、堅持科學政治信仰、堅守正確革命理論。該時期政治領導機制具體表現如下:第一,堅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青年運動通往最終勝利的制勝法寶。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首先要堅持黨的政治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領導中國青年運動過程中,黨對青年團的政治領導經歷了“除了政治上的主張須與中國共產黨協(xié)定以外,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應有完全自主之權”[6],到“共產青年團是無產青年群眾共產主義的群眾的組織,他在政治上完全受黨的領導”[7],再到“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是在中國共產黨的政治領導下堅決地為新民主主義而斗爭的先進青年們的群眾性的組織”的演進變革。第二,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信仰。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信仰是黨領導青年運動政治機制的基本表現,也是實現中國青年運動最終勝利的精神支柱。五四運動為馬克思主義傳播提供了現實環(huán)境,以李大釗為代表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傳播者,積極向青年群體介紹、宣傳馬克思主義,并通過開展各類學習教育,同先進青年研討馬克思主義,努力嘗試將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現實尤其是中國青年運動有機結合。早期共產黨人堅信,只要堅持做好宣傳和動員工作,總會有青年真正選擇并信仰馬克思主義,因為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指明實現中國救亡圖存的正確道路。對此,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代表大會上明確指出,在思想信仰上要確定社會主義青年團為信奉馬克思主義的團體。第三,堅守無產階級革命路線。堅守無產階級革命路線是黨領導青年運動政治機制的重要抉擇,也是中國青年運動蓬勃發(fā)展的路徑支撐。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討論通過的各類決議案中,明確指出“社會主義青年團是為無產階級尤其是為無產階級的青年奮斗的團體”[8],對黨領導下的青年運動組織予以精準定位。國共合作時期,即便青年團員以加入國民黨的方式支持國民運動,也必須以肯定無產階級革命路線、方針與政策為基本前提,堅決服從中國共產黨的各項政治主張。隨著國共合作的破裂,針對大革命失敗的問題分析與總結,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成為團中央和黨的內部重點批判與斗爭的對象。任弼時在黨的六大上的報告中指出,“無產階級應有獨立的階級政策與主張,尤須信賴群眾的力量”。而后,黨的八七會議上,黨內嚴肅批判了陳獨秀放棄無產階級領導權的錯誤,明確中國共產黨必須堅守無產階級革命路線,重視群眾的力量。
思想動員機制是指中國共產黨為喚醒青年意識、激發(fā)青年斗志、武裝青年思想采取的科學方式,為實現青年群體“聽黨話、跟黨走”提供了思想支撐??茖W有效的思想動員機制,是黨領導中國青年運動的重要武器。
第一,喚醒青年意識。青年意識的覺醒是黨領導中國青年運動的思想前提。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青年意識的覺醒經歷了從“情緒喚醒”到“組織引領”的轉變升華,青年救亡圖存的愛國意識在黨的領導下具有統(tǒng)一性和有序性特征。1924 年,《中國青年》發(fā)表了《“國民會議”與青年利益問題——我們的主張》文章,號召“一切被壓迫的青年聯(lián)合起來,為我們自身的利益幸福而奮斗!”1925 年3 月,為悼念孫中山先生逝世,中國共產黨開展了廣泛的宣傳國民革命政治運動,大力宣傳國民會議的內容、性質和正確態(tài)度;李大釗領導的中共北京黨組織和青年團組織號召廣大社會群眾,積極宣傳孫中山新三民主義政治主張,為喚醒青年意識、培育青年思想自覺提供了寶貴理論。第二,武裝青年思想。青年思想的武裝是黨領導中國青年運動的理論保障。黨領導中國青年運動過程中,始終重視青年思想的理論武裝。毛澤東同志很早便意識到青年教育的重要性,指出“勞苦青年群眾占人口百分之三十以上,在斗爭中他們又是最勇敢最堅決的。因此對取得青年群眾的宣傳,是整個宣傳任務中的一個重要任務?!盵9]“黨員中青年部分因其有比成年不同的情緒,除一般地接受黨的訓練外,還有特別受一種青年教育之必要?!盵10]第三,激發(fā)青年斗志。青年斗志的激發(fā)是黨領導中國青年運動的動力支撐。1939 年1 月,周恩來同志應邀到重慶聯(lián)立高級中學講話,為學生們解讀八路軍敵后抗戰(zhàn)的形勢發(fā)展,并為同學們題詞:“偉大的抗戰(zhàn)時代,不要使他空空過去。青年們,要努力學習,學習,再學習!”為適應抗戰(zhàn)形勢和黨領導下青年運動的健康發(fā)展,安吳青訓班曾先后組織數支戰(zhàn)地工作團,在毛澤東等黨內領導的關懷和指導下,積極開展抗日宣傳及動員工作,組織發(fā)動民眾抗日,主動開化青年思想,發(fā)展黨領導下的青年運動,激發(fā)青年參與抗戰(zhàn)的熱情與斗志。
組織培育機制是指中國共產黨為提升青年素質、培養(yǎng)青年人才、輸送青年干部、整合青年隊伍所采取的各類培育青年形式,以“外部吸收”與“內部供給”雙重路徑實現黨領導下青年人才的持續(xù)注入,為中國青年運動提供了智力支持與隊伍保障。
第一,擴大青年群眾基礎。組織培育機制保障了青年群眾基礎的不斷擴大。中國共產黨建黨初期就已經認識到,想要領導青年運動,必須擴大青年群眾基礎。1949年元旦,黨中央發(fā)布的《關于建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的決議》中明確指出,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的任務,“就是首先要團結和組織先進青年的積極分子,再經過這種青年積極分子的組織,去團結和教育廣大的青年群眾”。為更加廣泛地團結和教育青年,在團的代表大會前后,黨中央分別組織召開了全國學生代表大會和全國青年代表大會,中國青年運動在黨的領導下達到空前的統(tǒng)一和團結,為奪取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最終勝利,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夯實了基礎。第二,整合青年運動隊伍。組織培育機制整合了青年運動隊伍的優(yōu)勢資源。優(yōu)勢資源整合為黨領導下青年隊伍的力量集中提供了科學路徑,新民主主義時期整合青年隊伍的典型實踐,就是中國共產黨結合時局特征,對共青團進行根本改造。改造后的共青團以廣大青年群眾的抗日救國組織形式,繼續(xù)發(fā)揮引領廣大青年參與抗日救亡運動的職責使命。第三,培育青年骨干人才。組織培育機制孕育了青年運動隊伍的骨干人才。中國共產黨成立大會上,曾專門研究討論了將“建立和發(fā)展社會主義青年團作為黨的預備學校的問題”,并決定“吸收優(yōu)秀青年團員加入共產黨的辦法”[11]。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農民運動講習所、安吳青訓班等各類青年培育訓練班的組織開設,充分體現出中國共產黨對青年培育的重視以及對青年人才的培養(yǎng),不斷為黨領導下的青年運動注入新鮮血液。
服務機制是指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青年運動過程中,為鞏固青年主體的核心地位,切實保障青年群體的正當利益所采取的幫助青年、扶持青年等措施,為實現青年全面發(fā)展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該時期黨領導青年運動的服務機制主要表現為以青年群體為核心,保障青年正當利益。
中共四大會議上,社會主義青年團粵區(qū)委學生部在《關于學生運動提案》中認為,對于學生會的運動,應側重于學生本身的利益的奮斗,如學校革新運動、學生生活的改善、學校風潮等。為落實黨中央關于服務青年的相關指示,任弼時、惲代英在聯(lián)名簽發(fā)的共青團中央通告中指出,要將《中國青年》刊物內容豐富而適合于青年群眾的需要,要求各地團委“定專人起草”文章,文章內容應當包括各地青年運動開展的實際情況以及工潮、學潮經過,同時要收集反映工運、學運及勞動童子軍開展各種活動的照片。朱德同志在參加討論建團問題的會議上也提到,搞青年團,這是一個教育后代的問題。要做好培養(yǎng)后代的工作,沒有青年組織,沒有青年團不成。在已經沒有青年組織的地區(qū),黨組織去建立青年團,這是黨的工作??傮w來說,服務機制是黨在領導中國青年運動中,保障青年利益的重要方式,為提升青年綜合素質,改善青年生活水平,增強青年膽識氣魄提供關鍵路徑支撐。
激勵機制是指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青年運動過程中,為充分調動青年參與積極性,對青年采取的肯定、支持與獎勵方法。該時期激勵機制主要表現在正視青年地位,肯定青年群體在黨領導青年運動中的時代價值。
1925 年,林育南于《中國青年》第100 期發(fā)表了題為《兩年來的中國青年運動》文章,文章中以“中國青年”為主體,高度肯定和贊揚了中國青年在青年運動中的歷史貢獻。文章指出,“在中國的革命運動中,青年確實是個勇敢而精干的急先鋒”,并且在文章結尾以“中國革命運動的先鋒、中國文化運動的健兒、中國民族的守衛(wèi)軍”作為對中國青年在青年運動中的價值定位。毛澤東在1937 年于延安同美國記者談話時,也對當時的北方青年做出了中肯的評價,他指出,“北方青年是民族解放斗爭的先鋒”,且強調“他們的大多數,應該團結,為民族民主革命斗爭到底。”[12]1949年5月,中華全國青年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北平召開,黨中央在給大會的賀電中為愛國進步青年在新的歷史時期指明了前進方向與道路,并指出,“我們相信,勇敢的中國青年在實現新的任務的時候,將和過去一樣,站在人民的前列。”總體來看,激勵機制發(fā)揮著鼓舞青年士氣,激發(fā)青年斗志,肯定青年價值的重要作用,為刺激中國青年運動的發(fā)展提供精神和物質上的必要支持。
約束機制是指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青年運動過程中,為規(guī)范青年作風、規(guī)整青年隊伍,對青年運動中出現的極端思想與錯誤行徑采取的從嚴治理手段。約束的初衷并非限制發(fā)展,而是為了及時預防和糾正錯誤,保證青年群體和青年運動的健康發(fā)展。該時期約束機制主要表現為整頓青年組織,規(guī)范青年工作。
為緊密黨團組織關系,強化黨在中國青年運動中的領導作用,1925 年中共中央與共青團中央聯(lián)合發(fā)出通告規(guī)定,“以后職工運動完全由黨指揮,青年工人的教育及文化娛樂等活動,可以由團組織負責進行,但不得有單獨的經濟斗爭組織”,以此規(guī)范團組織行為。同年,任弼時簽發(fā)共青團中央關于加強組織觀念為團體工作的通告,要求“每個團員在團組織的分配下,參加實際斗爭,使團的工作‘有系統(tǒng)地發(fā)展而不能深入群眾’”,并且在通告內容中明確規(guī)定,“無故連續(xù)兩個月不為團體實際工作者,按團的修正章程規(guī)定,必須開除之”。1939 年開始,曾在抗戰(zhàn)初期發(fā)揮重要作用的青救會,開始出現了脫離黨的中心工作與脫離群眾的青年主義傾向。青救會片面強調青年工作的獨立性,片面追求青年群體的特殊利益,嚴重脫離了黨的中心工作。為糾正這個偏向,黨中央專門發(fā)布了“六·四”決議,對青年主義傾向加以糾正。決議中指出,“黨的青委,只是黨內工作的分工,其一切活動,應該統(tǒng)一于黨委領導之下。”“在執(zhí)行一般任務與青年特殊任務時,應善為調節(jié),不可偏廢,要教導青年只有在執(zhí)行一般任務中起模范作用,才能更好地解決青年自己的特殊任務……各地如有偏廢現象,應即加以糾正?!薄傲に摹睕Q議不但總結了一段時期內青年工作的總體情況,還對青救會出現的青年主義傾向做出明確指示,為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青年運動的發(fā)展指明了方向??傮w來看,約束機制有效保障了中國青年運動的有序開展,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提供了科學手段。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領導中國青年運動機制呈現出多樣化特征,歸根到底都是為了加強和鞏固黨領導中國青年運動的實踐效果,確立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青年運動中的絕對領導權威。該時期中國共產黨在爭取中國青年運動領導權過程中,經歷了“探索—發(fā)展—成熟”的動態(tài)演進,黨領導中國青年運動的具體表現形式伴隨革命實踐的推進不斷變化發(fā)展。
對于如何更加有效地領導中國青年運動,中國共產黨在早期經歷了長期反復的摸索實踐過程,其中就包括如何加強對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領導,確保黨團關系健康發(fā)展的問題。關于幼年時期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之間的關系,在黨的三大通過的《青年運動決議案》中給出了具體答案。決議案中指出了青年運動是黨的重要工作之一,對于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國共產黨應極力加以組織上的指導援助。在隨后召開的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關于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大會報告決議案》中,社會主義青年團亦對《青年運動決議案》之黨團關系規(guī)定作出回應。報告決議案指出,“對于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大會之決議,本團愿努力協(xié)同中國共產黨誠實執(zhí)行……大會完全承認中國共產黨對青年運動之決議,并愿接受中國共產黨之組織上及行動上之指導及援助。”[13]關于該時期黨與中國青年運動的關系,黨的二大通過的《關于少年運動問題的決議案》中指出,“關于普通政治運動方面,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則應當約束他與中國共產黨協(xié)定之下。”[14]不難發(fā)現,建黨初期處理好中國共產黨與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之間的關系問題,在組織與行動上有效援助團的組織建設,確保中國青年運動的正確政治屬性,是幼年時期中國共產黨摸索領導中國青年運動的主要形式。
伴隨革命實踐的不斷深入,中國共產黨科學研判革命形式、總結革命任務,逐步認識到夯實群眾基礎對于領導中國青年運動的重要價值和意義。中國共產黨開始走上了以“團結”為核心目標,積極主動團結一切愛國力量抵御外寇的領導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為實現黨領導下的“團結”目標,中國共產黨決定對共青團實行根本改造,通過最廣泛的吸收方式,盡最大可能地團結一切青年力量,為實現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青年運動事業(yè)奠定了堅實群眾基礎。九一八事變后,國內形勢不容樂觀,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需求緊迫。受“左”傾路線的影響,團組織內部存在嚴重的關門主義傾向,第二黨式的組織狀態(tài)嚴重脫離群眾。尤其是在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共青團已失去了基本的群眾性支持。如此狀態(tài)下的共青團,難以輔助黨的革命任務與組織需要。1936 年9 月30 日,青年共產國際在致電中共中央和共青團中央時指出,針對共青團的改造,就是要“從絕對嚴密的工作方式轉變到利用一切公開和半公開的可能,建立包括不僅青年工人而且包括廣大農民、學生及失業(yè)青年等民族解放性質的、群眾的青年團”[15],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建立為發(fā)揚文化和民主自由的廣大青年運動,和用一切方法使青年積極參加全民救國的斗爭,把中國青年團結到人民陣線中來的任務”[16]。在“團結”目標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要求在黨的各級組織中設立青年部或青年委員會,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是青年運動的唯一領導者。此舉徹底改變了黨領導中國青年運動的形式樣態(tài),采取青年的、群眾的、民主的和公開的方式,吸引更多中國青年加入到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核心的民族解放事業(yè),極大豐富了黨的青年群眾基礎,為奪取抗日戰(zhàn)爭的最終勝利提供了組織保障。當然,以改造共青團之路徑廣泛吸收青年群體參與中國青年運動,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強化群眾基礎的現實選擇與必然要求,但其屬于中國共產黨在特殊歷史時期內作出的階段性決策,對于如何長期穩(wěn)定地領導中國青年運動,中國共產黨仍在實踐探索中不斷深化思考。
伴隨革命事業(yè)持續(xù)向好發(fā)展,中國共產黨逐步關注到建立青年團對于鞏固和完善黨領導中國青年運動的重要意義,為廣泛發(fā)動青年群眾,爭奪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最終勝利提供了科學領導路徑。1946年10月,中共中央為適應新形勢發(fā)展需要,發(fā)出了關于建立民主青年團的提議。此前,任弼時同志便主持會議討論建團問題。值得關注的是,任弼時在會上提及要研究兩個層面的“領導”問題:第一,要在各種工作中研究領導、教育青年的方法,要研究青年團如何領導一般青年去參加各種建設;第二,當然要考慮到組織起來是否能發(fā)揮這個作用,還會不會發(fā)生相反的作用……問題在于我們如何去做,如何去領導。兩個層面的“領導”內涵,分別明確了“中國共產黨對青年團的領導”與“青年團對中國青年運動的領導”定位。1949年元旦,《關于建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的決議》正式發(fā)布。決議指出,“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是在中國共產黨的政治領導之下堅決地為新民主主義而斗爭的先進青年們的群眾性的組織,是黨去團結與領導廣大青年群眾的核心,是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教育青年的學校?!盵17]決議明確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的定位,闡釋了中國共產黨委托式領導的科學工作思路。必須強調,青年團對中國青年運動所稱之“領導”,屬于中國共產黨對青年團的“權力賦予”,而非對中國青年運動領導權之“權力移轉”甚或“權力讓渡”。換句話說,“中國共產黨對青年團領導”與“青年團對中國青年運動領導”之間的邏輯關系,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在青年運動事業(yè)中的領導核心地位,從根本上鞏固了黨的領導權威。至此,中國共產黨在實踐檢驗中探尋出了一條科學發(fā)展道路,也為其在實現從“革命型政黨”向“執(zhí)政型政黨”轉型過程中,長期穩(wěn)定地領導中國青年運動提供了基本路徑遵循。
總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領導中國青年運動實現形式呈現出動態(tài)靈活的變遷特征,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摸索前進,始終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心系青年、發(fā)揚民主、密切群眾,為新時代黨領導中國青年運動提供了寶貴經驗。
歷史和實踐充分證明,唯有中國共產黨是中國青年運動的堅強領導者。只有堅持黨的領導,中國青年運動才能蓬勃發(fā)展,黨的領導始終是中國青年運動的制勝法寶。立足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 周年的時代機遇,如何引領廣大青年投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不懈奮斗,是共青團亟須研究的重大課題。在黨領導新時代中國青年運動的偉大征程中,共青團必須牢記領袖囑托,自覺擔當盡責,深刻理解和把握入隊、入團、入黨“人生三部曲”的邏輯要義,繼續(xù)發(fā)揮共青團在中國青年運動中的先鋒隊作用,筑牢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青年運動中的核心領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