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顯磊,祁永會,逄宏揚,劉忠玲,王福德*
(1.黑龍江省林業(yè)科學研究所,哈爾濱 150081;2.黑龍江省林業(yè)科學院牡丹江分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0)
珍貴樹種[1]是屬于我國特產稀有或瀕于滅絕的樹種以及目前雖有一定數量,但也逐漸減少的優(yōu)良樹種的統(tǒng)稱;是國家的寶貴自然資源,也是自然環(huán)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胡桃楸作為我國東北地區(qū)重要的珍貴闊葉樹種,早在1992年林業(yè)部下發(fā)林護(1992)56號文件《林業(yè)部關于保護珍貴樹種的通告》中就確定胡桃楸為國家二級保護樹種,直至最新版《中國主要栽培珍貴樹種參考名錄(2017年)》,胡桃楸依然被列為我國主要栽培的珍貴樹種,可見胡桃楸在國家林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以及生態(tài)經濟發(fā)展中的重要性地位[2]。
雜交育種是通過親本選擇、控制授粉以及對雜種苗的選擇、培育等技術創(chuàng)造新類型或新品種的育種方法。它是傳統(tǒng)的樹木育種主要的方法之一[3]。以用材為主要用途的胡桃楸是中生珍貴樹種,其生長速度較慢;而胡桃楸結實晚,且果殼堅硬、厚,不易取仁則是其堅果利用的弊端。因此,為充分利用胡桃楸資源,需要進行對胡桃楸進行深入的、有目的的雜交育種(最為安全的育種方式)或基因育種(具有安全的不確定性)研究,在確保未來生態(tài)和經濟安全的目標下,采用常規(guī)雜交育種來分別獲得材性好、生長速度快、果殼較薄、易取仁等優(yōu)點的新品種,為國家儲備林、林農提供生態(tài)、經濟價值兼顧的新品系,豐富胡桃楸基因多樣性。在藥用價值方面,胡桃楸全身為寶,皆可入藥。因此,胡桃楸的雜交育種選擇域廣,雜種利用率高,不僅可保證生態(tài)需要,又可兼顧經濟效益??梢姾议钡碾s交育種工作是非常必要,且科學意義、現(xiàn)實意義重大。 總結了我國胡桃楸雜交育種取得的進展,并提出了我國胡桃楸雜交育種中存在的不足及對策,為我國胡桃楸雜交育種提供參考。
胡桃楸(JuglansmandshuricaMaxim.)是胡桃科胡桃屬植物,又名核桃楸、山核桃、楸子等。主要分布于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哲里木盟大青溝、山西、河北、河南、山東散生,俄羅斯遠東地區(qū)、朝鮮北部、日本也有分布[4-5]。
胡桃楸用途廣泛,不僅木材優(yōu)良(木材反張力小,不撓不裂,可作槍托、車輪、建筑等重要材料),果實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種仁可食,種子可榨油食用等),同時,外果皮、樹皮、葉可提取栲膠,樹皮纖維可作造紙等原料,枝、葉、皮可作農藥[4],果核可加工高級工藝品[6]。因此,胡桃楸應用領域廣,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可多用途發(fā)展。
胡桃楸是雌雄同株異花樹種,花期5月。雄花序細長,葇荑狀,從上年生的枝節(jié)上葉腋間抽出,下垂,花序長9~20 cm,花序軸被短絨毛,花被3~4,小苞1~2個,雄蕊8~40,多為12,花絲短,藥隔被灰黑色細柔毛;雌花序穗狀,花序軸被茸毛,有花4~10朵,直立,花被4,子房下位,柱頭2裂,柱頭面呈乳頭狀,暗紅色[7-8]。
胡桃楸具雌雄異熟性,即同一植株雌雄異熟,其有性生殖過程受雌雄異熟性影響,當雌先型(雌花先開)雌蕊開放時,雄先型(雄花先開)雄花序處于散粉階段,反之,兩者交換角色[9-10]。王秀華等[11]通過對東北林業(yè)大學校園和林場胡桃楸花期觀察,同一植株上的雌花和雄花的開放日期一般相隔2~ 9d,但雌先型與雄先型相隔的天數不同,雌先型樹的花期相隔日數較多,通常為2~9 d;雄先型樹則相隔4~7 d。雌先型植株的單株雄花花期普遍比雄先型的單株雄花花期長,通常雌先型的為3~7 d;雄先型的為3~4 d[11]。張麗杰等[12]對遼寧東部地區(qū)胡桃楸雌雄先型物候期的觀察發(fā)現(xiàn),雌先型比雄先型的雌花期早5~8 d,雄花期晚5~6 d,同一類型樹木的雌雄花期相遇性很差[12]。而雌先型和雄先型兩種類型植株的雌雄花開放時間交錯,但又有一定時間的重疊,可以進行正常的授粉,有效地避免了自交或近交[13-15]。因此,從胡桃楸自身的開花授粉特性看,天然胡桃楸具有相對豐度的種群。
有關胡桃楸的遺傳變異研究較多,張含國等[16]、袁顯磊等[17]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胡桃楸種源間、家系間生長性狀均呈顯著性差異。曾棟等[18]研究發(fā)現(xiàn),胡桃楸果實及種子性狀單株間差異均達到顯著水平。陳思羽等[19]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長白山地區(qū)胡桃楸結實性狀在種源間遺傳變異呈顯著差異。這應該與胡桃楸自身的開花結實特點有關,胡桃楸不僅是雌雄異熟,同時也是異步雌雄異熟樹種[20],其雌花和雄花各自同步成熟而又互不干擾,是植物進行非選型雜交的重要特征[21-23],從而導致胡桃楸種源間、家系間性狀差異顯著。
胡桃楸與核桃、山核桃等在葉、花、果等形態(tài)特征有較多相似性,且都是異步雌雄異熟樹種[20,24]。Hansche等[25]研究發(fā)現(xiàn)核桃的花期可高度遺傳,Gleeson[21]通過普通核桃控制雜交表明,雌雄異熟性可能由顯隱性基因所控制,雌先型為顯性。Thompson等[26]調查美國山核桃雌先型和雄先型雜交后代的花期表現(xiàn)后提出相近的結論,即雌雄異熟性這一性狀為質量性狀,其遺傳特點符合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雌先型為顯性遺傳,雄先型為隱性遺傳。胡桃楸是否與核桃、山核桃同樣具有雌先型為顯性遺傳、雄先型為隱性遺傳的特性,有待進一步研究。
雜交育種原理是基因重組,是將父母本雜交,形成不同的遺傳多樣性,再通過對雜交后代的篩選,獲得具有父母本優(yōu)良性狀,且不帶有父母本中不良性狀的新品種的育種方法。其優(yōu)點是可以將同一物種里兩個或多個優(yōu)良性狀集中在一個新品種中,還可以產生雜種優(yōu)勢,獲得比親本品種更強或表現(xiàn)更好的新品種;缺點是不會產生新的基因,且雜交后代會出現(xiàn)性狀分離,育種過程緩慢,過程復雜。
雜交育種方法主要有單雜交、復合雜交、回交等。文獻表明,我國老一輩育種學家張培杲等[27]早在1956年就開展了胡桃楸與核桃的雜交育種工作,直至2013年張桂芹等[28]劉宏偉等[29]再次開展胡桃楸與核桃的雜交育種,而3個育種組均采用了胡桃楸為母本、薄殼核桃為父本的單雜交育種方法。
自2004年開展胡桃楸雜交工作,以優(yōu)選胡桃楸單株為母本,遼核1號薄皮核桃為父本,開展遠緣種間雜交育種研究,總結出:為規(guī)避近緣植株干擾,采取雌花套袋授粉,授粉最佳時期選擇雌花紅色柱頭呈倒“八”字形,柱頭正面突起且分泌物增多時期的每天10:00~12:00;授粉方式選取授粉筆蘸取花粉在柱頭上輕點或輕彈,重復授粉2~3次,連續(xù)2~3d。此方法提高了授粉成功率,解決了親本間親和性差難題。F1代于2012年開始開花結實,目前已獲得200余株回交子代苗。
親本選擇適當與否決定了雜交育種成敗。主要原則是親本的優(yōu)良性狀要多而突出,雙親的優(yōu)缺點應相互彌補,雙親可以有共同優(yōu)點,但不可以有共同缺點[3]。胡桃楸作為用材、果用、藥用等多元型用途樹種,不同用途的優(yōu)樹選擇標準不同,用材型則考慮干材為主,果用型則以楸果品質為主,藥用型則考慮生物量大小,因此,以育種目的選擇對應優(yōu)樹作為親本進行雜交是獲得優(yōu)選型種質的關鍵。由于胡桃楸的多用途性,因而所獲雜種選擇域廣,胡桃楸雜交育種可以起到事半功倍效果。
胡桃楸是中生珍貴闊葉樹種,樹體高大,壽命長,可達250年[30],而親本優(yōu)樹的樹齡不低于中齡林,其樹高已不低于15 m,果用型優(yōu)樹雖第一活枝高較低,但由于通風和光照因素,其下部枝條結實少,且楸果品質差,因此,開展控制授粉進行雜交育種操作困難且具有危險性;胡桃楸優(yōu)良種源和家系優(yōu)樹選擇,為雜交育種的親本選擇提供了良好基礎,但開展胡桃楸雜交育種研究人員少,其他經濟樹種已進行較為深入研究,而胡桃楸的育種周期長,傳統(tǒng)的雜交育種工作難以持續(xù)開展;同時缺乏必要的經費投入,使得分子標記等基因工程育種工作難以達到預期目標,嚴重影響到傳統(tǒng)育種技術與現(xiàn)代生物工程育種技術的有效融合[31];根據本項目組獲得F1代表型看,胡桃楸也具有母性遺傳表現(xiàn),因而,胡桃楸與核桃雜交是需要多代雜交才可以選擇出目的型雜種,由于胡桃楸自身生理學特性,培育周期長,因此需要多代育種人努力工作才可以實現(xiàn)目標。上述存在問題,均影響了胡桃楸雜交育種工作發(fā)展。
顯然,常規(guī)的雜交育種已阻礙了育種工作進展,而分子育種在加速育種進程、獲得變異和克服種間隔離等方面具有雜交育種不具備的優(yōu)勢[32],積極開展分子生物學輔助育種的基礎研究工作,將常規(guī)雜交育種與分子輔助育種相結合[33],可以更好的促進育種工作,從而加快育種進程,大大縮短育種年限。目前,世界上玉米作物育種已由依賴表型觀察選育優(yōu)秀自交系的傳統(tǒng)經驗育種“1.0階段”、通過育種工作者預先設計雜交育種試驗選育現(xiàn)代栽培品種的人工雜交育種“2.0階段”、綜合單倍體育種與分子標記育種和轉基因育種的現(xiàn)代生物工程育種“3.0階段”、開始步入以基因組測序與人工智能圖像識別等互聯(lián)網技術,遺傳變異、各類組學、雜交育種等大數據整合,全基因組層面建立機器學習預測模型,高效、智能、定向選育新品種的人工智能育種“4.0階段”[34]。而胡桃楸育種顯然仍處于人工雜交育種的“2.0階段”,處在較為落后的育種階段,通過胡桃楸育種工作者的持續(xù)育種,以及加大經費投入,進一步開展胡桃楸全基因組檢測和大數據分析,也使胡桃楸育種早日步入“3.0階段”、“4.0階段”。因此,輔以分子技術、大數據運用、人工智能等先進手段是今后育種工作的發(fā)展之路,這也必將大大縮短獲取胡桃楸等林木新品種和良種時間,為國土綠化和生態(tài)經濟型中國發(fā)展提供更多優(yōu)良選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