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北京冬奧會讓谷愛凌成為人氣頂流。鋪天蓋地的文章從各種角度闡釋她成功的原因,“兔媽”教育方式、海淀補習、10小時睡眠……面對很多父母拿谷愛凌說事,孩子們的反應(yīng)卻很冷淡:要不你先努努力,學谷愛凌的媽媽考上北大?
懟得也不是沒有道理。朋友圈里那些膜拜、揭秘和闡釋谷愛凌成功的文章,沒有一篇是孩子學習的視角,無一不是家長規(guī)訓的角度,帶著濃濃的爹味、媽味?!肮葠哿锜帷笨赡懿⒉皇悄贻p人的熱烈,而是家長的熱烈。焦慮的家長隨時發(fā)掘著“別人家的孩子”,當成“雞”自家孩子的成功學資源。
一個學生的吐槽很有意思:就不能好好看一場比賽嗎?就不能把她當成一個優(yōu)秀運動員去贊美嗎?谷愛凌最后那一跳多么美、多么驚心動魄,為什么非要把她變成一個教育其他孩子的“別人家的孩子”?
曾經(jīng)有一位北大學生無奈地對我說,他很不喜歡這種感覺——自己考上北大,成了整個家族其他孩子的“噩夢”。每次有父母教育孩子,必然會把他抬出來——你看人家如何如何。不知道谷愛凌會不會有這種“成為其他孩子噩夢”的不自在感,我知道的是,起碼作為孩子,在聽到“別人家的孩子”這種訓話時是很排斥的。
有一次,給學生布置了一篇評論作業(yè),一個學生為了訓練寫作能力,也因?qū)讉€熱點都有表達欲,交了三篇評論讓我點評。她交作業(yè)時特別附了一句話,讓我千萬別在課堂上說她超額寫了三篇,她就是想“多寫多被修理一下”。我理解,她是擔心那種表揚會加劇給別人帶來精神負擔的“卷”,就像如果表揚了作業(yè)字數(shù)或論文長度,會帶來字數(shù)之卷一樣,容易讓別人反感。
教育是什么?記得一位著名心理學家說過,教育是讓一個人成為最好版本的自己。可我們很多家長卻熱衷于尋找各種偶像,盯著各種“別人家的孩子”,努力把孩子塑造成“最好版本的別人”,這可能正是很多孩子反感大人談谷愛凌的原因。
大人不關(guān)心成長,關(guān)心的只是成功,成功就是一切。成功成為一面美顏濾鏡,美化名人過去的每一段經(jīng)歷,用庸俗的苦難辯證法過度闡釋名人經(jīng)歷的失敗、奮斗和努力,把他們所做的一切都看作成功的鋪墊。以“努力就能成功”這個簡單而虛假的因果關(guān)系,遮蔽對個體成功起重要作用的偶然性因素,比如,運氣和貴人相助、特殊情況等,從而在“幸存者偏差”中忽略了個案后的普遍規(guī)律。
問題就在于,這種成功學主導的偶像饑渴癥——不斷尋找偶像,不斷被成功所困,困在被他人所卷的焦慮系統(tǒng)中,會讓人迷失自我。讓每個人成為最好版本的自己,這種教育需要去關(guān)注每個孩子的心靈,尊重每個人的個性,發(fā)掘其興趣,陪伴孩子成長,尊重孩子所愛,給每一個進步鼓掌,在他眼神中閃出興趣之光時給一把推力。
美好的教育場景,不是父母給孩子推送谷愛凌多優(yōu)秀、多值得學習的文章,而是跟孩子坐在一起看比賽,聽他講自由滑雪那一跳多酷、多優(yōu)美,講做自己熱愛的事多美好。讓孩子自己去喜歡谷愛凌和自由滑雪,敢于去挑戰(zhàn)和突破,而不是家長在那兒說“你看人家”。
孟南平//摘自吐槽青年:曹林的時政觀察微信公眾號,小黑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