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華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文學素養(yǎng);課外閱讀
小學階段是學生成長、學習習慣培養(yǎng)、綜合素養(yǎng)形成的關鍵時期,而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是小學生學習其他學科、自身成長的基礎,在小學階段,培養(yǎng)和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是小學生自身成長的需要,也是課程標準、素質教育的目標。在教學中,教師要更新理念,注重引導學生多閱讀、多寫作、多感悟,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和自身提升中,積累文學知識,豐富課外閱讀,積淀內心素養(yǎng),提高文學鑒賞水平,美化學生心靈,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最終達到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教材是教學的指向標和主要內容,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經(jīng)過專家精挑細選的、認真甄別推薦的,在文章立意、遣詞造句等方面都有出彩之處,堪稱范文,也非常契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有很多優(yōu)美的詩歌、散文,是培養(yǎng)小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第一手資源。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依托教材,深度備課,利用好課堂教學,實現(xiàn)用教材提升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目的。比如小學階段的古詩詞教學,在常規(guī)朗讀、背誦、講解、默寫等教學手段外,教師還應更注重詩歌背后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將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作者感情、文學內涵、人文思想等傳達給學生,對學生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在背誦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理解中體會作者蘊含在文本中的深厚感情,從而幫助小學生理解、提升、傳承傳統(tǒng)文化,提升文學素養(yǎng)和文化自信。
閱讀,是小學生必備的學習技能和學習習慣,是學生成長的關鍵要素,也是伴隨學生終身的好習慣。小學生正處于大腦發(fā)育的黃金時期,而且正身也對閱讀充滿興趣,教師要做好引導工作,幫助小學生多讀書、讀好書,才能不斷提高對于文學的理解,形成文學積淀,持續(xù)提高文學素養(yǎng)。
1.課外閱讀要廣泛豐富。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各年級的課外閱讀書目都有推薦,我在指導學生閱讀時首先要求學生閱讀經(jīng)典,這些經(jīng)典名著是幾千年文化積淀的成果,是民族智慧的結晶,比如《格林童話》《伊索寓言》《中國成語故事》及中國古今寓言、神話故事、文學名著等,只有博覽群書,才能開闊眼界,積累知識,內化素養(yǎng)。2.拓寬閱讀渠道。閱讀是學生豐富學生大腦、拓展視野的好機會,小學語文教師經(jīng)引導學生放寬視野、走出課堂、多渠道閱讀,不應拘泥于閱讀的單一化,比如充分利用校圖書室、區(qū)圖書館、班級的圖書角等,比如帶領學生走出去,在春天朗讀詩歌、在夏天聽聽蟬鳴、有秋天背誦散文,邊閱讀邊思考。閱讀體裁從童話、故事到探索類作品,從日常生活到天文地理,從小說到散文等,遵循從小到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不斷提升自己的閱讀等級,一步一臺階地完成積累。3.閱讀要注重聯(lián)想和思考。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閱讀不是簡單的略過文字,而對透過文字感情背后的思想和感情,加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從而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觀點,內化成自己的文學意識。小學生在最初接觸閱讀時,理解還僅停留在字面,這是一個過程,不用操之過急,大量的閱讀和教師的指導,慢慢就能幫助小學生形成自己的感悟能力。4.指導閱讀方法,培養(yǎng)閱讀習慣。閱讀也需要訓練,語文教師要重視加強閱讀步驟與方法的指導,以自己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和閱讀經(jīng)驗指導學生進行“精讀”,培養(yǎng)起良好的閱讀習慣。開卷有益,但閱讀也忌急功近利,教師要引導學生制定符合自己的閱讀計劃,如每天閱讀半小時以上、做讀書摘抄、寫閱讀筆記,開展讀書沙龍、故事會、朗讀比賽等,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并讓學生從閱讀中獲得樂趣和成就感,持之以恒,就能形成良好的閱讀,從而受益終生。
此外,教師還可以從詩歌入手,讓學生養(yǎng)成背誦古詩的習慣,長期堅持,從《靜夜思》到《關睢》,從《詠柳》到《虞美人》,再到長篇的《將進酒》等,從短到長,鼓勵學生挑戰(zhàn)自己,長期堅持,學生們在閱讀經(jīng)典詩文的積累會讓人吃驚,這也是是學生豐富生活經(jīng)驗、積淀人生智慧、提高自身素養(yǎng)的過程。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qū)文化路小學 于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