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震
電子商務中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問題的調查及法律對策研究
◆祁震
(青海民族大學 青海 810007)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于2021年8月20日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由此電子商務中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現(xiàn)存的問題以及法律規(guī)制的現(xiàn)狀,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尤其是目前我國兩大電商平臺淘寶和京東,消費者在其進行網上消費時所面臨的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問題研究,已經是當前趨勢下亟待解決的問題。所以本文通過電子商務中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的現(xiàn)狀進行調查、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電子商務;個人信息;現(xiàn)狀調查;對策分析
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不斷更新和發(fā)展,個性化和智能化的電子商務讓社會大眾生活逐步實現(xiàn)了便捷化、高效化、通用化。電子商務正通過多種不同的形式,滲透于商品經濟活動的方方面面,從而促進商品流通與經濟交融。電子商務是基于互聯(lián)網平臺下買賣雙方達成合意,進而實現(xiàn)商品買賣與交換的活動。電子商務在傳統(tǒng)交付模式的基礎上實現(xiàn)了交付模式的創(chuàng)新,能夠使消費者通過線上支付與商家形成買賣關系,讓商家履行相應的服務義務,進而以便捷高效的流通路徑促成交易多元化。
消費者個人信息是互聯(lián)網交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個人信息也是消費者最重要的一項權利。歐盟將個人有關隱私的信息稱其為個人數(shù)據(jù),美國卻與之不同地認為個人信息包含了所有的個人隱私。個人信息是每個人特有的信息,與自身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姓名、居住地址、身份證號碼、聯(lián)系方式,以及個人的財產信息共同組成了每個人有且僅有的具有識別性的個人信息。個人信息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所以其相當豐富,不僅僅是上述所舉方面。
消費者個人信息是促成電子商務形成與發(fā)展的必然要素,對于順應虛擬交易模式、實現(xiàn)消費者與商家雙向互動具有重要意義。在電子商務領域中,消費者個人信息已遍布各大網絡平臺,具有明顯的可識別性、可支配性、人身性和財產性??勺R別性能夠通過個人信息中的直接信息和間接信息鎖定個體、確定消費者喜好,具有一定的指向功能。如借助消費者的姓名、居住地址、身份證號碼和聯(lián)系方式等要素可實現(xiàn)信息過濾。可支配性是指消費者對自己的個人信息具有控制和支配的權力,消費者個人信息的支配性往往決定了受侵害程度上限。商家不留余力通過各種不同的途徑收集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對消費者進行更加有針對性和準確性的廣告推廣,因此這就要求消費者要把握好個人信息的使用權利,甄別使用范圍和使用權限。人身性和財產性是個人信息最本質的特征,個人信息有很強的人身屬性,能完整地反映出主體的獨特的特性以及人身完整性,如表現(xiàn)在個人的榮譽、隱私,以及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而正是消費者的個人信息具有財產性,因此個人信息對商家充滿了誘惑力,為吸引和滿足消費者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專門為消費者“量身定做”特供服務和特色商品,以此成為商家獲取利益的驅動器。
在電子商務中,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備受各界關注,我國關于個人信息的保護也在進一步的加強和完善。就目前而言,2021年8月20日,我國通過了《個人信息保護法》對個人信息保護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更加強有力的保護,并對先前遺留問題進行了正面回應?!吨腥A人民共和電子商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及去年頒布《民法典》,都有相關的條文對消費者個人信息進行保護,但由于電子商務的特殊性,有關消費者信息保護問題依舊層出不窮,本文通過對消費者所遇問題進行收集,進而梳理和分析出對相關問題的思考。
電子商務悄無聲息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淘寶、京東、拼多多以及美團和滴滴打車等各種電子商務平臺統(tǒng)攬著我們的衣食住行,而我們的個人信息就像是任人宰割的羔羊,被非法收集、非法利用、非法買賣等肆意侵害。從軟件下載、用戶注冊再到商品購買、物流簽收等處處都需要消費者個人信息的使用,而個人信息往往會成為傷害自己的利器。強迫使用電子商務平臺來點餐付費、過分收集無相關的個人信息和個性化商品推薦造成不理性消費等問題層出不窮,從這些問題中反映出了我們目前對于電子商務中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的欠缺和漏洞,所以在新經濟背景下,加強對電子商務領域中個人信息安全問題的研究已經成為當前時代趨勢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基于電子商務的專業(yè)性,消費者處于弱勢的地位,電子商務平臺和商家利用優(yōu)勢地位損害消費者利益的事件屢見不鮮。所以我國對于電子商務中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立法的明確、執(zhí)法的嚴格以及加強網絡技術,對個人信息保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電子商務中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法律的不健全和不完善,現(xiàn)有法律沒有對其中的相關行為進行明確的規(guī)制,以及目前消費者在整個商務活動過程中遇到的糾紛和侵害都存在不完備之處。因此,對個人信息保護的內容進行完善,對侵權行為主體進行細化規(guī)定,對不同侵權行為主體的義務和責任以及侵權賠償范圍都做出區(qū)分,是電子商務中保護消費者個人信息的現(xiàn)實任務。
目前我國電子商務中消費者面臨問題主要有,對個人信息非法收集、存儲和利用消費者個人信息這三方面,對于非法收集而言,電商平臺和商家都有過分地收集個人信息的嫌疑。例如在使用電商平臺時,對于個人信息的注冊過于詳細,要求輸入與使用該平臺功能無關的個人信息,如果不輸入或者不允許其訪問通訊錄和存儲的權限,就不能正常使用該平臺,這無異于是變相地非法收集個人信息,剝奪了消費者選擇權,在使用的整個過程中要一直接受平臺的操控,違背消費者的個人意愿。并且平臺也會對個人信息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存儲,方便再次登錄時很快進入,但在此過程中并沒有征得消費者的同意,這本身就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自由選擇的權利。其中,商家也是非法收集個人信息的主體,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商家也會收集身高以及體重等間接信息,并最后確認個人信息后再發(fā)貨。由此可見,個人信息在電商活動中隨處可見,以至于消費者個人信息被肆意非法收集、儲存和利用。
利用非法手段篡改消費者個人信息、非法泄露消費者個人信息是目前非法利用個人信息最嚴重的兩個手段,在信息時代里,想要擁有市場就先要擁有流量,只有掌握了信息和流量,就在市場中擁有了絕對的話語權,電商平臺亦是如此。為了增加瀏覽量和點擊量,讓其受到更多客戶的關注與青睞,更多的商家愿意鋌而走險,在消費者不知情的情況下,通過不合規(guī)的手段將收集到的消費者個人信息進行篡改和整合,并加以使用。對既有的信息進行惡意的篡改進而博取消費者的眼球,讓消費者不加思索地將錯誤的信息進行修改,利用消費者心理因素達到非法收集的目的。
泄露消費者個人信息即是利益催生下的交易,個人信息被當作是有利可圖的商品,被不法分子進行買賣交易。例如學生的個人信息被書店商家打包賣給培訓機構,買家具的商家將個人信息賣給裝修公司等等,利用這樣的方式更加有目標和有針對性地縮小消費者的范圍并了解其所需。例如轟動全國的“徐玉玉案”,就是學校將學生的個人信息泄露給了網絡詐騙集團所發(fā)生慘案,雖然已經過去了很久,但仍然值得我們警惕,不要再讓悲劇重演,成為下一個徐玉玉。交易是自愿的,但違法的交易應該被遏制,最近的“滴滴打車”也被推上熱搜,其將消費者的個人信息泄露到境外,這種侵害個人安全甚至威脅到國家安全的行為,就發(fā)生在我們的身邊,是鉆了法律規(guī)制的漏洞,還是破了監(jiān)管部門的防御,都是我們亟待遏制的問題。
《個人信息保護法》的通過,對電商消費者來說猶如一場甘霖,其在消費者個人信息安全方面做出了很多的規(guī)制和保護,但對于電子經濟下的消費者個人信息安全的保護需要更加苛刻的條件,盡管其在規(guī)范電商平臺過度收集個人信息和泄露個人信息方面做出了相應的規(guī)定,然而對于消費者來說,其中不僅存在平臺對于個人信息的收集,也存在使用權限的同意,不經用戶的授權便主動讀取社交軟件中的個人信息,并且收集個人信息。不僅僅包括用戶根據(jù)指示輸入的信息,還存在違規(guī)權限領域的信息問題。其中有法律條文規(guī)定,處理信息者不能將消費者不同意開放權限而拒絕為其提供相應的服務,除非達到必需的條件。對于其中的“必需”兩字應該如何明確界定,在這里是不是為不法分子留有了可自由發(fā)揮的空間。所以對于消費者個人信息的處理應該進一步地細化,減少模糊的地帶。
在電商經濟的博弈中,消費者一直處于弱勢,所以對于防止個人信息的泄露,更多地是電商平臺和商家的義務,加強對二者的監(jiān)管和法律規(guī)制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被侵權人有要求停止侵害、賠償損失的權力,而這也是侵權人該履行的義務。應對收集個人信息的平臺和商家做出更加明確規(guī)定,若兩者不作為的因素導致個人信息被泄露也要被視為侵權,消費者可以要求侵權人停止個人信息持續(xù)被泄露的侵害狀態(tài)。對于賠償損失和懲罰性賠償應著力進行規(guī)制,電商的物流過程涉及很多環(huán)節(jié),所以對于懲罰不能一概而論,要細化和明確從平臺的下載、注冊,一直到完成整個交易的過程,需要厘清整個過程的步驟以及參與其中的主體,只有分階段,分主體進行賠償才能將賠償問題落實清楚,從而有效地制止侵害。
離不開網絡的生活,讓個人信息的價值也日益增高,作為電商交易的大國,消費者個人信息的安全牽系著整個國家經濟的進步與發(fā)展??萍寂c經濟的共贏帶給國民更多的便捷與享受,同時也遺留下不少安全的隱患,所以我們需要一套健全和完善的管理體系和法律制度來保障電商平臺下消費者個人信息安全。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受到侵害時拿起法律的武器進行反擊。
[1]王秀哲.大數(shù)據(jù)時代個人信息法律保護制度之重構[J].法學論壇,2018,33(06):115-125.
[2]殷純浠.電子商務環(huán)境中個人信息保護探討[J].現(xiàn)代商貿工業(yè),2019(25):55-57.
[3]楊立新.侵害公民個人電子信息的侵權行為及其責任[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3,31(03):147-152.
[4]宋禹蒙.互聯(lián)網時代個人隱私權的行政法保護研究[J].數(shù)字通信世界,2020(11):261-262.
[5]袁泉.電子商務法視野下的個人信息保護[J].人民司法,2019(01):13-16+20.
青海民族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項目“電子商務中消費者個人信息保護問題的調查及法律對策研究”(項目編號:04M20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