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崔崔崔 鳴謝: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成都當代影像館、成都國際攝影周、廣東美術館、莊文駿、莊鈞、曼谷藝術文化中心、泰國國家檔案館
2022 年年底,本年度國內(nèi)外的攝影新聲,在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與成都國際攝影周兩大平臺相繼亮相。作為期待已久的攝影盛會,我們將從中看到國內(nèi)外攝影藝術家的視角與視野、攝影界最前沿獎項的評選、見證時代的影像以及載入攝影史的大師之作等作品。
主辦: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廈門)
展期:2022.11.25—2023.1.3
集美·阿爾勒“影像策展人獎”致力于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優(yōu)秀中國青年影像策展人和研究者。“策展人”作為展覽的策劃者和組織者,以及藝術領域的研究者和觀點的提出者,對于影像藝術的可能性、復雜性和獨特性的研究,影像對觀念、文化以及藝術想象的承載與影響的探討,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屆集美·阿爾勒“影像策展人獎”于2022 年 6 月啟動,共收到 44 份有效投稿。入圍方案群展將于2022年度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舉辦,屆時,組委會將揭曉本年度“影像策展人獎”得主。評審團通過初評及復評兩輪審慎研討,臻選五組優(yōu)勝入圍方案:
“暗箱:愛與圖像的裝置” 策展團隊:黃羽婷 & 徐智博
“差速河谷” 策展團隊:陳鋆堯 & 王步云
“新生還者” 策展人:王姝曼
“一鏡到底” 策展人:侯鈺瑤
“永無鄉(xiāng)與世界盡頭” 策展團隊:探針小組
主辦:成都國際攝影周
展期:2022.11.20—2023.4
策展人:王慶松
“金熊貓攝影藝術獎”是由成都當代影像館于 2019 年設立,以思想性、學術性、藝術性為基礎,以推動中國攝影發(fā)展為目的,表彰在中國具有廣泛影響力、學術思想、獨立精神、藝術創(chuàng)見的杰出攝影藝術家。該獎項是為年齡在 30 至 60 歲之間持續(xù)創(chuàng)作的影像藝術創(chuàng)作者而設,由國內(nèi)外業(yè)界、學界、批評界、出版界等重要代表進行推薦及評選,旨在鼓勵影像藝術創(chuàng)作者持續(xù)創(chuàng)作,在復雜的中國當代影像文化語境下,不斷實驗和探索。第二屆金熊貓攝影藝術獎經(jīng)過組委會及推選評委兩輪嚴格評選,最終由蔡東東、陳維、陶輝、楊福東(按姓氏拼音排序)獲得第二屆金熊貓攝影藝術獎“杰出攝影藝術家”獎項。
主辦: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廈門)
展期:2022.11.25—2023.1.3
策展人:王珠琳
攝影術自 1848 年經(jīng)荷蘭商船從長崎傳入日本后,在江戶蘭學與西洋畫的影響下,迅速為日本人所接受。最初,攝影資料在日本多以記錄性的官方資料留傳。但隨著干板底片的普及,日本攝影逐漸擺脫官方走向民間,形式亦逐步走向藝術化。隨著一些進步人士從海外學習歸國,他們將新的攝影技術和潮流引進日本,開始制作在照片排列與裝幀上突破舊體的畫冊,攝影畫冊也成為重要的展示與傳播媒介。
羅蘭·巴特在《明室》中以日本傳統(tǒng)短詩俳句比喻攝影,其共性是絕對的瞬間。影上書房認為攝影書則是這種高度凝練語言的延伸,希望借由此次展覽所呈現(xiàn)的日本攝影書歷史中的一些關鍵瞬間和經(jīng)典作品,提示日本攝影發(fā)展的過程,折射日本社會文化的變遷,啟發(fā)觀眾對這些書及其背后故事有全新的認識。
主辦: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廈門)
展期:2022.11.25—2023.1.3
阿爾勒圖書獎致力于發(fā)掘攝影出版領域才華出眾的創(chuàng)意作品,并為攝影出版的廣泛傳播積極宣傳。圖書獎共分為三個類目:作者圖書獎、歷史圖書獎和圖文圖書獎。每個獎項設置 6000 歐元的獎金,在 2021 年 6 月 1 日至2022 年 5 月 27 日之間出版的書最終角逐出一本獲獎者。本屆預審委員收到了近 700 份投稿,作者圖書獎的得主是拉法·米拉赫 / 科奈基的《罷工》,歷史圖書獎得主是羅伯特·斯利夫金的《辭去你的日常工作:查恩西·哈雷的攝影作品》,圖文圖書獎得主是史密斯&呂西安·拉斐瑪?shù)摹对竿氖拐摺贰?/p>
主辦:成都國際攝影周
展期:2022.11.20—待定
策展人:鐘維興、朱天霓
朱憲民,中國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攝影師、紀實攝影的奠基人之一,在“圈內(nèi)”大家都尊他為“朱公”,敬他為“泰斗”。
他從 20 世紀 60 年代開始攝影,那時許多中國的攝影人還在固守職務行為,而此時的他卻心無旁騖地將自己的鏡頭瞄準社會最普通的百姓,為我們留下了不同時期、不同領域的景象切片及在場證明。他先后出版了《黃河中原人》《百姓》《象形歲月》等大量作品,始終堅持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手法和藝術表達,不獵奇、不燒腦,更不嘩眾取寵,他只是讓我們看到不同時期老百姓“吃什么、穿什么、家里擺設什么”,他僅僅是用他的愛與情感去表現(xiàn)并追憶養(yǎng)育了他的那片土地。他說:“我被質樸的鄉(xiāng)親、濃郁的鄉(xiāng)情、濃重的鄉(xiāng)音所感動,我的手在顫抖,取景框模糊了,我猛然清醒——這才是我真正要尋找的藝術真諦!”
朱憲民拍攝的畫面冷靜低調但決不寡淡,時空雖為剎那,但處處直擊人心。無論是貧瘠的山村,還是喧嘩的市井,不管是老人還是孩童,都充滿了帶有黃河泥土味的生活底色與生命質感,形成了具有中國民族特性的攝影話語構建力,許多經(jīng)典畫面已經(jīng)成為中國攝影的集體記憶。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看到他的作品后稱,“朱憲民先生有一雙發(fā)現(xiàn)真理的慧眼。真理之眼永遠向著生活”。
(文 / 鐘維興)
1. ?張曉,《整容菩薩》,2021年。香樟木,油漆,丙烯,46 cm × 18 cm × 25 cm。圖片由藝術家和空白空間提供。
2. ?張曉,《考試菩薩》,2019 年。藝術微噴,140 cm × 100 cm。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文 / 張曉
“怪力亂神”出自《論語》,“子不語怪力亂神?!边@句話在當下有很多種解析,最為學術界所認同的解釋應當是,孔子不談論不在神譜上的鬼神?!肮至y神”的字面意思亦指關于怪異、勇力、叛亂、鬼神之事。
這個項目延續(xù)了我對中國民間社會的持續(xù)關注。我之前的很多作品都是源自故鄉(xiāng),是圍繞著民間的美學和審美對民間社會進行深入探討,而這次的創(chuàng)作則從故鄉(xiāng)的農(nóng)村擴展到了更大范圍的中國鄉(xiāng)村社會,去關注這些形式豐富的民間信仰。這些新造的神像千奇百怪,同時它們的形象也涉及到這個時代的各行各業(yè),這些源于當下的塑像形象打破了宗教原有的信仰和審美體系,轉變成老百姓需要什么就會塑一個與之對應的菩薩。
我并非在批判這種民間信仰和艷俗的形象,我更多的是去呈現(xiàn)這種當下的存在。這種民間信仰在中國的鄉(xiāng)村社會極為普遍,或許這些民間信仰并不能代表一種宗教,或者說這是宗教在中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一種變異,它們大都是生硬和直接的,更多的是體現(xiàn)出一種民眾的集體無意識。這也是民間底層社會對于宗教和信仰的需求,他們渴望從這里尋求心理安慰和心理暗示。這些神像給他們提供了一個粗糙又直白的載體,借此希望找到生活的出口。盡管這些菩薩或許并不在神譜之上,亦是為很多人避而不談之事。
3. ?張曉,《健身菩薩》,2021年。香樟木,油漆,丙烯,35 cm × 28 cm × 36 cm。圖片由藝術家和空白空間提供。
1. ?張曉,《十二生肖菩薩——猴》,2019年。藝術微噴,56 cm × 40 cm。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2. ?張曉,《英語菩薩》,2019年。藝術微噴,42 cm × 30 cm。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藝術家
張曉
1981 年出生于山東煙臺,2005 年畢業(yè)于煙臺大學建筑設計系。在 2009 年成為攝影藝術家之前,他曾于《重慶晨報》擔任新聞攝影記者。2018 年,張曉獲得哈佛大學羅伯特·加納德攝影基金。張曉的《海岸線》系列曾獲得法國匯豐銀行攝影獎(2011)、法國才華攝影基金中國區(qū)冠軍(2010)及侯登科攝影獎(2009),《他們》系列則在 2010 年獲得三影堂攝影獎大獎。張曉曾參與 UCCA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展覽“2015 年作為理由”和“文明:當代生活啟示錄”,瑞士攝影基金會的“Unfamiliar Familiarities”和法國巴黎布朗利碼頭博物館的“Photoquai 2015”,以及連州攝影博物館的個展《蘋果》,上海攝影藝術中心《攝尋千里:十見天日》,成都麓湖 A4 美術館《2000 年以來的西南影像實驗》,chik11藝術空間《農(nóng)場》等在內(nèi)的多個國內(nèi)外展覽。張曉現(xiàn)工作生活于成都。
展訊
怪力亂心
主辦: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廈門)
展期:2022.11.25—2023.1.3
策展人:劉鋼
[左圖] ?陳蕭伊,《橫截面:群動》,2021 年。藝術微噴,80 cm × 120 cm。圖片由藝術家和千高原藝術中心提供。
文 / 沈宸
人類最大的欲求,莫過于對時間的欲望。不論是延長生命的時限,又或者企圖離開當下,撥開時間的阻隔,通曉過去,預測未來。然而有一種“殘酷”的說法,其實時間并非客觀存在,存在的只是運動和事物變化的過程,時間只是人類主觀地依據(jù)物質變化的規(guī)律定義描述變化進行程度的物理量。若如是,當我們談論歷經(jīng) 6500 萬年而形成的山脈時,時間意味著什么?
身臨崇高的風景之中,試圖以人的尺度去丈量這片廣袤土地的行為難免會顯得進退失據(jù)。唯有從那些礦石褶皺的紋理上,山巒裂縫間傳來的回響或者山民代代傳頌卻幾近失傳的只言片語里,一探這片土地意欲訴說的秘密。藝術家陳蕭伊的長期項目《橫斷漣漪紀: 我在說從深海聽來的幾個詞》將腳步、目光和思緒投注到橫亙中國西南 40 萬平方千米的橫斷山脈中,并圍繞著人類紀之下的礦山、礦洞、礦石和人類的迷狂與欲望展開。
據(jù)說, 約 2 億年前,今天橫斷山脈所處的位置,乃是一片汪洋,被人以海神的名字稱為特提斯海。而后地動海退山搖,才漸漸有了現(xiàn)在橫斷山脈的樣子。再后來才有了人類遷徙并定居于此。在影片《當特提斯海向西退卻,留下殘響》中,藝術家數(shù)次造訪橫斷山脈,并將她的目光與思緒聚焦于群山中的廢棄礦區(qū)與叢林。山巒依然高聳,湖水仍然澄明,但沒頭沒尾的公路與斜歪的電線桿相伴,已然廢棄的民屋身后潛藏著晦暗而深幽的礦井。冒失的現(xiàn)代人經(jīng)過、留下、挫敗,卻仍尷尬地不肯退場。畫外的旁音中,爾蘇族老人用正在消亡的話語,講述有關白海螺的古老寓言,那是山與海曾同源,人類與自然曾和平相處的證跡。若風不勁吹,石不墜落,便已是群山脈的善意。蠻荒,才是橫斷山的祝福與饋贈。
在《山的手相》中,藝術家將依附于地面的視角升高,俯瞰已然因礦業(yè)的發(fā)展而碎裂的大地。蜿蜒的公路依循著山體的軌跡不斷延展,也印刻出山峰和山谷間另一種醒目的通路,如同在手心中劃出的傷口。藝術家將這些片段收集起來,為群山占卜,也試圖一探我們未來的可能。與此同時,在《橫斷地星圖》中,藝術家將視角拉到更為高遠的地步,依靠現(xiàn)代技術手段,以衛(wèi)星定位的方式結合多年來的調研成果,將礦區(qū)與礦床的活躍程度幻化為星星等不同的光亮。這些明亮或晦暗的“星星”與山脈、河流相連,我們仿佛看到的是一片倒映在地表與地底的隱秘星空。而在《心跳》中,藝術家與上述方式反其道而行,將視角無限地降至地表與密林和碎石間。通過她秘密架設的紅外攝像機,山林中真正的動物居民如精靈般以謹小慎微的姿態(tài)躍入到我們的視野當中,為我們展現(xiàn)出另一個因人類活動而不斷限縮但盎然的平行生命世界。
“靜止不動的大地會泛起漣漪嗎 ?”藝術家在自述中這樣問道。而倘若我們將時間凝練、速移,看到的或將是大地的運動如波濤般翻涌。所以,于我們而言,談論歷經(jīng) 6500 萬年而形成的山脈時,時間意味著什么,或許答案是,時間是對因果的敬畏,從未止息。
[上圖] ?陳蕭伊,《山的手相》,2021 年。UV 印刷鋁板,50 cm × 22 cm。圖片由藝術家和千高原藝術中心提供。
[左上圖] ?陳蕭伊,《當特提斯海向西退卻,留下殘響》影像靜幀,2022 年。4K 影像,24'52"。圖片由藝術家和千高原藝術中心提供。
展訊
橫斷漣漪紀:
我在說從深海聽來的幾個詞
主辦: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廈門)
展期:2022.11.25 —2023.1.3
策展人:沈宸
[左下圖] ?陳蕭伊,《心跳:鳥巢、???、雨中的豪豬、鹿眼、雪季、夜行動物、風吹草動》,2021—2022 年。紅外線攝像,尺寸可變。圖片由藝術家和千高原藝術中心提供。
[上圖] ?陳蕭伊,《俯瞰者 #6》,2021 年。藝術微噴,168 cm × 100 cm。圖片由藝術家和千高原藝術中心提供。
藝術家
陳蕭伊
陳蕭伊(b.1992)出生于中國四川,于 2014 年獲得倫敦藝術大學純藝術攝影碩士學位,目前工作生活于成都。她的作品基于攝影,并不局限在具體的媒介當中,通過生產(chǎn)圖像的方式, 關注于生命體的微妙感知,并不斷挑戰(zhàn)既定的邏輯、感知與想象來探討存在本身的問題。在近年來持續(xù)進展的項目中,她關注在過往歷史中,西部作為資源區(qū),以橫斷山脈區(qū)域的礦山與開采遺跡為切口,持續(xù)地打撈那些失落的時間、自然與大地的謎團。從過去的采礦業(yè)到如今的山地生境,她在山脈的時空堆疊與土地關系中展開工作,并嘗試通過更曠闊的敘事對西部山地進行 “影像的掃描”。
她的作品曾獲得第七屆三影堂攝影獎大獎,入選福布斯 2017“30 UNDER30(Art)”亞洲榜單,并參與諸多國內(nèi)外展覽。她的個展項目有“橫斷漣漪紀:我在說從深海聽來的幾個詞”(千高原藝術空間,成都,2022),“爭執(zhí)”(成都當代影像館,成都,2020),“他鄉(xiāng)異客”(千高原藝術空間項目,瑞士巴塞爾 LISTE,2019),“他鄉(xiāng)異客:當我獨自盛開時,世界還在沉睡”(瑞士 The Crochetan 劇院,2018;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2018),“One Giant Leap” (Matèria Gallery,羅馬,2017),“Never!”(千高原藝術空間,成都,2017),“Art projects”(倫敦藝術博覽會,2017),“The Inadequacy of Language”(Matèria Gallery,羅馬,2016)。
阿比·瓦爾堡(Aby Warburg)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項目《記憶女神圖集》(Mnemosyne Atlas)以“圖像學分析”的研究方法勾勒古代圖像及其之后的使用、延續(xù)、變化在歷史上的演進,探索圖像與圖像在不同時空中連結成的龐大知識網(wǎng)絡。照片作為這一研究中圖像的承載者,使攝影在圖像學層面上的意義被拓寬到更為廣袤無垠的平面上。與此同時,《記憶女神圖集》也進一步探索了圖像文化中的情感模式,試圖讓圖像在精神層面上的變遷變得可被觸及和理解,挖掘在時空演進中貯藏和延續(xù)的“靈”。理論家 W·J·T·米歇爾(W.J.T.Mitchell)也提醒人們在從圖形、光譜、語言以及哲學等不同維度解讀圖像的同時,更應關注圖像對情緒和精神的影響。
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在著作中提及藝術作品中“靈光 aura”的概念,它是早期肖像攝影中潛藏在人物眼底的,使人物充實而安定的靈媒物; 是時空糾纏深處某種難以名狀的乍現(xiàn); 是機械復制時代藝術作品中注定消失的存在。本雅明肯定技術的發(fā)展, 而“靈光”消失的必然也意味著攝影從古典審美的需求中脫離,發(fā)生巨大的轉變,開啟更廣闊的天地。
攝影所宣稱的真實是繪畫所不能表達的,一張假畫指向的是藝術史的偽造,而假攝影卻被認為是偽造事實。蘇珊·桑塔格 (Susan Sontag)所言關于攝影史中主要矛盾的概括,總結為“美化”和“講真話”之間的斗爭。而隨著技術的發(fā)展,如今這一爭論在藝術和科學兩個層面上——換句話說,是在純視覺美學層面的創(chuàng)作與在紀事或實用層面上的表達之間產(chǎn)生了極大程度的剝離,對于作品真?zhèn)蔚捏w現(xiàn)逐漸演變成有利于藝術家表達其思想的一種純粹的選擇。透過創(chuàng)作者的鏡頭,“視閾的英雄主義”制造了充滿隱喻的幻象,傳遞給觀看者的是被構筑的世界和新的觀看倫理。在這個已知與未知交織,非真實又非虛構的柏拉圖世界中,“靈”轉化為一種感知: 創(chuàng)作者對“新世界”周遭一切的感知,以及觀看者對前者作品表達核心的另一種主觀感知。感知間的相互交融印證了居伊·德波(Guy Debord)所說的那句:“在真實的世界變成純粹影像之時,純粹影像就變成真實的存在。”
攝影與影像藝術在 20 世紀產(chǎn)生新的裂變,在生產(chǎn)方式、感知方式和傳播方式上打破了原有的法則,產(chǎn)生了新的價值體系,這是媒介這一物象的發(fā)展和機器對光更精準的掌控所帶來的必然。伴隨著技術的更新迭代,藝術創(chuàng)作獲得了極大的自由度。在過去的近 40 年中,中國美術學院影像藝術的教學與創(chuàng)作一直以極強的實驗性和先鋒性連結過去、創(chuàng)造當下、介入未來,以跨媒體藝術為載體,構建一種在不可見真實與可見真實間,在東西方文化間融會貫通的視覺美學與影像詩學。
2017 年,第一屆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 West Lake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簡稱“IDF”)在中國美術學院啟幕,大會延續(xù)至今已然成為中國最具學術性、專業(yè)性和國際性的紀錄片影展之一,在國際上獲得良好的口碑效應。超現(xiàn)實主義影像的未來在此獲得新的生命力: 一種全新的、不同于以往的現(xiàn)場感與觀感。
2019 年,中國美術學院致敬 1959 年版攝影集《中國》,精心編排了極具思想性、歷史性、藝術性、文化性的史詩級攝影藝術巨著——《中國》(2019),書中收錄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70 年發(fā)展歷程中那些宏偉的、經(jīng)典的、珍貴的攝影藝術名家之作,流淌在歷史長河中的是中華民族發(fā)展中的一個個高光時刻。影像集《中國》(2019)嘗試為中國攝影藝術史和發(fā)展史的研究提供另一種圖像學研究與分析的路徑——一種《記憶女神圖集》式的視覺藝術經(jīng)驗。
……
此次展覽以“靈”與“物”之間的三種糾纏關系作為主要線索,以中國美術學院近 40 年的攝影與影像藝術的發(fā)展為契機,從圖像分析學、科學技術的演進及攝影的觀看三個視角來討論圖像文化變遷中延續(xù)的精神象征與情感轉移。攝影始終在構建著某種不可見真實的可見性與可見真實的不可見性。作為“物”存在的照片是某種可見的真實,而無論是圖像背后的隱喻、本雅明論述中抽象的“靈光”,還是經(jīng)由主觀轉化后的某種感知力,不同維度的“靈”都指向了這一可見真實的不可見性。
1. ?劉鋼強,《山巔之下是他山》,新鐵銀暗房接觸印相,哈內(nèi)姆勒鉑金紙,120 cm × 180 cm,2022 年,圖片來源于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
2. ?矯健,《填補空白》,藝術微噴,120 cm × 150 cm,2005—2010 年,圖片來源于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
3. ?邵文歡,《刺》,攝影及數(shù)字拼貼, 150 cm × 115 cm,2022 年,圖片來源于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
1. ?蔣志,《舊顏 06》,藝術微噴,150 cm × 200 cm,2016—2017 年,圖片來源于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
2. ?辛宏安,《凝碧0 3_系列編碼20200136》,數(shù)字微噴、丙烯及染色劑著色,120 cm × 100cm, 2020 年,圖片來源于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
3. ?郎水龍,《塵埃之光 A16 No.1》,畫布+塵埃,218 cm × 395 cm,2016 年,圖片來源于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
4. ?劉陽,《時間的空隙——花傷》,藝術微噴,60 cm × 50 cm × 9,2013—2016 年,圖片來源于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
展訊
“靈”與“物”——
中國美術學院攝影 · 影像展述
主辦: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廈門)
展期:2022.11.250—2023.1.3
策展人:王巖、高琬婷
1-2. ?Ritual Inhabitual 藝術家組合?!吧锛夹g”系列,智利,2019年。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文 / 塞爾吉奧·委內(nèi)瑞拉·埃斯科韋多
為滿足紙漿行業(yè)的發(fā)展需要,業(yè)界依托克隆技術大規(guī)模單一種植松樹與桉樹,導致位于智利南部阿勞卡尼亞的溫帶雨林生態(tài)已逐漸被單一種植林取代。而早在智利和阿根廷建國之前,馬普切人(“大地之子”)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如今,他們致力于保護以當?shù)厮幱弥参餅榇淼奈锓N多樣性。與此同時,非法木材交易頻頻觸發(fā)智利軍方反恐特種部隊、民族組織和工業(yè)主的私人武裝力量之間的暴力沖突。兩種世界觀在這片廣袤叢林中激烈碰撞: 一方從自由市場的經(jīng)濟觀點出發(fā),開采自然資源; 另一方則主張,從精神層面重視人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藝術家組合 Ritual Inhabitual 揭露了這片單一種植林的政治與生態(tài)惡果,引導觀眾討論當今的消費觀。
3. ?Ritual Inhabitual 藝術家組合。《智利風鈴草(Foki kochkilla)》。圖片由法國(巴黎)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和藝術家提供。
4. ?Ritual Inhabitual 藝術家組合?!皫缀紊帧毕盗?,智利,2018年。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藝術家
Ritual Inhabitual
蒂 托· 岡 薩 雷 斯· 加 西 亞(Tito González García),1977 年生于法國克拉馬爾,在巴黎工作、生活。佛羅倫西亞·格里桑蒂(Florencia Grisanti),1983 年生于智利圣地亞哥,在巴黎工作、生活。2013年,蒂托·岡薩雷斯·加西亞與佛羅倫西亞·格里桑蒂創(chuàng)立了 Ritual Inhabitual 組合。他們運用多種媒體與制式,反映靈性在當今世界的位置。他們在敘事中創(chuàng)造了新的方式表述自然,為深陷環(huán)境沖突的人群發(fā)聲奪得一席之地。法國 Seine-Saint-Denis 當代藝術基金會、瑞士 Rothschild 基金會和多位南美私人藏家均收藏了他們的作品。2021 年,他們的作品入圍了法國阿爾勒攝影節(jié)樣書獎。(圖? Ritual Inhabitual)
展訊
幾何森林:馬普切地區(qū)的斗爭
主辦: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廈門)
展期:2022.11.25—2023.1.3
策展人:塞爾吉奧·委內(nèi)瑞拉·埃斯科韋多(Sergio Valenzuela Escobedo)
1. ?于連·隆巴爾迪,《典禮過后》,“太陽誕生的大地”系列,墨西哥,2017—2021 年。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文 / 帕斯卡·博斯
位于墨西哥中部的威里庫塔(Wirikuta)荒漠谷,是惠喬爾印第安人(Huichol Indians)神話中的諸神居所與創(chuàng)世之地。為紀念太陽與火的誕生,印第安人每年都要來這里朝圣。這片令人向往的土地有著豐沃的自然和文化資源,后被西班牙人征占,留下了許多故事。藝術家于連·隆巴爾迪結合照片、視頻和裝置等媒介,為觀眾打造沉浸式體驗,讓我們纖毫入微地體驗這片神圣土地的歷史變遷。他作品中的視覺代碼探究了民族學、考古學和生物學的邊界。摘錄、采樣和剖析不僅是攝影行為的鏡像姿態(tài),也是與世界相連的技術紐帶。隆巴爾迪提倡在寫實工具與不可見的意象之間進行交互,喚起夢幻的實境, 以試驗全新的敘事形式。
2. ?于連·隆巴爾迪,《剖析》,“太陽誕生的大地”系列,墨西哥,2017—2021 年。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3. ?于連·隆巴爾迪,《失》,“太陽誕生的大地”系列,墨西哥,2017—2021 年。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藝術家
于連·隆巴爾迪
Julien Lombardi
1980 年生于法國馬賽。在法國馬賽市和墨西哥墨西哥城工作、生活。于連·隆巴爾迪擁有民族學碩士學位,因學術需要,他長期深入游歷亞美尼亞、墨西哥、埃及等國家進行視覺調研,隨后進入工作室開展正式研究。為了構建全新的敘事形式,他嘗試用實驗性的圖像布局,以突破影像真實性的守則。2017 年,Le Bec en L’air 出版了他的首部攝影書L'Inachevé。法國國立造型藝術中心(Centre National des Arts Plastiques)、法國國家圖書館、Chateau d’Eau畫廊均收藏了他的作品。(圖? Julien Lombard)
展訊
太陽誕生的大地主辦: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廈門)
展期:2022.11.25—2023.1.3
1. ?莊學本,《什谷屯貴族少女(四川理縣)》,1938年。46.2 cm ×45.2 cm,紙本。圖片來源于廣東美術館。
2. ?莊學本,《羌人過溜索(四川理縣)》,紙本,46.2 cm ×45.2 cm,1934。圖片來源于廣東美術館。
文 / 朱靖江
在 21 世紀的近 20 年間,原本沉寂無聞多年的攝影師莊學本(1909 —1984),在其身后的時日里,逐漸成為中國攝影界與人類學界共同矚目的現(xiàn)象級人物。如同“流放者歸來”,人們訝異地發(fā)現(xiàn)這位生前謙卑和善,中年因所謂“歷史問題”被開除公職,晚景也頗為凄涼落寞的“非著名”攝影家,曾經(jīng)在中國最艱難動蕩的抗戰(zhàn)時代,獨自奔走行攝于交通閉塞、土司割據(jù)、盜賊橫行的西南山地與西北荒原,如同一位被神諭感召的圣徒,決意用影像的力量, 為救亡圖存、開發(fā)西北的國事, 做不惜生命的探路先鋒。
曠古冷肅的荒原渺無人煙,遠方的雪峰似乎與塵世隔絕,這個在黃浦江邊長大的青年肅然對視蠻荒的風景,照相機沉醉地追捕著光影的瞬間。單薄的行裝與未知的旅程,虱子一般如影隨形的挫折和匱乏,全然失色于膠片顯影時的靈光綻放。在漂泊的寂寞里,莊學本曾期然尋覓生命的奇跡,而這奇跡竟也在他的面前昭然呈現(xiàn): 以如花的美色和野性的尊嚴,為一段早被風雨銷蝕的邊地故事, 定影成一幅絕版的記憶。
近十年間,隨著對莊學本“十年西行”考察成果的研究日益深入,學界逐步認識到莊學本對中國西部人文地理、邊政土司、宗教制度、民俗文化、服飾藝術等多個領域,都有系統(tǒng)性的調查與研究成果,其學術價值可以與同一時代的民族學者或人類學家相媲美。岷江峽谷、松潘草地、甘青藏域、西康彝區(qū)、瀘沽湖畔、印度商港……也都因莊學本的游歷留下了珍貴的影跡, 有些甚至因其珍稀罕見,成為影像民族志中的孤本。
學術上的褒獎固然可貴,“紀實攝影先驅”的令名也并非虛妄,但我們毋寧將莊學本留存于今日的圖片, 看做一個人燃燒生命的萬里征程。他曾以青春的沖動經(jīng)受了荒原的洗禮,又用相機和膠片記錄著心靈的軌跡與夢想。而這夢想,通過頑強不屈的影像創(chuàng)作,不斷顯影與放大,終于構建成中國西陲眾多民族在一個逝去時代里的光影史詩。
莊學本的照片是需要凝視的,他將一種文明與尊嚴的力量賦予了他所觀照的邊地人民,無論是眉目俊朗的康巴青年,還是純真無邪的嘉戎少女,無論是神思深邃的果洛活佛,抑或是不怒自威的藏地貴族,他們都超越時空的疆界,透過照片的邊際,驕傲地與我們的目光交匯,情感相通,他們挺拔的生命也因之而青春不朽。自由與夢想,執(zhí)著與人道, 其實正是莊學本留給當代國人的一筆精神財富。于是,那個沉默千年的世界開始發(fā)出了聲音,那些總是沉默在時間深處的人與事, 終于在我們的眼前清楚呈現(xiàn)。
3. ?莊學本,《旅途中的摩梭貴婦一行(云南永寧)》,紙本,46.2 cm× 45.2 cm,1939。圖片來源于廣東美術館。
4. ?莊學本,《土人社交公開,男女調情不避耳目(青海土族)》,紙本,46.2 cm × 45.2 cm,1936。圖片來源于廣東美術館。
藝術家
莊學本
(1909—1984)
上海浦東人。攝影家,民族學家。為20 世紀最重要的中國邊疆攝影工作者之一。他于 20 世紀 30、40 年代在四川、西康(后并入四川)、青海、甘肅等地少數(shù)民族世居區(qū)域拍攝圖片,長期刊載于《良友》《中華》《東方》等民國時代知名的期刊畫報,擁有廣泛的讀者群。他于民族學領域取得的成就,在 20 世紀 40 年代同樣為學界所尊重,曾先后成為中國邊疆學會與中國民族學會會員,并于 1948 年被選為中國民族學會候補理事。莊學本在 1950 年后的生活跌宕起伏,與攝影創(chuàng)作及學術活動都漸行漸遠。其攝影成就在 20 世紀后半葉鮮為人知。
21 世紀初期,中國攝影界的部分有識之士重新“發(fā)現(xiàn)”了莊學本,開始調查、搜集、展示、研討莊氏在 20 世紀 30、40 年代拍攝,如今散落于多處的西部民族攝影作品,并“追謚”莊學本為攝影大師、影像人類學的先驅者。在中國攝影界,從生前落寞到身后殊榮,莊氏遭遇殊為奇異,也意味著帶有民族志記錄與表述意義的攝影工作者,逐漸獲得了中國影像共同體的承認。近十年來,莊學本在民族學領域的成就也逐漸受到學術界的關注,他曾發(fā)表或出版的民族學著作、論文等得以被重新審視,這位“夭折”的民族學家有望獲得更為公正的評價。
展訊
荒原中的神諭:莊學本
主辦: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廈門)
展期:2022.11.25—2023.1.3
策展人:朱靖江
文 / 皮勒西·波瓦通
本展覽基于泰國國家檔案館豐富的攝影館藏,探索了 19 世紀中葉至 20 世紀中葉,攝影在暹羅地區(qū)(現(xiàn)為泰國)扮演的重要角色。泰國國家檔案館成立于 1952年,其攝影收藏可追溯至 1916 年。金剛智國家圖書館(Vajiranana)時任主席丹隆親王自那時起著手收集玻璃底片,相片多為暹羅精英階層、商業(yè)攝影師、當?shù)厝撕屯鈬怂臄z。1933 年,國家圖書館將老羅伯特·倫茲工作室(成立于 1896 年)收藏的大量玻璃底片納入收藏中,從而保存了 20 世紀上半葉曼谷及周邊地區(qū)日常生活的視覺記錄。
在泰國傳統(tǒng)信仰中,印度教神明因陀羅是曼谷的城市守護神。這位守護神又名千眼之神,他擁有一千只眼睛,日夜不休地守望著城市與城市中的居民。本展覽“千眼之神——泰國早期攝影(1860 —1960)”在機械復制時代重塑因陀羅形象,讓觀眾一窺泰國國家檔案館在過去兩百年間浩如煙海的攝影收藏。最早的照片拍攝于19 世紀 60 年代,出自歐洲游客之手,沒過多久,暹羅精英階層也掌握了全新的成像技術,開創(chuàng)了獨具特色的拍攝方式。因此,我們也有幸透過該時期海量的照片觀察社會各個階層的日常生活以及泰國的非凡歷史。出現(xiàn)在相片里的人物既有曼谷王室王公貴胄,也有處于邊緣地位的當?shù)厣贁?shù)民族。
泰國國家檔案館的收藏中只有部分標注了準確信息,其他相片既沒有標注日期,也沒有留下拍攝者的名字。因此,本展覽按照圖像類型將所選照片分為幾大主題,給予觀眾理解和闡釋的空間。各種議題隨機出現(xiàn)在類型圖片之間——諸如性別與階級的緊張關系、半殖民地境況、現(xiàn)代君主制等等,都任由觀眾自行理解。圖像被展示在中性色調的墻壁上,營造出沙龍一般的氛圍,令人想起 20 世紀早期的曼谷攝影展,也呼應著原先國家檔案館用來保存玻璃板底片的柚木盒子。
“千眼之神——泰國早期攝影(1860—1960)”希望觀眾能夠一瞥泰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所面臨的持久斗爭與困境,以及攝影師和照相機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從過去到現(xiàn)在,正是他們捕捉和記錄下泰國歷史中那些轉瞬即逝的片刻。
1. 兩個男孩與相機合影,位于曼谷 Pratu Sam Yot 的丹隆親王宮殿,約1900 年。藝術微噴,29 cm × 41 cm。圖片由泰國國家檔案館提供。
2. 一對暹羅夫婦,約 1910 年。藝術微噴,29 cm × 38 cm。圖片由泰國國家檔案館提供。
4. 穿著印度教神因陀羅服裝的男演員,19 世紀中葉。藝術微噴,38 cm× 30 cm。圖片由泰國國家檔案館提供。
3. 內(nèi)廷成員和他們的相機,約 1904 年。藝術微噴,42 cm × 50 cm。圖片由泰國國家檔案館提供。
展訊
千眼之神 —— 泰國早期攝影(1860—1960)
主辦: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廈門)
展期:2022.11.25 — 2023.1.3
策展人:皮勒西·波瓦通(Pirasri Povatong)
[左圖]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普拉多大道,法國馬賽》,1932 年,圖片來源于成都當代影像館。
文 / 程基偉
20 世紀 50 年代超現(xiàn)實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安德烈·布勒東(André Breton)曾在法國洛特河懸崖峭壁邊的一個叫圣-錫爾克-拉波皮(Saint-Cirq-Lapopie)的中世紀村莊隔著桌子指著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鼻子說:“你喜歡塞尚”——這是在他抨擊塞尚和其他一些畫家時順帶的行為。是的,卡蒂埃-布列松喜歡塞尚這件事情可以從他英年早逝的伯父說起。畫家路易·于勒·卡蒂埃-布列松(Louis Jules Cartier-Bresson)曾是美第奇家族獎學金的獲得者,為了獻身藝術而放棄了繼承家業(yè),幼年卡蒂埃-布列松甚至稱其為“神秘的父親”,但他這位繪畫的啟蒙人卻在“一戰(zhàn)”中意外去世,那年卡蒂埃-布列松才 7 歲。路易·于勒·卡蒂埃-布列松的兩位畫家朋友讓·科特耐(Jean Cottenet)和雅克-艾米勒·布朗仕(Jacques-Emile Blanche)不僅完成了對卡蒂埃-布列松最初級的繪畫教程,還將他送入了畫家安德烈·洛特的工作室(Atelier André Lhote),洛特傳授的立體主義和幾何學深刻徹底地影響了卡蒂埃-布列松的藝術創(chuàng)作,同時代的攝影師多拉·瑪爾(Dora Maar)和弗洛倫斯·亨利(Florence Henri),以及 40 年代和 50 年代分別進入洛特工作室學習的畫家奧瑞麗·內(nèi)穆爾(Aurélie Newmours)和攝影師威廉·克萊因(William Klein)都曾受益匪淺。更為重要的是,布朗仕將年輕的卡蒂埃-布列松帶入了那個時代最前衛(wèi)的思想潮流里,在他不到 20歲的年紀里,已經(jīng)與超現(xiàn)實主義作家雷奈·克雷維(Rene Crevel),表現(xiàn)主義畫家、詩人馬克思·雅各布(Max Jacob)和美術史學家艾利·福爾(Elie Faure)頻頻相見。
20 世紀 20 年代,青少年的卡蒂埃-布列松在被母親正式送入知名的孔多塞高中(Lycée Condorcet)之前,曾在天主教費內(nèi)隆學校(Catholic Ecole Fénelon)短暫學習,心儀藝術的叛逆少年早就背離了父親希望他從事商業(yè)的意愿,在費內(nèi)隆學校偷偷閱讀著超現(xiàn)實主義詩歌的鼻祖阿蒂爾·蘭波(Arthur Rimbaud)的詩句,在象征主義的詩歌里汲取著對未來的想象。幸得校長的默許,這個懵懂的少年在費內(nèi)隆校長辦公室里閱讀了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阿圖爾·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和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等那個時代最偉大的作家、詩人、心理學家、哲學家的著作,這一切都在冥冥之中為他在 18 歲時與超現(xiàn)實主義的相遇做足了精神準備。
1924 年安德烈·布勒東和路易·阿拉貢(Louis Aragon)共同發(fā)表了《超現(xiàn)實主義宣言》(Manifesto of Surrealism),“超現(xiàn)實主義,即精神的無意識行為,不受任何理性的約束,也不受限于任何審美或道德的理念”。這對年僅 16 歲,正處于青春叛逆期的卡蒂埃-布列松無疑是解答年少疑惑的一劑良藥,也為他打開了一道通往未來的自由理想之門。以至于在卡蒂埃-布列松 78 歲接受采訪時曾說:“在我非常年輕的時候,布勒東的超現(xiàn)實主義概念確實對我有很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反叛的態(tài)度,不僅在藝術中反叛,也反叛生活。”新潮流的超現(xiàn)實主義與他的青春期不謀而合,從此卡蒂埃-布列松遇見的人,都理所當然地使這場思想變革或多或少地侵入了這個少年的精神領地。兩年后,18 歲的卡蒂埃-布列松在布朗仕家里認識了雷奈·克雷維,并經(jīng)由他介紹終于與安德烈·布勒東相識。“他像太陽王一樣,讓人惶恐不安”“我坐在長凳的一端,從不說一個字,害羞和年輕造就了我的沉默”。時年 30 歲布勒東儼然成了彼時 18 歲的卡蒂埃-布列松眼里的精神偶像,因為伴隨布勒東的正是薩爾瓦多·達利(Salvador Dali)、馬克思·恩斯特(Max Ernst)和朱利安·列維(Julien Levy)等人。與超現(xiàn)實主義詩人、作家和藝術家的頻繁活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不管是年齡還是藝術創(chuàng)作都仍然年輕的卡蒂埃-布列松,但超現(xiàn)實主義倡導的直覺和反叛、客觀中的偶然卻讓他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找到了攝影藝術創(chuàng)作的捷徑。
當然,如果你知道卡蒂埃-布列松的母親來自法國諾曼底大區(qū),而至今巴黎開往諾曼底大區(qū)的列車仍然是從圣拉扎爾火車站出發(fā); 如果你知道叛逆青春期的卡蒂埃-布列松每每偷偷閱讀蘭波和弗洛伊德等人的偉大著作時,需要從孔多塞高中步行 650 米且必須路過圣拉扎爾火車站才能到達天主教費內(nèi)隆學校時,你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卡蒂埃-布列松能在 1932 年的某一天拍下了那張著名的照片《圣拉扎爾火車站背后》。
1.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周日在塞納河畔,法國》,1938 年,圖片來源于成都當代影像館。
2.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耶爾(城市名),法國》,1932 年,圖片來源于成都當代影像館。
3.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圣拉扎爾車站后 (歐洲廣場),法國巴黎》,1932年,圖片來源于成都當代影像館。
4.?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瓦倫斯(城市名),西班牙》,1933 年,圖片來源于成都當代影像館。
藝術家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Henri Cartier-Bresson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出生于法國尚泰盧,早期跟隨立體派畫家安德烈·洛特(André Lhote)學習繪畫。1931 年,在非洲象牙海岸度過一年之后,他買了第一臺徠卡相機,開始游歷歐洲。1933 年,在紐約的朱利安·列維畫廊舉辦了首次展覽。1940年,加入法國第三軍影像服務部,同年 6 月被德軍俘虜。在經(jīng)歷兩次失敗的逃脫后,于1942 年 2 月成功越獄。1945 年,與一群專業(yè)記者拍攝了巴黎的解放,并制作了紀錄片《回歸》(Le Retour)。1947 年,他與羅伯特·卡帕、喬治·羅杰、大衛(wèi)·奇姆·西蒙和威廉·范迪維特共同創(chuàng)立了瑪格南圖片社。在東方游歷了三年之后,于 1952 年回到歐洲,并出版了第一本書《決定性瞬間》。1974 年,終止了與瑪格南圖片社的工作關系,進而更專注于繪畫。2003 年,與妻子和女兒在巴黎創(chuàng)立了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基金會,以保存他的作品。2004 年 8 月 3 日,在 96 歲生日幾周之后,他在普羅旺斯的家中去世。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被后人稱為20 世紀最偉大的攝影師。在超過 60 年的職業(yè)生涯中,游歷在世界各國,見證了一些20 世紀世界性重大事件。他把相機作為“第三只眼睛”來捕捉人類變幻莫測的行為,將攝影視為捕捉?jīng)Q定性時刻的手段。
展訊
超現(xiàn)實主義下的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主辦:成都國際攝影周
展期:常設展
策展人:程基偉
1. ?威廉·克萊因,《Le Petit Magot 酒店》,1968 年 11 月 11 日,圖片來源于成都當代影像館。
文 / 威廉·克萊因
這是我為《慶典》一書寫的序言,被選入書中的照片對于我來說就如瑪?shù)铝盏案庵谄蒸斕厮埂W鲆槐具@樣的書會是個好主意嗎?
La Fábrica 出版社提議以“慶典(Celebration)”命名這本書。我很贊同,但也許應該加上“s”,用復數(shù),因為每張照片無疑都是一場慶典。
慶祝、肯定、探索、確認、受到啟示,每次釋放快門,我都能感受到這些。而如果之后一切順利,我還將慶祝無數(shù)驚喜。
那么有什么理由不為另一個小小的奇跡慶祝呢?
——這本我沒有料想會有的書,現(xiàn)在已經(jīng)在你手里了。
為什么不是《紐約 / 羅馬 / 莫斯科 / 東京慶典》呢?因為我所了解的、我所發(fā)現(xiàn)的、我所肯定的、我所展示的以及我所衷愛的一切,既無特定根源,又來自世間各處。只因為它們存在,我便為之慶祝。這才是我愛的攝影。
我確信我能不斷帶給自己驚喜。我發(fā)現(xiàn)的、我愛的、我學到的所有,都匯集在這里,只為讓你確信,近一個世紀都值得被慶祝。
生活可以沒有攝影嗎?不用懷疑,像所有人一樣,我也曾做過這樣的嘗試……我當然沒有因此而死。但是現(xiàn)在看來,已不再值得這么做。
2. ?威廉·克萊因,《四個頭》, 1954 年,圖片來源于成都當代影像館。
3. ?威廉·克萊因,《原子彈爆炸的天空》, 1955 年,圖片來源于成都當代影像館。
藝術家
威廉·克萊因
William Klein
1926 年,威廉·克萊因生于美國紐約,成長于曼哈頓街區(qū)。18 歲時,威廉·克萊因選擇從大學輟學加入美軍赴歐洲作戰(zhàn)(1946—1948),這也是他第一次來到歐洲。在巴黎時,他遇到了他后來的妻子:珍妮,倆人攜手共度了 50 年的歲月。遇到珍妮后,威廉·克萊因搬到了巴黎,進入了費爾南德·萊格(Fernand Léger)的工作室。彼時,他的第一志向是成為一名畫家。1951年,他前往意大利,在探尋建筑和電影的過程中愛上了攝影。
1954 年,他結識了Vogue雜志的藝術總監(jiān)亞歷山大·利伯曼,遂開始拍攝時尚照片。他將模特直接帶到街上進行拍攝,而在之前,此類拍攝僅在攝影工作室內(nèi)成片。1956 年,他在法國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紐約的生活對你有利——威廉·克萊因恍惚中看到的狂歡》,這本書曾被美國的出版商拒絕出版,卻在 1957 年獲得了納達爾獎。在1958 至 1966 年間,他先后出版了攝影集《羅馬》《莫斯科》和《東京》。1989—1994 年間,威廉·克萊因先后出版《特寫》《都靈》《時尚內(nèi)外》等攝影集。威廉·克萊因于 2022年 9 月在巴黎與世長辭。
展訊
慶典——威廉·克萊因中國首展
主辦:成都國際攝影周
展期:2022.11.20 — 2023.3
策展人:皮埃爾-路易·丹尼斯(Pierre-Louis Denis)、讓-呂克·蒙特羅索(Jean-Luc Monterosso)
文 / 克里斯蒂安·葛約爾
青少年時期的貝爾納·弗孔想成為一名畫家,或是作家。結果他變成了一位頗具特色的藝術家,就像在他那獨一無二、富有詩意的祖母塔緹耶家里遇見的那些人一樣。
貝爾納·弗孔從來都不關心自己的名氣,也沒有想過好好經(jīng)營什么職業(yè)生涯。他拒絕了很多的束縛,也同樣放棄了很多優(yōu)厚的待遇。如果要談他二十多年來不再創(chuàng)造作品卻依然被視為最為特別、最真實的攝影創(chuàng)作者之一的原因,大概是因為他暈染著宗教色彩的圖像創(chuàng)作實踐始終建立在一些人類共同價值觀的問題之上。他作品中那些標志性的元素,充滿象征性的景象和閃耀著不安的智慧之光的故事,都是他與時間、與童年特殊關系的印證。
從童年開始,面對那些短暫的、注定逝去的事物,他就沒有保留任何傷感的情緒,他懷有的是一種堅韌的焦慮。通過創(chuàng)作的那些似乎并不可信卻真實存在的圖像,弗孔向我們講述著對成長和對永久失去童真快樂的恐懼,即使那份快樂只曾短暫地降臨于童年的一瞬。
貝爾納·弗孔呈現(xiàn)出的視野撼動著我們,因為他將自己生命中的一切都融入其中了。它們糅合著寂靜與游戲、思索和溫存、莊重與狂躁,它們在 20 世紀末誕生于迷人的普羅旺斯,從上千種茶點、鄉(xiāng)野間的狂奔、晚上的聚會和游戲、閱讀和友情中孕育出來。
像許多卓越的藝術作品一樣,這位置景攝影先驅的作品也扎根在一片土地上: 他的出生地——呂貝宏(Luberon)。在那里,他的年少時光沉浸在夢幻的色彩和光線中。正是這些色彩和光線從一開始就奠定了他作品的基調。
1. ?貝爾納·弗孔,《燃燒的雪(La neige qui br?le)》,圖片來源于成都當代影像館。
展現(xiàn)“真實的虛構”的七大系列作品——《悠長假期》《可能變遷的時光》《愛之屋》《冬之屋—金之屋》 《偶像與祭獻》 《書寫》 以及《圖像的終結》共同勾勒出一個始于 1976 年并自愿終止于 1995 年的創(chuàng)作歷程。其間,這些作為一個整體被多次展出、再制作、贊揚、收藏的作品在現(xiàn)代創(chuàng)作中找到了一個與眾不同的位置,既是因為它的獨特性,也因為它所吸引的趣味的多元性。對這些圖像興趣盎然的人有主流攝影圈的成員、先鋒造型藝術家,還有小說家、布景師、時尚設計師,甚至是精神分析師和韓國流行音樂團體!
這些無法確定拍攝日期的作品抵抗著時間的考驗,同時,它們也濃密而含蓄地緊緊包裹著時間: 在精確的取景框創(chuàng)造出的平衡中,在光的顫動中,在色調的轉變中——從早期的藍色,到《偶像與祭獻》系列中刺眼的紅色風景和火焰,最終在晚期逐漸接近單色。從其創(chuàng)作的“寓言時期”到“哲學時期”,“時間”這一主題貫穿始終,跨越二十年, 直到“終”這個詞被用白色墨水寫在稚嫩的皮膚上,他的藝術正值盛年。
2. ?貝爾納·弗孔,《夜間環(huán)舞(Ronde du Soir)》,圖片來源于成都當代影像館。
3. ?貝爾納·弗孔,《氣球(Les ballons)》,圖片來源于成都當代影像館。
藝術家
貝爾納·弗孔
Bernard Faucon
貝爾納·弗孔,1950 年生于法國普羅旺斯,曾學習哲學和神學,置景攝影的先驅之一。1976 年,弗孔拍攝了他的第一批作品。他相信“置景攝影”是“攝影”這一藝術媒介的“天鵝之歌(絕唱)”,是被純粹的數(shù)碼影像和廣告性攝影統(tǒng)治之前的最后階段。1995 年,當他對攝影呈現(xiàn)真實力量的信仰逐漸消失殆盡,以至于不再有理由構建“真實的虛構”景象時,他決定終結自己的攝影創(chuàng)作。2007 年,歐洲攝影博物館在巴黎舉辦了一場弗孔作品的回顧展,展出了從《之前的時光》到《之后的時光》的全部作品,并最終以“清理木屋”的活動結束。
停止攝影創(chuàng)作后,弗孔發(fā)起了一項名為《我青春中最美的一天》的活動。這場狂歡席卷 25 個國家,吸引數(shù)百名年輕攝影師參與,并最終為我們奉獻一場精彩的群展。慶祝、青春和影像的無所顧忌——相機在置景的儀式中交接到新人手中,推遲不可避免的終結。自創(chuàng)作之初,文字就已滲透在弗孔作品中。然而,直到 2000 年,寫作才終于替代攝影,成為弗孔主要的創(chuàng)作方式——他相繼出版了《旅行的恐懼》《2550 年夏》《之前的時光》等文學作品。目前,弗孔正在進行一項名為《我的道路》自傳式視頻藝術項目的創(chuàng)作,他駕車馳騁在世界各地的公路上,以一種浪漫的方式講述他的人生。
展訊
貝爾納·弗孔
主辦:成都國際攝影周
展期:常設展
策展人:貝爾納·弗孔、讓-呂克·蒙特羅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