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娜,彭靜靜
(揚州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 揚州 225127)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在不同的發(fā)展階段推出的勞動教育政策,是規(guī)范引導各級各類學?;趪?、社會需求和人才培養(yǎng)需要而制定實施的?;厮葜袊伯a黨勞動教育政策變遷歷程,總結經驗反思不足,有助于深化面向未來的勞動教育理論研究,探索勞動教育實踐創(chuàng)新。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初步確立了勞動教育的基本內涵,并根據(jù)實際制定具體的勞動教育政策。
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的兩個偉大發(fā)現(xiàn)之一,馬克思認為勞動是整個人類歷史發(fā)展及存在方式的決定性因素,是歷史唯物主義的邏輯起點。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提出,要“把教育同物質生產結合起來”[1]。列寧繼承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特別強調要把革命理論的學習與工農勞動相結合,他在《青年團的任務》中提出,青年們“必須把自己的教育、訓練和培養(yǎng)同工農的勞動結合起來,不要關在自己的學校里,不要只限于閱讀共產主義書籍和小冊子。只有在與工農的共同勞動中,才能成為真正的共產主義者”[2]。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建黨指導思想,這些論述為其改造舊式教育思想,凝聚工農力量,培養(yǎng)社會新人,開展具體的教育實踐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礎。
1934年,毛澤東明確提出,蘇區(qū)的文化教育總方針“在于文化教育為革命戰(zhàn)爭與階級斗爭服務,在于使教育與生產勞動聯(lián)系起來”[3],充分體現(xiàn)教育與革命戰(zhàn)爭和生產勞動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以教育培養(yǎng)出既擅長領導革命,又善于生產勞動的干部群眾,提升蘇區(qū)干部文化素養(yǎng),消解知識分子與勞動者之間的界限。延安時期,部分抗日根據(jù)地軍民生活極度困難,毛澤東提出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響亮口號,號召黨政軍民學積極開展以農業(yè)為中心的大生產運動,努力打破封鎖,克服困難,并通過農業(yè)生產勞動教育培養(yǎng)人才。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教育事業(yè)表現(xiàn)出“適應戰(zhàn)爭需要”的傾向[4],勞動教育在革命斗爭中煥發(fā)生機,又在實踐中助推革命發(fā)展。
為了適應革命斗爭形勢發(fā)展需要,中國共產黨在這一時期建立了一大批革命根據(jù)地,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不同的勞動教育方法。在領導干部培養(yǎng)方面,把是否領導群眾生產,注重研究生產,作為評價干部的重要標準。1943年10月,毛澤東提出“凡不注重研究生產的人,不算好的領導者[5]。”把生產知識和勞動技能培養(yǎng)作為根據(jù)地各級各類學校教育計劃的重要內容,提出學校的生產工作不僅以勞動為目的,更在于啟發(fā)學生對于生產意義的認知,使他們在勞動中鍛煉身體,發(fā)展集體精神,訓練組織能力,培養(yǎng)勞動習慣與勞動觀念。
總的來說,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勞動教育探索是圍繞“救亡圖存”的時代主旋律開展的,是從文化救國走向革命救國的認知覺醒和現(xiàn)實激發(fā)。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走向勞動,走上工人與農民相結合的革命道路,有效凝聚了革命力量,為推動社會變革,最終實現(xiàn)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提供了有力支撐。也正是迫于適應戰(zhàn)爭需要的傾向,使得勞動教育成為從事體力勞動,培養(yǎng)革命意志,發(fā)展生產力的單一指向型活動,表現(xiàn)為“勞動”與“教育”的一種機械結合[7],必然隨著革命勝利和新中國成立等時代條件的變化而進行調整。
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社會實現(xiàn)了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變革,勞動人民躍升為國家的主人。新社會呼喚新教育。建國之初,為鞏固新生的社會主義政權,新中國迫切需要建立從根本上區(qū)別于舊中國的教育制度。
受新中國“一邊倒”外交方針的影響,當時的教育界掀起了向蘇聯(lián)學習的熱潮,通過學習蘇聯(lián)先進的社會主義教育理論和教育經驗,進行勞動教育中國化的有益探索。受此影響,新中國陸續(xù)出版發(fā)行了一系列蘇聯(lián)教育學教科書。蘇聯(lián)的教育思想明確揭示了勞動所具有的獨特道德意蘊,認為勞動使人道德高尚,勞動者理應得到尊重,而那些寄生蟲和懶漢則為社會所仇視。在這種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新中國的勞動教育本質上體現(xiàn)為一種思想改造和道德塑造活動。1950年,時任教育部副部長錢俊瑞在《當前教育建設的方針》中明確指出,“為工農服務,為生產建設服務,這就是當前實行新民主主義教育的中心方針。[7]”組織一切原來不從事勞動生產的人參加生產勞動,在勞動中改造自己,同時在廣大勞動人民中開展群眾性文化教育活動,成為新中國教育制度區(qū)別于舊有教育制度的顯著特點。
新中國成立后,經過恢復與發(fā)展,基礎教育普及程度不斷擴展,中小學畢業(yè)生明顯增加。與此相對應的高等教育和中等專業(yè)教育仍處于精英化發(fā)展階段,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現(xiàn)實需要,供不應求的升學問題逐步凸顯。加之,在諸如“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等舊教育觀念的影響下,國人輕視體力勞動和體力勞動者的思想觀念普遍存在。大批學生接受了一定的文化知識教育后, 選擇繼續(xù)入學深造,而不愿意從事生產勞動。在這一形勢下,當時的勞動教育強調教育和生產勞動相結合,提出大中小學都要高度重視并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工農生產勞動,確立勞動教育的“二為”方針,即“為工農服務,為生產建設服務”,并把培育有政治覺悟、有文化修養(yǎng)的社會主義勞動者作為出發(fā)點和歸宿??梢?,勞動在實現(xiàn)對人的思想改造和道德塑造的同時,具有了解決畢業(yè)生就業(yè)問題的現(xiàn)實指向。
新中國成立初期,與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不同,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是在和平環(huán)境下開展的,黨和國家亟需聚焦新社會、新環(huán)境、新問題,探索新的勞動教育實踐形態(tài)。首要任務就是要摒除當時不同程度存在的輕視體力勞動的情況,《關于改進和發(fā)展中學教育的指示》于1954年6月正式發(fā)布,進一步明確了各級各類學校要將勞動教育融入課堂教學,組織開展形式豐富多樣、學生力所能及、有較強教育意義的體力勞動。1955年5月,全國文教工作會議召開,提出要在保證學生智德體美育的同時,把實施基本的生產技術教育作為中小學教育的基本要求。同年9月,在教育部頒布的《小學教學計劃及其說明》中,將《手工勞動》課程作為實施基本生產技術教育的主要課程之一,并要求每周1課時,明確課程性質為必修。自此,學校勞動教育在關注學生的勞動態(tài)度,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的同時,逐步突破思想層面,突出勞動教育的實踐性。
綜上所述,黨和國家在這一時期充分吸收借鑒了蘇聯(lián)的勞動教育經驗,并一定程度上結合新中國的實際情況,進行了全新的探索。適應社會主義改造的迫切需要,勞動教育政策內在體現(xiàn)出建設社會主義的導向,并包含塑造社會主義道德的必然要求,以滌清當時部分人頭腦中的資產階級思想,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和共產主義教育。但由于“以蘇為師”勞動教育思想的全面借鑒,導致在勞動教育政策落實過程中,蘇聯(lián)教育模式弊端逐漸顯現(xiàn),未能探索出“教勞結合”的有效模式,新中國勞動教育的探索依然任重道遠。
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得以確立,新中國進入全面探索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逐步擺脫蘇聯(lián)模式,探索結合中國實際的勞動教育,成為這一時期勞動教育政策的重要面向。
1956年以后,受中蘇關系和國內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的影響,我國教育領域由“全盤蘇化”借鑒蘇聯(lián)先進教育經驗,轉向對蘇聯(lián)教育中的教條主義進行反思,破除對蘇聯(lián)教育思想的迷信和盲從,探索適合中國實際的教育思想的階段。1957年3月,毛澤東《在普通教育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要求新中國的教育要來一個改革,不要照搬外國的、一定要符合中國的情況,并且還要有地方特色[8]。自此,新中國的勞動教育開始尋求脫離蘇聯(lián)教育學的藩籬,更加注重加強新中國勞動教育宣傳,介紹老解放區(qū)教育實踐經驗,先后出版了一批諸如《中小學生的勞動教育和參加勞動生產問題》《教育結合生產勞動好得很》《小學開展生產勞動育的初步經驗》《中學開展生產勞動教育的初步經驗》等代表著作。
中共中央《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于1958年正式頒布實施,旗幟鮮明地提出“教育為無產階級的政治服務”,要通過參加生產勞動,對學生進行階級教育。勞動教育被視為進行階級改造、消除體腦分工的政治手段。隨著“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開展,加之“文革”的影響,正常的勞動教育受到了沖擊,在實踐中被異化成為反修防修、進行階級斗爭的工具,甚至出現(xiàn)了“以勞動代替教學”的情況。隨著局勢的進一步惡化,勞動逐漸由代替教學變成了實施懲罰,勞動的教育意義喪失殆盡[9]。勞動教育的重要性被過分政治化,甚至影響到正常的教學秩序。
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第一、二產業(yè)在國家GDP中所占比重超過了70%[10],相應的勞動教育形式主要以“學工”“學農”為主,教育內容凸顯體力勞動,是與國家產業(yè)結構狀況相適應的。但受到階級斗爭擴大化的影響,也出現(xiàn)了一些極端情況,把教育與生產勞動二者機械地結合起來,認為勞動教育就是讓學生多參加勞動,特別是體力勞動,甚至把腦力勞動者作為斗爭對象。勞動教育的內在價值被人為扭曲。勞動教育中的“勞動”被窄化為體力勞動的代名詞,逐漸偏離并異化了勞動教育的本質。
這一階段,勞動教育政策面臨的國內外環(huán)境較為復雜,體現(xiàn)出多重價值選擇,出現(xiàn)了設計初衷與實踐效果背道而馳的局面。當然在這一過程中,也在及時糾正偏向,遺憾的是這種糾偏并沒能成為這一時期勞動教育政策的主要方向,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時代潮流裹挾下,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和落實,勞動教育政策的探索在曲折中艱難前行。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標志著新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全面撥亂反正工作迎來新局面,勞動教育開始回歸正軌。這一時期,徹底糾正了“文革”時期“以勞動代替教學”的教育亂象,如何使勞動教育更好地服務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成為制定勞動教育政策的重要關切。
伴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新確立,教育領域的撥亂反正如火如荼,教育界展開了對“教勞結合”勞動教育思想的熱烈討論。鄧小平同志繼承并發(fā)展了馬克思的論斷,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并把知識分子視為工人階級隊伍的一部分。新的歷史時期,隨著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和科學技術、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勞動教育不應該限制在參加體力勞動的范圍內,而應該擴大到腦力勞動的領域。因此,如何實現(xiàn)科學技術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成為這一時期勞動教育研究的關注熱點。1995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明確“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方針,國內學術界先后對新時期的“教勞結合”思想展開深入討論,突破理論反思,深入實踐探索。
伴隨黨的工作中心的戰(zhàn)略轉移,黨的教育方針也相應地作出了調整。1985年頒布的《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并在《教育法》中進一步加以明確,更加突出新時期教育方針的基本價值導向,不再把政治任務作為勞動教育的目標,而是反映教育與生產力,與現(xiàn)代化建設的關系這一時代要求。在教育部頒布的《關于普通中學開設勞動技術教育課的試行意見》中,把勞動技術教育課提高到事關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戰(zhàn)略全局高度加以重視,充分反映了教育與生產力,與現(xiàn)代化建設關系的時代特點,實現(xiàn)了勞動教育的價值轉向。
1981年,教育部《關于小學開設思想品德課的通知》中規(guī)定,要把勞動教育作為德育的一部分,提出應在小學開設思想品德課,教育學生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愛護公共財物。1995年,國家教委《關于正式頒布中學德育大綱的通知》把勞動教育納入初中階段的德育教育范疇,明確了二者雙向融合的基本路徑。進入21世紀以后,伴隨信息社會與知識經濟的來臨,勞動的時代內涵日漸豐富,勞動教育的外延隨之拓展。比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把勞動與技術教育作為小學、初中和高中教育綜合實踐的必修課。實踐活動取代勞動教育課程,實際上造成了勞動教育課程地位下降、課程目標不明、課時難以保障,課程設施與場地挪做他用等問題。
在新世紀教育改革浪潮下,為彌補“文革”造成的人才斷層,國家及時調整教育方針,勞動教育不再囿于政治的要求,逐步回歸正軌。但在強大的應試教育和傳統(tǒng)的教育學科面前,勞動教育的學術力量仍尚顯微薄。在新世紀教育改革的浪潮下,勞動教育的內涵與外延不斷豐富拓展,勞動教育政策隨之進行調整,勞動教育的情感闡揚和人本化價值理念呼之欲出。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勞動教育被置于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格局之中,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chuàng)造偉大的價值追求和價值理性得以彰顯。
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明確強調,黨的教育方針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吧鐣髁x建設者”這一概念中的“建設”二字,內在地包含著勞動的意蘊。2021年4月,最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明確將“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作為基本方針加以規(guī)定,提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回應了新時代的重大關切,開創(chuàng)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思想的新境界。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對開展勞動教育進行了系統(tǒng)的頂層設計。從課程設置角度看,每一門課程的設置都內含豐富的育人要素,包括勞動育人元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契合勞動教育目標,服務學生全面發(fā)展。就課程建設而言,要從整體上構建和持續(xù)優(yōu)化勞動課程設置,要納入各級學校人才培養(yǎng)方案,逐漸建成內容綜合性、形式實踐性、架構開放性、實施針對性的勞動教育課程群。2020年7月,教育部印發(fā)《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進一步明確勞動教育課程建設的實施途徑。這些新時代重要論述充分闡明,要使勞動教育的效果充分顯現(xiàn),必然要構建全面系統(tǒng)的勞動教育課程群,這為新時代勞動教育發(fā)展指明了方向,標注了時代價值。
2021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對職業(yè)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yè)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其中關于弘揚工匠精神,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社會地位等重要論述,包含著對勞動價值的科學闡發(fā)。勞動教育與職業(yè)教育有著天然的緊密聯(lián)系,缺乏勞動教育的職業(yè)教育難以堪稱真正的職業(yè)教育。在新時代的職業(yè)教育中,勞動教育較好地發(fā)揮了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作用,但還需要進一步強化,通過優(yōu)化職業(yè)院校勞動教育課程群建設、開展勞動教育實踐活動、健全勞動素養(yǎng)評價制度等全面落實新時代勞動教育的重要任務。
進入新時代以來,勞動教育的概念與范疇愈益豐富,價值訴求越來越多樣化與現(xiàn)代化,更加注重價值觀引領,在“出力流汗”“勤儉奮斗”“創(chuàng)新奉獻”的基礎上,努力發(fā)掘勞動更為動人和豐盈的內涵,旨在讓學生從勞動中體知真善美之生命之根,建構具有內在生命旨趣的勞動教育,尊重完整的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實現(xiàn)人類本質的回歸。
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勞動教育政策的調整和完善受到多種內外因素的共同制約。從斗爭之維、道德之維、政治之維、經濟之維到價值之維,勞動教育政策始終將國家整體利益需要作為政策調整的根本準則,這完全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定位。但我們已經可喜地看到新時代勞動教育政策逐漸彰顯出的人性光輝,這是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向更高階段邁進過程中的必經之路。展望未來,人類社會將步入人工智能時代,勞動將突破以工農業(yè)生產為背景的基于體力付出的物質生產勞動,跳出傳統(tǒng)勞動的內容與形態(tài)的窠臼,科技進步將不斷消解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社會分離狀態(tài),但即便是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實現(xiàn)后,勞動仍將是人類幸福生活的基礎,勞動教育的時代價值依然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