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霞
(山西省中醫(yī)院,山西 太原 030012)
腺樣體的解剖位置在鼻咽頂部后壁,既能產(chǎn)生細胞免疫,又能產(chǎn)生體液免疫,是兒童生長發(fā)育中具有重要免疫作用的淋巴組織器官。上呼吸道感染是造成腺樣體肥大的重要原因,會引起腺樣體發(fā)生炎性反應,并且異常增生、增大,進而出現(xiàn)鼻塞、流鼻涕、睡覺時打鼾、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患兒打鼾和睡眠呼吸困難時間越久,出現(xiàn)面容畸形和生長發(fā)育遲緩的概率越大[1]。腺樣體肥大屬于中醫(yī)“鼾眠”范疇。筆者采用傳統(tǒng)小兒推拿配合腺樣體體表投影區(qū)按揉治療該病療效顯著,并附典型病例分享如下。
患兒,男,4歲,2020年5月25日就診?;純?月1日自深圳返回太原后不久即出現(xiàn)鼻塞、張嘴呼吸癥狀,但不嚴重,其家長未予重視。近幾日患兒鼻塞明顯,張嘴呼吸,呼吸時鼻咽部有呼嚕聲音,睡覺時而打鼾。納食偏多,喜歡吃肉,大便偏干,小便正常。鼻鏡檢查顯示腺樣體輕度肥大。查體可見嘴唇顏色鮮紅,舌苔黃且偏厚,舌質色紅,脈象滑,伴有扁桃體Ⅰ度紅腫。
治療方案如下:①面部取印堂、迎香、鼻通穴,每個穴位采用按揉法操作2~3 min;②腺樣體體表投影區(qū)為下頜角下緣、胸鎖乳突肌前緣與喉結水平線之間的區(qū)域,采用按揉法操作5~10 min;③順時針揉腹3~5 min;④背部取風池、大椎、肺俞、肝俞、脾俞、腎俞,每個穴位采用按揉法操作2~3 min;⑤捏脊5遍。4周為1個療程,第1、2周每日治療1次,連續(xù)治療5 d,療程間休息2 d;第3、4周隔日治療1次。
治療1周后,患兒鼻塞減輕,不用張嘴呼吸,呼吸時偶爾能聽到呼嚕聲,睡覺不打鼾;治療第2周,患兒鼻塞、張嘴呼吸、呼吸時有呼嚕聲、打鼾等癥狀時好時壞;治療第3、4周,患兒鼻塞減輕,張嘴呼吸次數(shù)逐漸減少,呼吸時呼嚕聲越來越輕,睡覺打鼾次數(shù)逐漸減少。治療1個療程后,患兒僅有輕微鼻癥狀,唇淡紅,舌淡紅,苔薄白,二便正常,查體:扁桃體紅腫消失。為鞏固治療效果,又連續(xù)治療4周,每周治療3次。之后患兒未再出現(xiàn)鼻塞、張嘴呼吸、睡覺打鼾的癥狀,舌苔及脈象均正常,扁桃體紅腫消失。隨訪半年,未再復發(fā)。
西醫(yī)認為,腺樣體肥大是上呼吸道感染、鼻-鼻竇炎、免疫因素和過敏體質等引起的炎癥反復刺激腺樣體造成的一類病證,其發(fā)病機制是腺樣體黏膜上皮細胞中的鈉離子和氯離子通道受到炎癥介質白三烯影響,鈉離子內流使細胞吸水,引起腺樣體肥大[2]。作為免疫器官的腺樣體,發(fā)生免疫反應時會釋放大量的組胺[3],導致局部組織水腫,進一步加重腺樣體肥大。治療上大多采用手術治療以改善通氣,或采用鼻用激素和白三烯受體拮抗劑抑制炎性反應以改善癥狀。手術治療是西醫(yī)治療該病的首選方式,但會對機體造成一定的損傷,藥物治療會產(chǎn)生一定的藥物不良反應及依賴性。
中醫(yī)認為,鼾眠的外因為感受邪毒、喂養(yǎng)不當,內因為素體虛弱、體質偏頗。病位在肺,多與肝、脾、腎功能異常有關[4]。張方方等[5]提出肺氣不足則難御外邪,脾虛失運則漸生痰濕,發(fā)為該病。李偉偉等[6]認為肺腎陰虛、虛火上炎致頏顙腫脹發(fā)病。有學者認為該病的關鍵病機是痰瘀互結[7-8]。張素芳教授認為痰濁和瘀血是腺樣體肥大的主要病因病機[9]。由此可見,該病為本虛標實之證,本虛為肺脾腎虛,標實為血瘀、痰凝,治療時須根據(jù)證候辨清疾病的虛實,對證治療。
目前,常用的中醫(yī)療法有內服湯藥法、針灸療法、推拿療法等。推拿治療能夠通過手法刺激體表,利用經(jīng)絡與臟腑間的聯(lián)系達到治療效果[10]。劉燕玲等[11]提出推拿手法通過刺激體表感受器,調節(jié)內臟相關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內分泌系統(tǒng),促進血液循環(huán)和機體代謝,提高兒童機體的免疫功能。梁芳等[12]研究表明,推拿手法可提高Toll樣受體表達水平,從而緩解炎癥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馬紅青等[13]認為腺樣體體表投影區(qū)有皮下軟組織脹氣、水腫,按揉頏顙部可以行氣活血,改善內環(huán)境,加快腺樣體修復。故筆者治療時采用傳統(tǒng)小兒推拿手法以宣肺健脾、疏肝補腎,使痰瘀無法生成,從而達到治病求本的目的。在腺樣體體表投影區(qū)按揉可改善腺樣體周圍組織的血液循環(huán),清除腺樣體表面的異常分泌物,減少炎癥刺激[14]。
印堂、鼻通穴為經(jīng)外奇穴,有明目通鼻的作用;迎香穴屬手陽明大腸經(jīng),有清利鼻竅的作用。張素芳教授認為刺激鼻通、迎香穴能疏通鼻部氣機,通暢鼻道[9]。高士丹等[15]認為揉掐迎香、鼻通穴及叩前額,可促進鼻腔內分泌物的排出,緩解分泌物刺激腺樣體而發(fā)生炎性改變。風池屬足少陽膽經(jīng),為祛風要穴,可疏風行氣。張素芳教授認為按揉風池穴可促進局部血液、淋巴循環(huán),改善大腦血供,減輕腺樣體炎癥及其引起的大腦缺氧缺血情況[9]。大椎穴是手三陽經(jīng)、足三陽經(jīng)和督脈相交的部位,曹文忠等[16]指出在大椎穴進行治療能夠激勵督脈中的陽氣運行,從而使陽氣升發(fā),機體強健。肺俞、肝俞、脾俞、腎俞屬足太陽膀胱經(jīng),為相應臟腑的背俞穴,適用于治療相應的臟腑病證。研究表明,按揉肺俞穴可改善呼吸道通氣功能[17]。順時針揉腹可通暢沖任氣血,達到內調五臟六腑、外絡四肢百骸的目的,王元元等[18]認為揉法可以直接刺激胃腸蠕動,虛實證候均可采用順時針揉腹,以達到扶中健脾的目的。捏脊可以振奮全身陽氣,平衡陰陽,通過刺激脊背部,調節(jié)全身氣血和五臟六腑功能,激發(fā)機體自身調節(jié)系統(tǒng),以調整機體的偏頗狀態(tài),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綜上所述,小兒推拿配合按揉腺樣體體表投影區(qū)有利于腺樣體的自我修復,且該療法無毒副作用,療效確切,易被患兒和家屬接受,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