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呂舟
北京把北京中軸線作為申報世界遺產項目,就是將它放到世界遺產的平臺上作為人類共同的財富展示它的價值內涵,是北京人民對這一珍貴遺產價值表達的自豪感,是我們通過世界遺產保護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
2021年4月24日,2021北京半程馬拉松比賽在天安門廣場鳴槍起跑
北京中軸線是什么?北京中軸線是北京的脊梁。它伴隨著北京的誕生而出現,伴隨著北京的成長而發(fā)展。從元大都到明、清兩代的都城,再到今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北京中軸線從最初基于城市中心點,劃定南向的中心線,從北向南集中了鐘鼓樓、市場、宮室、城市主要城門的城市中心區(qū),到集中、串聯起反映敬天法祖、君權神授傳統(tǒng)理念,禮樂交融、宏偉壯觀的城市核心建筑群,再到今天的古今融合、氣勢磅礴的中國文化、政治核心區(qū)域。北京中軸線構建起了這個東方都城的城市格局,形成了理想的都城秩序,無論是前朝后市、左祖右社還是色彩細部、空間關系,這種秩序在北京中軸線上得到充分的體現。20世紀50年代以后,在北京中軸線上的天安門廣場,以人民英雄紀念碑和毛主席紀念堂為中心,中國革命和歷史博物館、人民大會堂東西對稱,構成了今天中國政治禮儀的中心。北京中軸線起伏有序的建筑形態(tài)構成了北京的城市輪廓線,北京中軸線是中國文明理想中的首都風貌,就是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2016年4月3日,夜色中的鐘鼓樓與煙袋斜街
北京中軸線是北京的靈魂,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載體。在南宋以后,北京所在的區(qū)域被視為天下的中心,被視為天命所歸之地,成為對應上天北辰星的理想帝都,在中國傳統(tǒng)環(huán)境觀中,人們描述出了一條始于北京,跨越泰山、黃河、淮南諸山、長江、江南諸山,直到嶺南的國家軸線,北京中軸線通過層層的建筑和交錯的水系成為這一國家軸線的縮影。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祭祀被認為是國家最重要的活動,是遵循“天道”、認識“天意”,表達對萬物、諸神敬意的形式。北京中軸線及其兩側集中大量國家壇廟,把傳統(tǒng)中國社會的多元信仰體系表達得淋漓盡致。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北京成為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成為了人民的城市,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等建筑,表達了人民對人民英雄和共和國締造者的崇敬,成為現代中國的精神核心。
北京中軸線是一篇中國文明的故事。城市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結果,是衡量文明發(fā)展水平的重要標尺。北京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成熟期的作品,北京中軸線是保存至今最為完整的中國古代都城軸線建筑群。古代中國作為東亞文明的中心深刻地影響了周邊地區(qū)文明的發(fā)展。北京中軸線表達了中國文明從信仰到建立人類社會秩序的復雜城市規(guī)劃、建設實踐活動,表達了中國文明從精神到物質形態(tài)各個層面的核心價值,在現存世界首都城市中具有獨一無二的特征。北京中軸線本身就是一個關于中國文明的宏大敘事,從世界遺產的角度,它是中國文明在城市形態(tài)上的物化,填補了世界遺產名錄在反映東方文明城市規(guī)劃特別是都城規(guī)劃方面的空白。
2020年3月15日,幾名外國游客在故宮午門前的中軸線上拍照留念
習近平主席在給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的賀詞中指出: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是人類文明發(fā)展和自然演進的重要成果,也是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些寶貴財富,是我們的共同責任,是人類文明賡續(xù)和世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北京中軸線就是這樣一個體現中國文明發(fā)展的重要成果。北京中軸線近8個世紀的發(fā)展演變,展現了它所具有的強大生命力,也是今天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的基礎,是北京和中國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表現。習近平主席指出,中國愿同世界各國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一道,加強交流合作,推動文明對話,促進交流互鑒,支持世界遺產保護事業(yè),共同守護好全人類的文化瑰寶和自然珍寶,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北京把北京中軸線作為申報世界遺產項目,就是將它放到世界遺產的平臺上作為人類共同的財富展示它的價值內涵,是北京人民對這一珍貴遺產價值表達的自豪感,是我們通過世界遺產保護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