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菜頭
邊界感,指一個人對自己責任和義務邊界的清晰認知,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維護這種邊界的存在。
一個人怎樣算是成熟?我個人認為什么時候一個人有明確的邊界感,什么時候一個人就算是真正成熟了。成熟不是指智力和心理發(fā)育完畢,而是說一個人終于可以游刃有余地處理自己和他人的關系、自己和世界的關系,彼此之間能保持一個合適的距離。
小時候父母子女之間沒有什么邊界感,孩子稍微大一點之后,在學校發(fā)生的事情就不再愿意向父母傾訴所有了,他有了自己的秘密。等到孩子再大一些,父母過問他的衣著、愛好、社交生活,孩子就會不樂意了,因為他覺得父母在干涉自己的私人生活。有時候雙方之間會發(fā)生沖突,其實就是孩子試圖在自己和父母之間建立邊界感。
當父母對孩子擁有了足夠多的信心,認為他可以獨自應對生活,彼此之間也就成為獨立的個體,這時候邊界就變得非常清晰,雙方除了健康和經濟之外,很少過問對方的私人生活,雙方處于一種良性的關系之中。反過來說,如果父母認定子女對自己負有無限的責任,子女認定父母對自己負有無限的義務,那么孩子也就永遠無法成熟,無論到了多大年紀,他依然是父母家庭生活的附屬品。
一個人同其他人之間的關系也是同樣。有的人責任感很強,有的人關懷欲很強,這類型的人邊界感會變得很弱,有時候會因此造成反感。從接受者的一方來看,責任感強可能意味著對自己的諸多干涉和挑剔,關懷欲強可能意味著對自己能力的不信任,本質上是一種否定和貶低。
子女和父母之間的爭執(zhí),朋友之間的相互指責,同事之間關于責任和爭吵,都指向邊界問題。我不會幻想人人都能心平氣和地劃分邊界,自如恰當地保持邊界感,越界才是生活的常態(tài)。
如果忍不住要去關心他人,忍不住要去建議他人,遭到反擊才能控制好這種心態(tài)。如果忍不住要別人幫忙,忍不住要歸責于他人,遭到拒絕才能明白自己身上的責任。什么時候沖突消失了,感覺不費吹灰之力也能維護好人際關系,什么時候就是有了邊界感,也就算是成熟。
除了和他人的關系之外,邊界感還要解決個人和世界之間的關系。世界極為廣大,個人極為渺小。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世界對于我們自己如何折騰完全抱有一種漠不關心的心態(tài)。
我不贊同在個人和世界之間建立無限聯系,更不贊同在這種無限聯系上添加無限責任。那種“我忘了關空調出門,就責備自己毀滅了三棵亞馬孫雨林大樹”的想法,我認為是一種無法承受的精神重負。
在生活中,我們時??吹降木跋笫且粋€人繞開倒在地上的自行車繼續(xù)前行,心中卻為非洲某國的戰(zhàn)火而焦灼不已。然后這個人在餐桌上慷慨激昂地談論就業(yè)公平,轉身卻像是呵斥奴仆一樣呵斥飯店服務員。那我會認為這樣的人和世界之間的關系出現了問題,整個世界變成了他家的后花園,同時他也不會為一點力所能及的小事而承擔任何責任。
邊界意味著自我限制,無論是針對他人,還是針對世界,邊界感都是一種約束。在這種約束之下,關系會達成某種平衡。而在這種平衡之下,一個人可以做他想做的任何事情,這就是自由。
不去控制別人,也不為他人所控制;不對全世界負責,也不回避自己能力范圍之內的社會責任,那么人也就得到了解脫。去除了心靈上的壓力,可以在不傷害他人和傷害自己的前提下自由自在地活著,在別人看來那就是成熟。
點點//摘自“羅輯思維”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