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 勇
(三)章法
字勢的組合為行氣,行與行的組合為章法。與楷書相比,草書在章法上尤重氣勢,所以草書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氣勢要求更加連貫,正所謂“真則字終意亦終,草則行盡勢未盡”(唐張懷《書議》)。在各種書體中,草書最重行氣與章法,因草書結(jié)體無常形,若坐、若行、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若愁、若喜……所以行氣也往往跌宕起伏、變化莫測。草書的行氣、章法非事先約定,而是隨勢相生,因勢而變。有常理而無常形,所以古人認為“不可言宣”。隨著書法本體研究的深入,人們習慣從筆法、結(jié)構(gòu)、章法三個層面來分析書法,不失為進入書法之門的有效路徑。
章法主要解決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關系,反映書者對作品的整體把握能力。《書譜》全篇3700余字,從頭至尾一氣呵成,渾然一體。王羲之一路小草,要想在章法上有所突破,難度很大。盡管如此,《書譜》在章法的處理上還是有自己特點的,很多局部的處理都堪稱精彩。
1.字與字之間的關系
《書譜》中字與字的關系,最大的特點是“斷”。筆畫之間斷開,而上下字之間意態(tài)有承接和呼應。這種筆斷意連、字字獨立的排列方式,可上溯到章草。這種“斷”的處理,使作品整體格調(diào)高雅、氣息古樸。具體而言,是通過字形大小、筆畫輕重、位置錯位等方式來實現(xiàn)。
小草一路作品中,字與字間的聯(lián)系主要有四種:自然排列、筆畫連接、筆意連接和體勢連接?!稌V》中,字與字間的聯(lián)系方式既有如“陽舒”“右軍”“長草雖”等流暢的牽絲連帶,更多的是自然排列和筆意連接。如“妍妙”二字各自是一個自足的系統(tǒng),相互沒有牽連;而“知偏”二字,表面上看沒有連接,實則氣息流貫,是標準的“筆筆意連”?!稌V》中還有一種連接方式,即上一個字的收筆連接下一個字的起筆,但上下字本身的部件之間反而斷開,如“者矣”“真乃”等。所以,研究章法可先從字組進行分析。所謂字組就是研究字與字之間連接的最小單位,少則二字,多則整行。具體到《書譜》,主要是分析字與字之間的“筆斷意連”。
2.行與行之間的關系
小草章法的基本格局到王羲之時代才逐漸穩(wěn)定下來,后世小草書家雖不乏成就者,但章法大多導源于此。懷素《小草千字文》通過加大行與行之間的距離,形成一種虛靜空靈的韻味。孫過庭《書譜》行與行之間的距離則相對較緊,他并不追求行行分明,但整體又不顯得擁擠。在此,他處理字與字之間的關系時所采用的“斷”的方法發(fā)生了作用,而且字的局部都是散開的,這些部件的開放姿態(tài)為整體的融合提供了可能。
《小草千字文》(局部)唐.懷素
《書譜》(局部)唐.孫過庭
書法作品中的“行”,好比文章中的句子,由“字組”組成。行的表現(xiàn)力取決于字組的組合,即每行字中總有若干字組,通過粗細變化、疏密變化、大小變化、開合變化等調(diào)節(jié)手段形成行的節(jié)奏?!稌V》中偶爾會出現(xiàn)輕盈的筆畫組合,甚至是多個字體的連貫達到一種“暢神”的作用,如“非專精也”四字使人不禁眼前一亮。同時,《書譜》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些厚重與輕靈的點畫形成的反差和對比,這種巧妙組合起到了虛實相生的效果。輕靈處為“虛”,厚重處為“實”。
如“羲獻”“艷隨”“鶴圖”等字,筆畫粗重、字形碩大,與周邊筆畫較細且體形較小的字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對比,打破了行與行之間的均衡,使整體有了節(jié)奏感?!稌V》中類似的處理方式不勝枚舉,且處理得渾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