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小艷,陳玲玲,朱笑笑
(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 江蘇蘇州215000)
隨著醫(yī)療水平發(fā)展,治療措施得到完善,為危重癥患兒帶來了更多治愈希望。機械通氣是一種常用的治療危重癥患兒缺氧狀態(tài)的有效手段,在改善患兒缺氧狀態(tài)、預防體內二氧化碳潴留、增強通氣和氧合作用、降低呼吸耗能等方面都有著顯著療效[1]。但因大部分患兒年紀較小,治療期間遠離父母,易產生焦慮、恐懼心理,治療依從性不高,常引發(fā)并發(fā)癥,甚至出現(xiàn)人機對抗情況,導致不良臨床結局[2-3]。近年來,集束化護理管理在臨床上廣泛應用,其管理目標明確,能針對性地對患兒提供全面、系統(tǒng)、細致的護理服務。音樂護理療法可安撫患兒情緒,減輕治療疼痛感,提高依從性。本研究對行機械通氣的危重癥患兒實施集束化護理管理聯(lián)合音樂護理療法,探討其應用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20年9月1日~2021年9月30日于我院就診的166例行機械性通氣的危重癥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患兒年齡4個月~6歲;②患兒行機械通氣;③患兒家屬自愿配合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符合醫(yī)學倫理原則。排除標準:①自主呼吸功能完全喪失患兒;②組織器官功能嚴重障礙患兒;③顱內出血、顱內感染患兒;④臨床資料缺失患兒[4]。隨機分為常規(guī)組和音樂組各83例。常規(guī)組男44例(53.0%)、女39例(47.0%),年齡(3.12±1.35)歲;體質量指數(shù)(9.84±1.43);疾病類型:呼吸窘迫56例(67.5%),呼吸衰竭6例(7.2%),重癥肺炎21例(25.3%)。音樂組男48例(57.8%)、女35例(42.2%),年齡(3.37±1.46)歲;體質量指數(shù)(10.18±1.53);疾病類型:呼吸窘迫49例(59.0%),呼吸衰竭9例(10.8%),重癥肺炎25例(30.1%)。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患兒均接受集束化護理管理。①成立集束化護理小組。由1名護士長及4名經(jīng)驗豐富的護士組成,對小組成員進行機械通氣患兒的集束化護理培訓,包括相關治療、危險因素、預防措施、護理知識及護理操作等。培訓結束后進行考核,考核合格后上崗。②查找文獻并確定護理計劃。咨詢主治醫(yī)生,結合患兒病情,查閱相關文獻并根據(jù)自身臨床經(jīng)驗制訂護理方案。③實施護理計劃。a.指標檢測:嚴密監(jiān)測患兒各項生命體征,每4 h對患兒體溫進行檢測,記錄24 h排尿量,根據(jù)血氣指標情況調整呼吸機參數(shù),若指標異常,立即告知醫(yī)生處理。b.機械通氣護理:每小時檢查氣管插管,防止堵塞、脫落,每周更換無菌濕化罐及一次性呼吸機管道,對冷凝水進行引流處理。定期取分泌物進行細菌培養(yǎng),及時了解患兒感染情況。c.抗感染護理:依據(jù)患兒細菌培養(yǎng)結果,遵醫(yī)囑對患兒進行抗生素抗感染治療。d.吸痰護理:患兒吸痰前給予純氧吸入,防止發(fā)生低氧血癥,遵循無菌操作進行吸痰,時間控制在15 s/次,當血氧飽和度低于90%立刻停止吸痰。e.患兒護理:對患兒進行鼻飼喂養(yǎng),避免嗆咳并及時清理口鼻分泌物。根據(jù)患兒身高情況,適當調高床頭,避免食物反流或誤吸。當患兒處于仰臥位時,利用小軟枕墊高肩頸部,當患兒處于側臥位時利用小軟枕對患兒后背進行適當?shù)闹喂潭?。f.其他護理:定期對病房通風,維持空氣流動,采用恒溫加濕器保持空氣濕潤;定期對病房內物品進行殺菌消毒,護理全過程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患兒家屬通過視頻方式進行探視,以避免攜帶病菌造成患兒交叉感染[5-6]。音樂組在集束化護理管理的基礎上聯(lián)合音樂護理。每天為患兒播放柔和舒緩的搖籃曲、輕音樂或患兒喜歡的兒歌、童謠,將音量控制在50 dB以下,2~3次/d,20~30 min/次,若患兒出現(xiàn)情緒波動,護理人員根據(jù)音樂節(jié)奏對患兒進行安撫,情緒穩(wěn)定后再行相關護理操作[7]。
1.3 觀察指標 ①血氣指標情況。分別于護理前7 d與護理后7 d使用血氣分析儀比較兩組患兒動脈血氧飽和度(SaO2)、動脈血氧分壓(PaO2)和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水平。②住院時間、機械通氣時間及并發(fā)癥情況。③疼痛情況。采用行為疼痛量表(BPS)評價兩組患兒護理后疼痛情況。面部表情:放松、平靜,記1分;不完全緊張,眉毛下沉,記2分;完全緊張,眼瞼閉合,記3分;愁眉苦臉,記4分。上肢活動:無活動,記1分;部分彎曲,記2分;手指、上肢完全彎曲,記3分;抵抗護理,持久回縮,記4分。通氣順應性:耐受活動,記1分;嗆咳,大部分時間可耐受通氣,記2分;對抗呼吸機,記3分;不能控制通氣,記4分。最低為3分,最高為12分,分值越高表明患兒疼痛情況越嚴重。
2.1 兩組護理前后血氣指標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血氣指標比較
2.2 兩組住院時間、機械通氣時間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住院時間、機械通氣時間比較
2.3 兩組機械通氣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機械通氣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2.4 兩組BPS評分比較 音樂組BPS評分為(5.60±1.79)分,常規(guī)組BPS評分為(7.75±1.92)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7.462,P<0.001)。
機械通氣是危重癥患兒臨床治療中廣泛且常用的方法,可改善患兒氣體交換、降低呼吸肌負荷,有效保障患兒治療效果,促進患兒預后[8]。但機械通氣易引發(fā)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長時間的機械通氣治療將導致患兒呼吸系統(tǒng)防御能力下降,增加感染風險,提高機械通氣時的科學護理工作,將有助于降低患兒機械通氣時間,減少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集束化護理管理是美國健康促進研究所提出的一種以循證護理為基礎的,結合患者情況尋找護理中易被忽略的細節(jié)問題,并通過查閱文獻等手段獲得解決的辦法,是一種以提高護理質量、減少并發(fā)癥為目的,全面、細致、系統(tǒng)的護理手段[9]。本研究采用集束化護理管理,采取三階段護理方式。第一階段,由護理經(jīng)驗豐富的護士長帶隊組織開展機械通氣相關知識、操作的培訓,可有效提高小組成員護理水平,避免因護理操作不當對患兒的預后產生不良影響[10]。第二階段,根據(jù)患兒病情,在主治醫(yī)生領導下針對性對患兒情況及護理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文獻資料的查閱,理論結合實踐制訂符合患兒護理需求、科學有效的護理方案。第三階段,根據(jù)護理方案開展護理工作,嚴密監(jiān)控患兒各項生理指標,及時處理護理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常規(guī)組經(jīng)集束化護理管理后SaO2、PaO2和PaCO2水平均優(yōu)于護理前(P<0.05),表明患兒在集束化護理后治療效果有了進一步提升,有利于縮短機械通氣時間,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音樂護理是一種新型臨床護理手段,通過播放節(jié)奏舒緩、優(yōu)美的輕音樂和搖籃曲等為主,通過心理、生理效應舒緩患兒情緒,調節(jié)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降低患兒對疼痛的感受[11-12]。本研究音樂組在行集束化護理管理的同時實施音樂護理,較常規(guī)組SaO2和PaO2指標有更明顯的改善(P<0.05),機械通氣時間及總住院時間均降低(P<0.01),因行機械通氣時間較短,音樂組機械通氣相關并發(fā)癥也較少,表明音樂護理對行機械通氣的患兒的預后有積極影響。分析原因:音樂護理可分散患兒注意力,緩解不良情緒,提高依從性,增加患兒進食量,改善機體免疫功能[13-14]。分析兩組患兒BPS評分情況,音樂組患兒疼痛評分低于常規(guī)組(P<0.01),與鄒瓊潔等[15]研究結果相符,為患兒進行音樂護理可舒緩患兒緊張、不安等情緒,增強安全感,減少哭鬧情況,患兒情緒穩(wěn)定,人機協(xié)作能達到更好的效果,同時音樂能提高垂體腦啡肽濃度,可能與患兒疼痛感減弱有關。
本研究通過比較集束化護理管理合并音樂護理患兒情況,發(fā)現(xiàn)音樂組患兒SaO2和PaO2水平有所改善,住院時間及機械通氣時間均縮短,機械通氣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病率較低,且音樂護理能改善患兒疼痛,舒緩不良情緒,提高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