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煥香,宋雪楠,宮立瑩,高斌雪
(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 山東大學護理理論與實踐創(chuàng)新研究中心 山東濟南250012)
胸外科手術相對其他手術,對患者創(chuàng)傷較大[1];如患者因術后疼痛而抑制呼吸或拒絕咳痰,則容易引發(fā)肺炎;因此,緩解患者術后不適感是護理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2]。綜合護理措施是從患者自身特點出發(fā),綜合考慮患者各方面需求,結合患者病情變化,給予患者術前教育、術后護理、疼痛護理、心理護理、呼吸與咳痰護理、運動護理等綜合護理,并合理分配護理時間,能節(jié)省護理資源、提高護理效率,從各方面綜合提高患者護理效果[3]。本研究探討了綜合護理干預在胸外科術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21年3月1日~2022年3月1日于山東省某三甲醫(yī)院胸外科行手術治療的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擬行手術治療的初診患者;②年齡18~75歲;③具有獨立完成問卷調查的能力;④既往未無胸外科手術史。排除標準:①預計生存期<1年;②伴有嚴重精神疾病;③伴有惡性腫瘤轉移或多種類型惡性腫瘤;④不能完成問卷調查;⑤術后轉入ICU或需要儀器維持生命體征。將納入研究的112例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56例。對照組男35例、女21例,年齡:18~45歲15例、46~59歲17例、60~75歲24例;體質量指數(BMI):<18.5 18例,18.5~23.9 26例,≥24 12例;病程:<3年46例,3~5年4例,>5年6例;疾病類型:肺癌26例,食管癌22例,其他8例。實驗組男33例、女23例,年齡:18~45歲14例、46~59歲19例、60~75歲23例;BMI:<18.5 19例,18.5~23.9 23例,≥24 14例;病程:<3年45例,3~5年3例,>5年8例;疾病類型:肺癌28例,食管癌22例,其他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原則。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護理措施。①術前教育:告知患者術前禁飲食時間;注意保暖,避免因開窗、使用空調等因素造成感冒;告知患者手術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的原因及處理方法;緩解患者緊張情緒。②術后護理:給予患者藥物鎮(zhèn)痛,指導患者正確呼吸并鼓勵患者克服疼痛適當咳痰,避免因疼痛抵觸咳痰等。
1.2.2 實驗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綜合護理措施。①疼痛護理:術前給予患者疼痛評估,指導患者準確表達疼痛程度,避免因過度緊張造成對疼痛的過度反應,也避免因認知不足而有意掩蓋疼痛。對疼痛級別低的患者給予鼓勵,采用非藥物方法克服對疼痛的恐懼;對疼痛級別高的患者,遵醫(yī)囑調整鎮(zhèn)痛藥物用量。②心理護理:胸外科患者常面臨較復雜手術操作,其心理負擔較重,尤其是惡性腫瘤患者,加之對疾病的恐懼感,其不良心理狀態(tài)往往影響術后恢復。為避免患者過度恐懼、焦慮,應與患者充分溝通交流,了解患者內心想法,并給予心理疏導,可通過播放舒緩音樂、觀看喜劇等方式幫助患者放松。③呼吸與咳痰護理:患者術后往往因疼痛限制呼吸淺而快,不僅不利于切口愈合還會加重患者焦慮情緒,甚至可能導致呼吸性堿中毒,對患者肺功能恢復、痰液排出等造成不利影響,甚至導致肺部炎癥。護理人員給予患者充分健康教育,使患者明確正確呼吸及咳痰的重要性,指導患者深而緩慢的呼吸訓練及正確咳痰的方法,盡早適應手術帶來的不適感并克服內心恐懼。④運動護理:術后充分評估患者一般狀態(tài),并盡早協(xié)助患者下床活動,先于床邊簡單步行鍛煉,增強四肢肌肉力量,避免因長期臥床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1.3 評價指標 比較兩組護理前后肺功能,包括FEV1/FVC、呼吸頻率、指氧飽和度。比較兩組護理前后自我照顧的能力,采用自我護理能力量表(ESCA)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量表(Barthel 指數)評估;ESCA共43個條目,量表總分172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越強;ADL包含10個項目,總分100分,得分越高代表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強。
2.1 兩組護理前后肺功能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肺功能比較
2.2 兩組護理前后自我照顧能力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自我照顧能力比較(分,
胸外科常見疾病包括肺癌、食道癌和賁門癌、縱隔疾病等,其中肺癌患者約占胸外科患者的40%。胸部手術創(chuàng)傷大、耗時長,對肺門和支氣管的刺激可反射性引起呼吸道分泌物增多[4]。而且術后膈肌損傷和胸胃擴張使有效呼吸面積減少,導致呼吸功能下降和呼吸并發(fā)癥。胸外科手術后患者使用的監(jiān)護儀器和引流管較多,也是導致患者術后不適的重要因素[5]。本研究中,實驗組給予患者綜合護理措施,結果顯示,護理后,實驗組FEV1/FVC、指氧飽和度均高于對照組(P<0.01),呼吸頻率低于對照組(P<0.01);表明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可促進患者康復。綜合護理措施在術前教育、術后護理、呼吸與咳痰護理、運動護理等方面給予患者優(yōu)化護理,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療效果、促進患者身體康復[6]。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護理后,實驗組ESCA、ADL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綜合護理措施在患者入院后,首先評估患者營養(yǎng)狀況和身體狀況,積極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并講解綜合護理的概念,評估綜合護理措施可以達到的預期效果和潛在風險[7]。對合并營養(yǎng)不良、心血管疾病或其他基礎疾病的患者,需要進行多學科咨詢,糾正患者基本狀態(tài)[8]。
總之,綜合護理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給予患者術后疼痛護理、呼吸與咳痰護理、運動護理的同時指導患者正確進行術后康復鍛煉,可有效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及日常生活自我照顧能力[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