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詩秀
魏晉時期竹林七賢的領(lǐng)銜人物嵇康,曾被隱士孫登評為“才多識寡”。孫登的評語,譯成白話,大概是這樣:
“你知道火嗎?火一產(chǎn)生就有光,如果不曉得利用它的光亮,跟沒有光亮有什么差別?就如同人天生有才華,卻不懂得運用自己的才華,如此,跟沒有才華也沒什么兩樣。所以想要利用火光,必須有木柴來保持光亮的延續(xù);想運用才華,就要了解外在的客觀世界,這樣才能保全自己。你才華高而見識少,在當(dāng)今這樣的亂世很難保全自己?!?/p>
最后一句的原文是:“今子才多識寡,難乎免于今之世矣!”
魏晉交替之際,司馬篡魏,政治險惡,門閥世家把持高官重位,生活驕奢淫逸,一般寒門子弟幾乎全無晉升的希望(科舉制度在后來的隋唐時代才被采用)。竹林七賢生活在這樣的政治文化背景下,崇尚虛無,輕視禮儀法規(guī),放浪形骸,每日縱情飲酒為樂,不問世事。
嵇康家世優(yōu)渥,才華出眾,但不熱衷于當(dāng)官謀富貴。權(quán)貴的拜訪和舉薦,都被他冷待,因此得罪了很多人。
后來他以“名聲很大,言行放蕩不羈,危害世俗,擾亂政教”入罪。雖有3000 太學(xué)生集體請愿,仍在洛陽東市處斬,死前從容彈奏一曲,《廣陵散》從此成為絕響。
嵇康的下場,應(yīng)了“難乎免于今之世矣”這一預(yù)言。所謂“識寡”,應(yīng)是評他不了解外在世界的客觀條件。才華似火光,沒有見識的木柴,便無法保持光亮的延續(xù)?!笆朗露疵鹘詫W(xué)問,人情練達(dá)即文章?!辈哦嘧R寡的人,在文藝界里常常遇見。
《圣經(jīng)》里也有類似的語句: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而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這里講的是一個人的生命要活得豐盛,才能照亮周圍的人,意思較為直白。相比之下,孫登的評語,境界更高。
當(dāng)然,才多者可能識寡,識寡者卻不一定才多,只是目空一切而已。這樣的人也常常碰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