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哈佛大學天文學家發(fā)表論文稱,他們已經證實2014年闖入地球大氣層的流星CNEOS 2014-01-08來自另一個恒星系統(tǒng),是迄今已知的地球首位星際訪客,早于2017年闖入地球的200米寬的小行星“奧陌陌”,以及2018年拜訪地球的500米寬的彗星“鮑里索夫”。地球的星際訪客如此頻繁地現身可能意味著,35億年前在地球上萌芽的生命種子或許來自另一個恒星系統(tǒng)。
2022年11月12日12時10分,天舟五號貨運飛船采取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成功對接于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后向端口,中國航天員首次在空間站迎接貨運飛船來訪。交會對接完成后,天舟五號將轉入組合體飛行段。此次任務中首次實現了兩小時自主快速交會對接,創(chuàng)造了世界紀錄。這一技術突破對于提升我國空間交會對接水平,提升空間站任務應急物資補給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研究人員盧開興及其合作者歷時5年,把著名活動星系NGC 5548中心黑洞質量的測量精度從歷史的41%提高到13%。研究成果意味著人類在活動星系中心黑洞質量精確測量和輻射區(qū)的演化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這對未來刻畫活動星系核的動態(tài)物理圖像,以及提高活動星系中心黑洞質量的測量精度具有里程碑意義。
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為世界最深地下實驗室,我國科研人員依托錦屏深地核天體物理實驗裝置,直接測量了關鍵核天體反應——氟輻射俘獲質子的突破反應截面,將測量范圍推進到世界最低能區(qū)并發(fā)現了一個新共振,解釋了宇宙中已知最古老恒星的鈣豐度起源問題。該結果支持了第一代恒星的弱超新星爆模型,揭示了古老恒星的演化命運。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美國得州農工大學等單位合作,研究揭示了類似現代規(guī)模的珠江流域形成于約3 000萬年前,源于青藏高原東南部隆升和中國東部地形倒轉。該研究在國際上首次精確限定了珠江的發(fā)育和形成歷史,明確了高原隆升驅動了珠江演化,對于加深理解新生代構造作用如何控制邊緣海沉積環(huán)境演化和陸上河流形成演變具有重要意義。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利用一種對能量輸送具有活性的材料,代替?zhèn)鹘y(tǒng)的非活性電池電解質,以提高原電池的能量密度。在給定的功率或能量容量下,新方法可使電池使用壽命增加50%,而成本幾乎沒有增加。新電池還作了安全改進,使用了無毒和不具腐蝕性的陰極電解液材料。初步測試表明,其保質期超過一年,這是原電池的一個重要特征。
我國西南科技大學菌物學研究團隊發(fā)現了真菌新物種——綿陽炭角菌。研究人員經過多基因序列分析,發(fā)現該物種與已知所有炭角菌屬物種的基因序列都有明顯差別,因此定義為一個新的物種。因原始標本首次采自綿陽,按照國際慣例就以發(fā)現地綿陽進行命名。初步研究表明該菌具有藥用價值,可以人工培養(yǎng),是一種值得深入探究的藥用菌新資源。
韓國研究人員開發(fā)出世界上第一個能夠進行所有抓取動作的抓手,其靈感來自象鼻。這種“象鼻機器人”可利用其柔軟的結構、可拉伸的薄壁和允許抓手改變形狀的電線,通過捏吸融合機制抓取物體。研究團隊希望這項新技術能夠適用于各個領域,因為它不僅能有效運輸各種尺寸的物體,而且能以穩(wěn)定的方式抓取和組裝物體,而不需要使用任何復雜的機械裝置或傳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