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雯
地域文化元素融入都江堰旅游產品的設計策略
陳文雯
(西華大學,成都 610039)
針對目前市面上都江堰旅游產品識別性較弱、同質化嚴重,對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產品開發(fā)較少的問題,以地域文化元素作為都江堰旅游產品設計的核心,提出旅游產品的設計策略。研究都江堰旅游產品設計,應從地域化和文化內涵入手。通過分析旅游產品現狀,地域文化元素及新旅游時代背景下旅游產品的發(fā)展趨勢,結合情感化設計理念,圍繞用戶體驗進行探究,總結出都江堰旅游產品設計開發(fā)模式。以李冰石像和魚嘴段水利工程元素為例,進行產品實踐。提出符合都江堰區(qū)域特色的旅游產品設計策略,即樹立品牌意識、打造IP形象,以地域文化元素為設計核心,加強情感互動、與科技相融合的設計策略。賦予旅游產品更深層次的內涵,打造更多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產品,從而推動歷史文化與商業(yè)價值的融合,也能夠為同類型旅游產品提供具有應用價值和參考的設計策略和思路。
地域文化元素;都江堰;旅游產品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文化產業(yè)如今已在經濟發(fā)展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據國家統計局對全國6.3萬家規(guī)模以上文化及相關企業(yè)的調查,2021年一季度,企業(yè)實現營業(yè)收入25 49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0.4%。西部地區(qū)2 245億元,增長35.1%。實現了正增長[1]。從產品設計的角度來看,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產出形式多樣,旅游產品是其中一種常見的形式。
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譽為世界文化遺產,但與此相關的旅游產品及研究均不多見?;诙冀叩牡赜蛭幕兀岢雎糜萎a品的設計策略,將為都江堰的旅游發(fā)展作出貢獻,從而帶動當地旅游市場的發(fā)展,塑造本地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產品品牌,提高全省地域文化的知名度和全域旅游的影響力。
地域文化是一種有著精神和物質雙重屬性的區(qū)域文化,其多是在本地區(qū)多年的發(fā)展中所匯聚、誕生的文化內容,具有獨特性、普遍性、差異性、滲透性、繼承性等突出特點[2]。這種文化形式,既可以是該區(qū)域長期形成的文化形態(tài)、歷史遺跡、建筑風格、社會風俗習慣等,又可以是特色的自然資源、自然景觀[3]。都江堰素有“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的美譽,被稱為水文化搖籃、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等。旅游資源豐富,如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小鎮(zhèn)柳街、道教發(fā)源地青城山、灌縣古城等旅游景區(qū),以其厚重的文化積淀以及具有地域特色的風俗人情使中外游客慕名而來。其水文化具有強烈的地域特色,包括都江堰水利工程、二王廟等景觀,紀念李冰父子的民俗活動,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以及由此而產生的詩詞書畫、祭祀活動等[4]。此外,都江堰聚源鎮(zhèn)作為川派竹藝的發(fā)源地,其竹制品享譽國內外。以上這些都形成了都江堰特有的地域文化。
1.2.1 造型及圖案
將具有地域特點的造型及圖案運用于旅游產品上,往往采用提煉轉化的方法,設計師基于對地域文化元素的理解,對造型和圖案進行提取,提取有辨識性和代表性的文化符號,保留其特征,再通過簡化、變換、抽象等手法形成符合現代審美的新造型和圖案。讓消費者根據第一印象就能了解其元素所表達的文化。
1.2.2 色彩及材質
在旅游產品設計中,色彩的設計必須依附于造型及功能的合理搭配,此外,不同的地域特色對色彩有不同的偏好。但與造型、圖案和色彩不同的是,消費者對于材質的體驗來自于視覺和觸覺的融合,將具有地域特色的材質和工藝運用到產品中,能使產品更具辨識性和獨特性[5]。如敦煌文創(chuàng)鏤空金屬書簽,選取了敦煌壁畫中的九色鹿、寶相花、孔雀紋等圖案,造型上化繁為簡。材質為不銹鋼鍍金,搭配敦煌壁畫代表色系,在漸變金屬彩工藝下形成多層次的顏色變化,使產品生動且有文化氣息。
1.2.3 深化文化內涵
前面兩方面是消費者實際看到和使用產品時的體驗和感受,而消費者對產品文化的理解屬于反思層次。反思層次的設計對消費者的影響時效最長,消費者理解產品所體現的文化就在反思層次中。產品與文化的契合能讓產品擁有更豐富的內涵,針對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產品設計,可運用敘事的手法,通過情感故事引導消費者文化認同。如故宮文創(chuàng)的紫禁積木,通過全套積木展現故宮午門、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每一個建筑場景生動地展現了中國古代皇家建筑設計。消費者通過具體的行為參與到體驗中,更加能夠身臨其境地去了解中國古建筑的文化內涵,從中獲得愉悅感和滿足感。
地域文化作為較熱門的研究課題,因其內容多樣化、側重點各異而出現不同的分類方法。本文主要以地域文化具有的精神和物質雙重屬性為中心,將都江堰地域文化元素分為物質文化元素和精神文化元素兩大類進行分析[6],見圖1。
都江堰物質文化元素有水利工程、建筑及治水工具:
1)都江堰水利工程包括岷江魚嘴分水工程、飛沙堰溢洪排沙工程、寶瓶口引水工程。當地建筑有二王廟、伏龍觀、安瀾索橋。二王廟是為了紀念李冰父子而修建的;伏龍觀在都江堰離堆北端,北宋初改為伏龍觀;安瀾索橋又名“安瀾橋”“夫妻橋”“何公何母橋”[7]。
2)治水工具有榪槎、竹籠、尖底背篼、羊圈、干砌卵石等。竹籠是李冰在修筑分水堰時,將鵝卵石裝入圓柱形竹籠,沉入江底,用來抗擊洪水沖擊,如圖2。干砌卵石分水堰是由石塊干砌形成的攔河壩。榪槎是用于擋水截流的木竹石構件,如圖3,是由三根長約6~7 m的木樁綁扎而成的三角支架。另有李冰及無頭石像起著測量水位的作用,也折射出鎮(zhèn)水、民眾拜水的行為。
精神文化元素有李冰治水理念、都江堰水利工程設計思想、民俗活動、水文學。
圖1 都江堰地域文化元素分類
治水理念有三字經,六字訣:“深淘灘,低作堰”。“深淘灘”是每年歲修時,把魚嘴至寶瓶口一段內江河床上的淤沙淘挖至規(guī)定深度;“低作堰”,是指整修飛沙堰時,堰頂不能筑得太高。另有八字格言:“遇彎截角,逢正抽心。乘勢利導,因時制宜”[8]。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設計思想遵循“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設計理念,根據都江堰的地理位置、水系分布等修建而成。古代的成都平原是一個水旱災頻發(fā)的地方,岷江的水患十分嚴重,李冰在前人治水的基礎上,以“乘勢利導,因時制宜”的設計思想,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考慮了都江堰的地理環(huán)境及水文特點,如彎道環(huán)流、泄流飛沙的水沙控制都符合河流水文與泥沙運動規(guī)律。運用“勿堵而疏”的設計方法創(chuàng)新地建造了一座能夠讓岷江自動分流、排沙、自動泄洪、自動控流的水利工程。直到今天,都江堰水利工程依然在發(fā)揮它的作用,促進了成都平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紀念李冰父子的民俗活動,有祭水節(jié)、放水節(jié)、二王廟廟會等,如圖4;另有歌頌李冰父子治水的民間傳說,如李冰斗江神、二郎擒孽龍、二郎擔山趕太陽、李冰父子鑿離堆等,基于此產生的詩詞書畫等水文學、如書籍《水文化論文集》《李冰和都江堰》《因水而興:世界奇跡都江堰》《都江堰史話》《都江堰水利志》《史記·河渠書》《華陽國志》[9]。
圖2 竹籠
圖3 榪槎
圖4 放水節(jié)
目前,都江堰的旅游產品主要包括茶葉、老臘肉、纏絲兔、川芎等本地食材及藥材,以及根雕、竹雕、石頭工藝品、玉器和熊貓元素的玩偶等。這些旅游產品和成都大多數景點紀念品一樣,都是某個生產基地量產,然后批發(fā)到各景點的。旅游產品單一,缺乏鮮明的都江堰地域文化特色和文化內涵,質量也參差不齊,導致游客無法選到具有本地紀念性的旅游產品,更不能激起旅客的購買欲。
目前市面上都江堰旅游產品設計創(chuàng)新形式趨近,多數僅僅是從風景、人物的具體形象入手,直接運用圖案上,如冰箱貼、明信片等,同質化嚴重。而對于有關都江堰的放水儀式、祭祀活動、工程技術、民間傳說等文化內涵的挖掘還不夠,游客并不能從中體會到文化內涵。只有把與都江堰相關的歷史、治水理念、工程技術、文學藝術、民俗活動等地域文化整合到旅游產品中,才能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文化內涵的旅游產品。
在產品同質化強烈的時代,用戶體驗成了產品設計里必須要考慮的因素。游客可通過對旅游產品的使用,延伸到對其文化的體驗,但都江堰現有的旅游產品缺乏與消費者的互動與體驗。如兒童磁性運筆迷宮玩具,選擇不同的地圖、場景進行設計開發(fā)。創(chuàng)建城市為主題的迷宮,兒童可以在游戲的過程中了解該城市的特色,也可通過游戲,輕松高效地認知標志和交通規(guī)則,從而達到寓教于樂的目的。都江堰的旅游產品設計開發(fā)也可借鑒這樣的思路,消費者通過具體的行為參與,將旅游紀念品的價值延伸至娛樂體驗和文化體驗。
旅游產品的設計原則一是要滿足消費者的物質和精神需求,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旅游產品是指具有當地特色及風土人情的紀念性產品,旅游產品的主題、文化內涵、產品材料及生產工藝等能體現當地的特色。此外,旅游產品作為商品,既要滿足特定的功能需求,也要考慮到精神文化層面的價值[10]。二是要突出紀念性、文化性,引發(fā)情感共鳴。消費者在旅行中是通過所見所聞所感去獲得愉快的體驗,而旅游產品作為載體承載著當地濃厚的文化。消費者通過購買及使用旅游產品能重溫旅游的情感體驗,更加深刻地了解其文化內涵。三要輕便易攜帶,由于消費者是游客,旅游產品具有流通性,這就要求產品體積小,質量輕便,并易攜帶。四是要突出可持續(xù)性,綠色環(huán)保。在旅游產品設計開發(fā)初期,以綠色設計理念為基礎,著重考慮其產品屬性,并將其作為設計目標,力求使產品對環(huán)境的影響降到最低。消費者在購買產品后,企業(yè)應為消費者繼續(xù)提供售后服務,如產品維修、產品回收、客戶服務等,進而依據消費者的需求進行再設計。
4.2.1 樹立品牌意識,開發(fā)IP形象
品牌的建立對于旅游產品的發(fā)展有促進的作用,根據當地的地域特點創(chuàng)建知名品牌才能提升其市場競爭力。通過對都江堰旅游產品的調研,都江堰的旅游產品雖琳瑯滿目,但多數是同質化嚴重、缺乏創(chuàng)意的產品,且絕大多數產品并沒有形成品牌。如成都熊貓屋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是當前眾多熊貓元素產品中較好的品牌。熊貓屋擁有4個大熊貓形象知識產權,67個注冊商標,數百項原創(chuàng)作品版權,已經形成完整的產業(yè)鏈和供應體系。又如故宮文創(chuàng),將歷史文化與商業(yè)價值有機融合,除了日常的品牌營銷活動,還借助綜藝節(jié)目《上新了,故宮》進行品牌推廣,明星演繹故宮的歷史文化故事,并邀請設計師及院校師生進行文創(chuàng)產品開發(fā),不僅為公眾搭建了一個可以交流的情感平臺,也讓公眾更深入地了解了故宮文化,如圖5。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單霽翔對外公布,2017年故宮門票收入約8億元,其文創(chuàng)收入突破15億元,營收超過1 500家A股上市公司,另外,故宮博物院投資了12家企業(yè)作為文創(chuàng)業(yè)務的實際運營主體,全線打通了“線上線下”消費渠道。據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數據顯示,2021年五一假期,都江堰市共接待游客155.58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23.69億元,分別同比增長51.18%和63.49%,但旅游產品占比較低,都江堰旅游產品在品牌創(chuàng)建、規(guī)劃和推廣方面還處于薄弱環(huán)節(jié)??衫萌襟w營銷擴大區(qū)域知名度,除了傳統的電視、雜志、多媒體廣告,同時還可以借助微信、微博、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媒體進行全方位的宣傳,吸引消費者。都江堰的旅游產品不管是在設計還是在工藝和材料上都有待提升和創(chuàng)新。應基于旅游產品的設計原則,既要突出都江堰地域文化,又要符合紀念性、便攜性、情感體驗等設計原則。在設計開發(fā)初期,通過市場調研及用戶分析,將地域文化元素融入旅游產品設計中,使產品具有獨特性和識別性。
圖5 綜藝節(jié)目《上新了,故宮》
此外,IP賦能旅游產品是當下文化運營和開發(fā)的熱點現象,IP形象是通過挖掘企業(yè)文化來塑造一個具體形象的,可賦予其名字、性格、情感,故事等。通過持續(xù)的內容生產,使消費者參與體驗,引發(fā)情感共鳴,從而達到傳播企業(yè)文化的目的。比如公眾熟悉的日本熊本縣的熊本熊IP形象運用,已實現了巨大的品牌拉動效應。又如故宮的故宮貓已成為了故宮的文化形象符號之一,通過綜藝、微電影、短視頻對故宮貓形象進行傳播,在綜藝節(jié)目中,故宮貓不僅有了名字,還成為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參與其中,此后,故宮攜手洛可可,打造了故宮專屬的故宮貓IP形象,如圖6。根據故宮貓IP形象,手賬、手機殼、擺件、水杯等文創(chuàng)產品隨之產出,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文化傳播效應。都江堰旅游產品的開發(fā)可從李冰形象入手,打造輕松、活潑、貼近大眾喜好的李冰IP形象,為其賦予獨特性和故事性,以此展開一系列旅游產品的開發(fā),從而實現文化交流互動,促進都江堰旅游產品品牌的發(fā)展。此外,打造成功的IP,需完善IP產業(yè)鏈,對IP形象進行持續(xù)性內容生產,將IP形成融入動漫、游戲、影視、設計軟件等產業(yè),實現線上線下商業(yè)運營的融合,促進跨領域開發(fā)。但這都需要設計人員、企業(yè)及相關從業(yè)人員的積極聯動,以地域文化為核心,打造推廣符合用戶需求的產品品牌,使產品更具生命力和競爭力。
4.2.2 地域文化元素作為旅游產品設計的核心
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現在的旅游產品設計更加重視產品的文化內涵及消費者的情感體驗。通過造型、色彩、材料等元素賦予產品良好的外觀,會加深消費者的第一印象,而深層次的地域文化的融入能讓旅游產品更具內涵,將地域文化的物質元素轉化成五感的現實形態(tài),將精神文化元素轉化為情感故事形態(tài),讓旅游產品在具備形式、功能、審美的同時,突出地域文化特色[11]。消費者在購買和使用中感受到其地域文化,更容易獲得愉悅的體驗和情感,也更容易發(fā)揮文化傳播功能。
都江堰旅游產品設計開發(fā)模式將都江堰地域文化元素歸納為物質和精神元素兩種,基于用戶需求,定義旅游產品應具有紀念性、文化性、便攜性、地域特色等屬性,通過對文化元素提取文化內涵,造型、功能、色彩、材料工藝等賦予產品可視、可觸、可使用的現實形態(tài),將現實形態(tài)與地域文化緊密相連,打造富有內涵、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產品,見圖7。將都江堰地域文化元素加以提取,通過多元的設計表達手法,形成具有地域性的設計元素,應用于旅游產品設計中,一是物質文化元素,如提取建筑元素,將建筑獨特的形態(tài)融入產品中,使消費者在使用產品的同時,回顧李冰父子治水的故事和原理,去理解產品所包含的象征意義、文化故事等;如提取李冰形象、治水工具元素,進行象征、變形、夸張等設計,保留其最具有特點和象征性的部分,形成可視化符號,運用到具體的旅游產品設計當中,視覺和觸覺的愉悅體驗能夠在最短時間內打動消費者,提升旅游產品的情感體驗。其二是精神文化元素,有民俗活動,如放水節(jié)、二王廟廟會;民間傳說,如李冰斗犀、二郎鎖孽龍等。其中,放水節(jié)是具有地域性和代表性的活動,挖掘其能夠引起準確聯想的文化符號,轉換為產品現實形態(tài),在消費者使用產品的過程中,自然地進入場景,對旅游地及旅游情景產生情感認同,進而延伸到對人文歷史、背景故事的理解,擴展了都江堰旅游產品的內涵和外延[12]。人文元素中當地民眾的生活場景、民俗活動和民間傳說都具有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內涵。這些豐富的精神文化元素,都可應用到旅游產品設計中。
圖7 都江堰旅游產品設計開發(fā)模式
基于現代審美和消費者生活方式,宜選擇日常用品作為都江堰旅游產品開發(fā)的種類,旅游產品設計應將文化體驗和消費者的生活相聯系,以消費者日常用品為載體,從而使消費者在日常生活行為中實現文化內涵的體驗。本次研究實踐選取了李冰石像作為設計元素,設計了快客杯,見圖8—9。首先,基于當代認知模式的地域元素提煉。隨著科技和信息產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快速、多樣化、刺激性認知已成為新的認知趨勢,這使得人們摒棄過于繁復的設計,轉而追求簡約的設計,以簡約、易識別求得心理和生理上的平衡和使用上的方便?;诋敶藗兊恼J知模式,提煉文化符號運用于產品設計中,一是需將復雜的對象結構簡潔化、秩序化,這是因為人們較易認知秩序化的形態(tài),二是將主要的結構特征突出化、強調化,使人們通過視覺就能產生直接的觀感并輕松識別。李冰形象可轉化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號運用于都江堰旅游產品設計中,以李冰石像為原型,基于簡約、易識別的原則,對石像造型進行提煉,然后通過概括、象征、變形等設計手法,化繁為簡,保留其特征線條,形成具有獨特性的地域文化符號,運用于快客杯設計中,并結合李冰石像的輪廓特點,在結構上以一壺配兩杯進行合理搭配。此外,色彩屬于產品的本能層次設計,直接影響著消費者對產品的第一印象及購買度,在進行旅游產品設計時可選取其地域特有的色彩進行搭配,增強旅游產品的辨識度,快客杯的設計將石像色彩元素進行提煉,以李冰石像灰白色砂巖作為色彩基礎,結合素色竹絲的顏色,去表達其鮮明的地域文化色彩。
圖8 選取李冰石像為設計元素
圖9 快客杯設計
基于現代審美的“Q萌”設計?!癚萌”體現了現代社會的生活節(jié)奏和審美情趣,往往以率真、直接、自然的設計手法讓人們感到輕松愜意,隨著網絡技術和影視傳媒的發(fā)展,日本卡通節(jié)目和漫畫藝術深入消費者的文化生活之中,“Q萌”是一種混合卡通漫畫風格,宣揚情趣生活的一種設計方法,它把享受人生樂趣的生活態(tài)度混合到了產品設計之中。這種設計手法首見于日用小產品和小飾品,逐漸擴展到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中。運用“Q萌”的設計表達,輕松幽默,容易親近消費者,使之產生情感共鳴。此次快客杯的設計運用幽默的情感化表現手法,將杯壺一體的外觀進行“Q萌”設計。“Q萌”是受眾對造型、年齡、服裝、色彩等元素的主觀感受,“Q萌”的元素是脫離客觀現實的標準,夸大可愛、軟糯、稚趣、呆萌、笨拙等的表現??炜捅耐庥^比例并不是按李冰石像(高2.9 m、寬0.96 m)進行等比縮放,而是處理為二頭身的身材比例,整體造型以站姿呈現,圓潤飽滿,腹部隆起,頂端至底端的線條呈弧線逐漸擴展,與萌系表現中胖墩人物的體型相似,手部在身體兩側概括為弧形??炜捅拿缺憩F并不是還原客觀現實,而是以圓潤的線條表現肢體,以概括、變形、夸張等手法去表現人體的骨骼、肌肉等形態(tài)。整個快客杯傳達了休閑輕松的生活狀態(tài),易引起人和物的直接交流,在迎合年輕人審美情趣的同時,也以新的造型形式更好地體現了其地域文化特點。
與當地材料工藝相結合。快客杯選擇四川特有瓷胎竹編工藝,將瓷胎竹編工藝和陶瓷相結合,用竹編去體現都江堰竹籠元素的竹篾、孔眼及編織特點,以此提升產品的地域特點。
根據地域文化元素提取文化符號進行抽象和實際應用,一是能賦予旅游產品文化內涵,提升行為和情感的交互,讓消費者在日常使用產品的同時能體驗到其地域文化;二是符合現代審美,迎合了年輕群體,能更好地引起文化共鳴;三是搭配區(qū)域特有的材料和工藝,以其紀念性、地方性成為消費者青睞的旅游產品。
4.2.3 圍繞用戶體驗,與科技相融合進行旅游產品設計
情感體驗是用戶使用產品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主觀感受,基于情感化設計的產品作為紐帶,能夠使產品和用戶進行良好的溝通和互動。圍繞用戶體驗進行旅游產品設計,每一種情感需求層次在設計產品中并不是獨立存在的,需綜合考慮[13]。用戶需求層次與產品屬性的對應,見表1。在設計中,設計師基于地域文化元素,運用幽默、擬人、敘事等手法在外在形式上讓消費者耳目一新,并借助科技調動人的嗅覺、觸覺、聽覺等,給人以多維的體驗,進而激發(fā)消費者的共鳴和情感,理解其產品文化內涵。
表1 用戶需求層次與旅游產品屬性對應表
Tab.1 Relationship between user demand level and tourism product attribute
4.2.3.1 根據感覺需求進行旅游產品設計
感覺需求是消費者對產品的第一感覺和印象,包括視覺、觸覺、聽覺、嗅覺等,感覺需求也是產品能夠吸引用戶的第一步。對消費者來說,產品帶來最直觀的感受是視覺和觸覺,如在對都江堰旅游產品進行設計時,以榪槎為原型,提煉其造型,再以竹編編織的工藝,編織如手機鏈、吊墜等微型旅游產品,從視覺、觸覺入手進行設計,讓消費者對造型、紋樣、色彩和材料的體驗延伸到對文化的感悟,引起情感共鳴[14]。如以分水魚嘴堤為原型,設計一款倒流香爐。倒流香爐白色的煙霧裊裊升起,代表水流的形態(tài)和走向,以此體現魚嘴分流原理。在實際使用中,除了給消費者帶來視覺、觸覺、嗅覺多感官的體驗,也能使消費者直觀地了解魚嘴分流的情況,達到宣傳其區(qū)域文化和地域特色的目的。
4.2.3.2 根據交互需求進行旅游產品設計
在體驗經濟的時代,人們僅僅滿足于物質上需求的消費觀念發(fā)生了轉變,而更加注重交互和情感體驗。消費者不僅想要通過旅游產品滿足物質上的需求,更是想要通過參與旅游產品,獲得更多的愉悅感和滿足感,如在旅游產品的使用過程中感覺到了互動的樂趣,得到了知識的滿足等。
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2020年發(fā)布的《全球數字經濟新圖景》報告,2019年中國數字經濟體量位居全球第二,規(guī)模為5.2萬億美元。服務業(yè)在數字經濟體量中占比最高,旅游業(yè)作為服務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數字經濟發(fā)展已成為必然趨勢。
當下文旅產業(yè)的發(fā)展為科技、文化和旅游的三者結合,游客在旅游活動中,借助科技參與文化體驗已成為新的形式。由于數字文創(chuàng)利用5G、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深度融合,具有強烈的視聽沖擊力和傳播優(yōu)勢。產品不僅能夠借助科技給消費者帶來多維交互體驗,還能依托情感讓產品活起來。比如由故宮博物院專家團隊與網易游戲攜手打造的手游《繪真·妙筆千山》,就是數字技術與傳統文化相融合的結果,團隊以《千里江山圖》為原型,用沉浸式體驗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根據下載量調查顯示,《繪真·妙筆千山》自上線以來,總下載量達到771萬,單日下載量峰值為81萬,評分高達4.5分,見圖10。
在信息化時代下,新的技術和材料都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改變。智能產品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以產品為載體,配備藍牙、紅外線、傳感器,通過虛擬現實,物聯網和云計算技術等,為消費者提供智能數字化服務和沉浸式交互體驗。旅游業(yè)是國民經濟戰(zhàn)略性支柱產業(yè),這也決定了旅游產品對信息依賴的程度,因此,針對都江堰旅游產品,也要注重產品與科技融合,以旅游產品為載體,借助現代科學技術給消費者帶來良好的體驗和服務才能產出高附加值的產品,這也為傳統旅游產品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
圖10 手游《繪真·妙筆千山》
4.2.3.3 根據自我需求進行旅游產品設計
由于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fā)展,民眾可以通過在線旅行商(OTA)自主預訂酒店、門票、機票。這就改變了傳統旅行社在旅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也改變了旅游服務生產和消費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推動形成了民眾自主出游的組織方式。由于在參與旅游的過程中,每個人獲得的旅行體驗是具有獨一性的,所以游客在選擇旅游產品時,往往都期望能將自己獨特的旅游經歷融入產品設計中。而現在市面上絕大多數的旅游產品都是千篇一律的,并不符合消費者的需求。自我需求是指產品如何滿足用戶的不同需求及個性化,如在進行旅游產品設計時,可運用現有的技術,為用戶提供個性化設計,根據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偏好、行為模式、經濟預算為其量身定制旅游產品,或是設計師協助消費者完成自己旅游產品的制作。都江堰旅游產品可借鑒“樂高模式”,創(chuàng)建一套模塊,為消費者設計不同的主題,消費者只需要根據自己的喜好挑選出相應模塊,組合不同的模塊就能創(chuàng)新出不同的場景或建筑。這樣的設計模式能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同時也能提升旅游產品自身的競爭力。
都江堰旅游產品作為都江堰旅游業(yè)一種重要的產出形式,在產品開發(fā)上同質化嚴重、缺乏特色、品牌意識薄弱、創(chuàng)新產品匱乏。其設計策略應強化品牌意識,打造優(yōu)質IP形象;從地域特點出發(fā),以地域文化元素為設計核心;基于現代審美和用戶生活方式,加強產品與用戶情感的互動,圍繞用戶體驗進行設計;增強與科技的融合。這些設計策略能夠解決都江堰旅游產品在品牌、審美情趣及文化內涵等方面的設計困局。設計開發(fā)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的旅游產品,進一步加大都江堰文化的普及力度,對拉動地方經濟、激發(fā)都江堰旅游業(yè)市場活力、提高城市知名度、宣傳都江堰地域文化都有積極的意義。
[1] 2021年一季度文化及相關產業(yè)企業(yè)營收增長40.4%[N]. 中國出版?zhèn)髅缴虉? 2021-05-07(01).
In Q1 of 2021, the Revenue of Enterprises in Culture and Related Industries Increased by 40.4%[N]. China Publishing & Media Journal, 2021-05-07(01).
[2] 王立森. 地域文化符號在現代產品設計中的應用[J]. 工業(yè)設計, 2017(2): 69, 71.
WANG Li-sen. Application of Regional Cultural Symbols in Modern Product Design[J]. Industrial Design, 2017(2): 69, 71.
[3] 解春鳳. 地域文化元素在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中的應用[J]. 包裝工程, 2020, 41(8): 313-316.
XIE Chun-feng. Application of Regional Cultural Elements in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 Design[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0, 41(8): 313-316.
[4] 李釗, 彭邦本. 20世紀以來李冰研究述論[J]. 中華文化論壇, 2018, 7(9): 36-46.
LI Zhao, PENG Bang-ben. A Review of Libin Studies since 20th Century[J]. Journal of Chinese Culture, 2018, 7(9): 36-46.
[5] 王成鳳, 徐圣超. 淺談地域文化元素在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中的應用[J]. 藝術科技, 2017, 30(9): 34-35.
WANG Cheng-feng, XU Sheng-chao. On the Application of Regional Cultural Elements in the Desig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J]. 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7, 30(9): 34-35.
[6] 吳會蓉, 馮廣宏. 都江堰文獻集成-歷史文獻卷(近代卷)[M]. 成都: 巴蜀書社, 2013.
WU Hui-rong, FENG Guang-hong Dujiangyan Document Integration-Historical Document Volume (Modern Volume) [M]. Chengdu: Bashu Publishing House, 2013.
[7] 王芳芳, 吳時強. 都江堰工程思考及其啟示[J]. 水資源保護, 2017, 33(5): 19-24.
WANG Fang-fang, WU Shi-qiang. Reflection and Enlig-ht-ment of Dujiangyan Project[J].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2017, 33(5): 19-24.
[8] 謝曉莉, 盧明湘, 李萍. 都江堰工程對現代水利工程全過程管理的啟示[J]. 價值工程, 2018, 37(30): 51-54.
XIE Xiao-li, LU Ming-xiang, LI Ping. The Enlightenment of Dujiangyan Project to Modern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Management[J]. Value Engineering, 2018, 37(30): 51-54.
[9] 王定富. 都江堰與李冰[M]. 成都: 巴蜀書社, 1994.
WANG Ding-fu. Dujiangyan and Li Bing[M]. Chengdu: Bashu Publishing House, 1994.
[10] 申晟, 許雅柯. 傳統文化在創(chuàng)意產品設計中的運用[J]. 包裝工程, 2019, 40(2): 236-239.
SHEN Sheng, XU Ya-ke.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reative Product Design[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9, 40(2): 236-239.
[11] 周劍峰, 黃麗帆. 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設計中的傳統元素運用[J]. 美術觀察, 2018(1): 129-130.
ZHOU Jian-feng, HUANG Li-fan.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Elements in Creative Product Design[J]. Art Observation, 2018(1): 129-130.
[12] 周雪嬌. 巴蜀地域文化景觀中鄉(xiāng)土景觀元素的應用研究[D]. 南京: 南京工業(yè)大學, 2013.
ZHOU Xue-jiao. Study on Application of Vernacular Land-scape Elements in Bashu Regional Cultural Landscape[D]. 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13.
[13] JESSE J G.用戶體驗要素——以用戶為中心的產品設計[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2011.
JESSE J G. User Experience Elements-User-Centered Product Design[M]. Beijing: Machinery Industry Press, 2011.
[14] 唐納德諾曼. 日常的設計[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5.
DONALD N. Daily Design[M]. Beijing: China CITIC Press, 2015.
Design Strategy of Integrating Regional Cultural Elements into Tourism Products of Dujiangyan Dam
CHEN Wen-wen
(Xihua University, Chengdu 610039, China)
Targeted at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weak identification, serious homogeneity of tourism products of Dujiangyan in the market, and few tourism products development with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taking regional cultural elements as the core of tourism product design of Dujiangyan, the paper aims to propose the design strategy of tourism products. In a gesture to better study the design of tourism product of Dujiangyan, the research starts with the regionalization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ourism products, regional cultural elements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ourism produc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tourism era, combined with the concept of emotional design and exploring user experience,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mode of Dujiangyan tourism products is summarized. In the meanwhile, Li Bing stone statue and v-shaped dik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elements are taken as examples to carry out product practice. The tourism product design strategy in line with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Dujiangyan is put forward, that is, establishing brand awareness and creating IP image. Taking regional cultural elements as the design core, it is a design strategy to strengthen emotional interaction and integrate with technology. This strategy gives tourism products a deeper connotation and develops more tourism products with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so a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historical culture and commercial value and provide design strategies and ideas with application value and reference for the same type of tourism products as well.
regional cultural elements; Dujiangyan Dam; tourism products
TB472
A
1001-3563(2022)24-0269-08
10.19554/j.cnki.1001-3563.2022.24.031
2022–07–19
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工業(yè)設計產業(yè)研究中心資助項目(GYSJ18-035);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旅游發(fā)展研究中心項目(LY19-54);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李冰研究中心項目(lbyj2018-008)
陳文雯(1984—),女,碩士,講師,主要從事工業(yè)設計及其理論研究、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傳統文化設計研究。
責任編輯:馬夢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