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亞明,王 博,王西成,王壯偉,閆莉春,王蘇琴,吳偉民
(江蘇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果樹研究所/江蘇省高效園藝作物遺傳改良重點實驗室,南京,210014)
設施促早栽培是葡萄生產(chǎn)上重要的栽培模式之一[1],由葡萄種植戶在避雨栽培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可實現(xiàn)葡萄提早上市10~15 d,其產(chǎn)值、總成本、凈利潤均大幅高于延遲栽培和避雨栽培[2],而以“夏黑”“乍娜”等早熟葡萄品種進行設施促早栽培可實現(xiàn)更早上市[3-4],這也是葡萄果實搶早上市、提升種植效益的有效途徑之一。在葡萄促早栽培過程中,破眠催芽是一項重要的技術措施,而目前普遍研究認為,使用石灰氮水提取液和氰氨基化鈣、單氰胺水溶液等對打破葡萄冬芽休眠、促進萌芽整齊有較理想的效果[4-6]。
“紫金紅霞”是江蘇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果樹研究所2008年以“矢富羅莎”為母本、“香妃”為父本雜交選育的早熟歐亞種葡萄,果肉多汁,有淡玫瑰香味,極具市場潛力。本試驗以“紫金紅霞”葡萄為試材,研究了不同破眠劑、不同處理方式對保溫促早栽培的影響。
1.1 供試材料與儀器、設備
“紫金紅霞”葡萄于2017年定植,“一”字整形,1~3芽短梢或極短梢修剪,定植株行距3 m×4 m。樹體長勢中庸,田間管理基本一致。供試藥劑:50%單氰胺水溶液,由阿拉丁公司生產(chǎn);98%復硝酚鈉粉劑,由西安富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ǎn);20%赤霉酸可溶粉劑,由美商華侖生物科學公司生產(chǎn)。國產(chǎn)容積為500 mL的手持式噴霧器、日本產(chǎn)PAL-1型可溶性固形物測量儀,均為市購。
1.2 試驗設計
試驗在江蘇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葡萄種植基地進行,根據(jù)不同處理藥劑、處理方法、處理次數(shù),試驗共設11個處理,分別為T1:50%單氰胺水溶液20倍液,1次涂抹;T2:50%單氰胺水溶液20倍液,1次噴霧;T3:50%單氰胺水溶液20倍液,2次涂抹;T4:50%單氰胺水溶液稀釋10倍,1次涂抹;T5:50%單氰胺水溶液稀釋10倍,1次噴霧;T6:50%單氰胺水溶液稀釋10倍,2次涂抹;T7:98%復硝酚鈉15 000倍液,1次涂抹;T8:20%赤霉酸可溶粉劑4 000倍液,1次涂抹;T9:50%單氰胺水溶液20倍液+98%復硝酚鈉15 000倍液,1次涂抹;T10:50%單氰胺水溶液20倍液+20%赤霉酸可溶粉劑4 000倍液,1次涂抹;CK:對照,不做任何處理。配制混合溶液時,以配制的溶液體積為基準,保證各破眠劑的稀釋倍數(shù)不變。1次噴霧或涂抹處理在2021年1月28日進行;2次涂抹處理的,在第1次同步涂抹結束后間隔1周(2021年2月4日)進行。每處理不少于5個結果母枝,重復3次。
1.3 試驗管理
試驗采用單膜覆蓋進行促早栽培,2021年1月25日開始覆膜,破眠劑處理當日澆足水。萌芽前處于覆膜保溫狀態(tài);萌芽后結合棚內(nèi)溫度,在晴好天氣適當通風降濕。
1.4 調(diào)查內(nèi)容
物候期。參照《葡萄種質資源描述規(guī)范和數(shù)據(jù)標準》[7],分別調(diào)查各處理的絨球期、初花期、盛花期、終花期、漿果始熟期及漿果完熟期。
有芽萌發(fā)結果母枝占比。自任何一個處理開始萌芽時起,至不再有新的芽萌發(fā)為止,間隔1周,分別調(diào)查各處理的有芽萌發(fā)的結果母枝數(shù),統(tǒng)計有芽萌發(fā)結果母枝占比,計算公式為:有芽萌發(fā)結果母枝占比=有芽萌發(fā)的結果母枝數(shù)/調(diào)查結果母枝數(shù)×100%。
萌芽率。自冬芽開始萌發(fā)起,至不再有新的冬芽萌發(fā)為止,間隔1周,分別調(diào)查各處理的萌芽數(shù),統(tǒng)計萌芽率,計算公式為:萌芽率=萌芽數(shù)/調(diào)查芽數(shù)×100%。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別于2021年7月7日(有果穗成熟)、7月14日、7月21日、7月23日(采收期),采用日本產(chǎn)PAL-1型可溶性固形物測量儀測定葡萄果穗上、中、下部位3粒果實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取平均值。
1.5 統(tǒng)計分析
采用Excel 2010軟件對試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采用SPSS 19.0軟件Duncan’s新復極差法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2.1 對物候期的影響
由表1可見,不同破眠處理對“紫金紅霞”葡萄物候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使用50%單氰胺水溶液稀釋10倍噴霧或涂抹(T4、T5和T6)的,漿果完熟期為7月13日或14日,較對照(CK)提早3~4 d,促早效果相對較好;50%單氰胺水溶液稀釋20倍1次涂抹(T1)、50%單氰胺水溶液稀釋20倍+98%復硝酚鈉稀釋15 000倍1次涂抹(T9)、50%單氰胺水溶液稀釋20倍+20%赤霉酸可溶粉劑稀釋4 000倍1次涂抹(T10)的“紫金紅霞”葡萄絨球期、初花期、盛花期、終花期與對照相比有較明顯提前,說明這2個處理對“紫金紅霞”萌發(fā)、開花有較好的促進作用,但漿果完熟期較對照有明顯推遲,其原因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表1 “紫金紅霞”葡萄不同處理的物候期
2.2 對有芽萌發(fā)結果母枝占比的影響
由表2可見,單一使用50%單氰胺稀釋20倍溶液涂抹或噴霧處理(T1、T2、T3),與對照(CK)相比,其有芽萌發(fā)結果母枝占比在3月5日后均有極顯著增加(p<0.01),但相互間差異不顯著,與單一使用50%單氰胺稀釋10倍溶液涂抹或噴霧處理(T4、T5、T6)相比,作用效果相對更優(yōu);98%復硝酚鈉15 000倍液1次涂抹(T7)、20%赤霉酸可溶粉劑4 000倍液1次涂抹(T8),其有芽萌發(fā)結果母枝占比在3月5日后均顯著高于對照(p<0.05),說明這2個處理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紫金紅霞”葡萄冬芽萌發(fā)的整齊度,而復硝酚鈉、赤霉酸與單氰胺混用沒有明顯的增效作用,反而可能影響了芽的初始萌發(fā)。
表2 不同處理“紫金紅霞”葡萄不同調(diào)查日期有芽萌發(fā)結果母枝占比 %
2.3 對萌芽率的影響
由表3可見,單一使用50%單氰胺20倍液涂抹或噴霧處理“紫金紅霞”葡萄(T1、T2和T3),與CK相比,其萌芽率在3月5日有極顯著增加(p<0.01),且相互間差異不顯著,而在其他調(diào)查時期的萌芽率雖有所不同,但多與CK無顯著差異;單一使用復硝酚鈉、赤霉酸(T7、T8),一定程度上可增加萌芽率,但最終萌芽率與CK無顯著差異,而其分別與單氰胺混用,最終萌芽率(3月19日)相對較高,均在95.00%以上,顯著高于CK,但與其他處理差異不顯著。
表3 不同處理“紫金紅霞”葡萄的萌芽率 %
2.4 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響
由表4可見,同一時期不同處理測得的“紫金紅霞”葡萄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有明顯差異,這與不同處理的葡萄處在不同成熟期有直接關系??傮w而言,50%單氰胺水溶液稀釋10倍噴霧或涂抹處理(T4、T5、T6)的葡萄,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多高于CK;復硝酚鈉、赤霉酸分別與單氰胺混用處理(T9、T10)的葡萄,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多明顯低于CK;同一濃度單氰胺水溶液2次涂抹處理(T3、T6)的葡萄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多高于1次涂抹處理(T1、T4)。從2021年7月23日測得的結果看,T6處理的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相對最高,達20.8%,除與T4差異不顯著(p>0.05)外,極顯著高于其他處理(p<0.01)。
表4 不同處理對“紫金紅霞”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響 %
“紫金紅霞”是新近育成的早熟、豐產(chǎn)、優(yōu)質且萌芽率較高的一個歐亞種葡萄,目前在江蘇鎮(zhèn)江句容、宜興等葡萄產(chǎn)區(qū)種植,市場口碑較好。為進一步提升“紫金紅霞”葡萄的種植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充分發(fā)揮其早熟特性,對其開展設施促早栽培技術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本試驗以“紫金紅霞”葡萄為試驗對象,在單膜覆蓋保溫條件下,研究單氰胺、復硝酚鈉、赤霉酸等不同破眠試劑處理對“紫金紅霞”物候期、萌芽性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響。結果表明,單一高濃度單氰胺處理即50%單氰胺水溶液稀釋10倍1次噴霧或1~2次涂抹處理,“紫金紅霞”葡萄漿果完熟期較對照(CK)提前3~4 d,其中,50%單氰胺水溶液稀釋10倍1~2次涂抹處理的“紫金紅霞”,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2021年7月23日時較CK有極顯著增加(p<0.01);復硝酚鈉或赤霉酸分別與單氰胺混用,萌芽率較單氰胺單一使用明顯增加,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較CK明顯降低,物候期有所延遲。
綜合使用成本和效果而言,50%單氰胺水溶液稀釋10倍1次涂抹相對最佳,其漿果完熟期比對照提早3 d,7月23日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達19.9%,極顯著高于對照,有芽萌發(fā)結果母枝占比及萌芽率分別為96.97%、75.93%,稍高于對照,但相互間差異不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