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艷
(太原學院 山西 太原 030032)
我國新疆地區(qū)被稱為歌舞之鄉(xiāng),同時,這也是一個旅游勝地,吸引著大量的音樂人前來此地,尋求音樂創(chuàng)作靈感?!洞何琛愤@部鋼琴音樂作品描繪了該地區(qū)的廣大勞動者在農忙時節(jié)迎著落日的余暉在果園采摘葡萄的景象。鋼琴美妙的旋律帶給受眾無限遐想,使其心曠神怡?!洞何琛愤@一鋼琴音樂作品受到各界人士的認可與好評,是我國鋼琴音樂界的一部傳世佳作。
1980 年,創(chuàng)作者孫以強先生到我國新疆地區(qū)尋找音樂靈感,偶然遇到新疆果農在落日余暉下采摘果園的葡萄,作者受到此景象的觸動,有感而發(fā),將新疆歡快的歌曲元素融入自身的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中[1]?!洞何琛愤@一作品憑借優(yōu)美、歡快的旋律以及濃郁的民族特色,贏得了廣大受眾的喜愛。
《春舞》這一鋼琴音樂作品在我國乃至國際上都有著較高的知名度,該作品彰顯出鮮明的中國民族民間音樂元素特點,可以說是民族音樂的典范之作。作品的創(chuàng)作遵循了西方音樂的創(chuàng)作規(guī)范,同時也秉承了民族民間傳統(tǒng)五聲調式,使得鋼琴音樂變化多樣,具有廣闊的音域、震撼的音樂藝術表現(xiàn)力。該作品對我國民族民間音樂要素進行充分融合,使作品兼具中國新疆維吾爾族音樂特點與西方浪漫主義音樂特點[2]。例如,作品的引子部分,其開始于D 大調,隨后在第五小節(jié),高聲部旋律與低聲部旋律將該部分的音域全面拉開,同時還在其中部分樂句加入了琶音,這不僅顯示了作品的民族文化色彩,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西方鋼琴音樂藝術特點。而在該部分的六至十小節(jié)則呈現(xiàn)出三連音下行的方式,其旋律平緩而不失動力效果。第十一小節(jié)到后面的引子部分結束為第一樂句的再現(xiàn),但是作者并未完全保留首個樂句的音樂進行方式,其以首個樂句的音樂形態(tài)為基礎,增加了一定的變化音,這種方式使得整個樂句形成了鮮明的維吾爾族音樂和聲特點,同時也使作品表現(xiàn)出了明顯的中西方鋼琴音樂融會貫通的特點。
《春舞》的創(chuàng)作者孫以強先生通過對音樂創(chuàng)作要素的靈活變化將我國新疆維吾爾族舞蹈音樂的風格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使受眾能夠充分感受到其中所蘊含的強烈的異域風格。在作品引子部分后進入單三部結構的呈示部,作者將切分加二八節(jié)奏元素融入音樂伴奏內,右手則彈奏出全曲的主題音調。作為我國維吾爾族舞蹈音樂中較為典型的節(jié)奏型,切分表現(xiàn)出明顯的歡快與跳躍性特點,能夠直觀地體現(xiàn)出我國新疆地區(qū)人民能歌善舞、豪邁爽朗以及熱情好客的性格特點,同時通過整部作品的演繹,將新疆地區(qū)廣闊遼遠、地大物博的無限自然風光展現(xiàn)出來。
《春舞》這部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以鋼琴演奏的特色將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的無限魅力展露給廣大受眾。所以,在對該作品進行創(chuàng)作的時候,創(chuàng)作者無論是在作品的主題音調還是主旋律方面都進行了更為細致而深入的研究,并將中國民間音樂藝術當中的拋物線型旋律元素納入其中,隨后經過反復的作品演奏實踐與細節(jié)調整,將作品中一些短小的音樂語匯進行充分結合并形成整體,成為一段連貫而不失靈動性的旋律[3]?!洞何琛愤@部作品的主題音共出現(xiàn)五次,首次出現(xiàn)在作品呈示部,而在另外四次作者應用了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加花變奏手法,例如,在作品第三次呈現(xiàn)主題音時,作者對各種加花變奏方式進行巧妙組合應用,這樣使作品的整體形態(tài)發(fā)生改變,音樂演奏速度也隨之提升,推動著整部作品情緒的發(fā)展。對這種民族民間音樂加花變奏手法的應用雖使作品各部分的音樂風格形成鮮明的差異,但在加花的映襯作用之下,作品各部分的主題旋律可以更好地相互輝映,這樣不僅將作品各部分的音樂風格特點更加直觀地展現(xiàn)出來,同時也進一步顯示了作品的完整性。
《春舞》這一作品無論是節(jié)奏節(jié)拍、和聲色彩、情景氛圍抑或是情感情緒都具有明顯的變化性特點,臺下聽眾在聆聽作品的過程中甚至可以清晰地聽出各種樂器演奏的不同聲音。這種多變化的音樂元素使得作品整體的節(jié)奏型更強,同時也使作品中所描繪的維吾爾族人民辛勤勞動與載歌載舞的畫面映入聽眾眼簾,在聽眾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作品可以將聽覺上的聽象轉化為訴諸頭腦的視象,將聽眾的多種感官系統(tǒng)進行刺激和聯(lián)動的最主要原因是對音樂場景氛圍的有效渲染[4]。眾所周知,我國新疆維吾爾族人民具有豪邁、爽朗的民族性格以及能歌善舞的特點,《春舞》的作者在創(chuàng)作中據(jù)此應用了大量增二度音程與級進音階式八度音程,這樣不但可以更加有效地促進作品情感高潮的推進,使作品熱烈奔放、高亢激昂的音樂氛圍得以強化。
《春舞》這一鋼琴音樂作品在結構上采用了復三部曲式,其在前端的引子處應用D 大調,并在后續(xù)呈示部加入了d 小調,借此將我國新疆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風情展現(xiàn)出來。其整體曲式結構為引子—呈示部—展開部—再現(xiàn)部—尾聲。其中的引子部分為中板,彈奏的力度始終控制在p-pp 的范圍之內,給受眾一種柔美的感覺。引子的D 大調節(jié)奏較為明朗,樂句為上行提問式,隨即變換為下行的雙音形式。此時演奏者左手的和弦于低音的位置對提問的語氣進行重復,波音體現(xiàn)出悠揚且空曠的意境。此后則為上面首句與第二句的重復,仍然采用一問一答的樂句安排方式,通過旋律烘托該部分意境并傳達其情感,此處演奏者需注意左手伴奏織體的緊湊性,就如同作品場景當中青年男女準備開始這一天辛勤勞作的情形,借此為呈示部的進行打開一個窗口,為后續(xù)演奏的進行奠定良好基礎。在《春舞》這一鋼琴音樂作品當中,呈示部屬于一個帶再現(xiàn)的三部曲式結構,2/4 拍。作品呈示部伴奏織體應用了帶有濃濃的新疆維吾爾族特色的切分手鼓伴奏方式,借助這種伴奏特點來將作品場景當中熱情而歡快的音樂氣氛更加直觀地展現(xiàn)出來。同時,這種切分結構的應用還能夠對作品本身的律動效果加以強化,此后借助和弦的改變以及后續(xù)加花伴奏方式的融入與加密音的加密處理等將該部分的音樂旋律引向高潮。到了展開部,則轉換成B 大調,演奏速度也隨之從之前的中板轉換為小快板,屬于三段體的曲式結構,副部主題。高聲部由弱起呈現(xiàn),前八后十六的級進上行音符為該部分作品旋律增加了更大的動力,緊接著作品的調性就轉換成D 大調,并對作品主題展開了四次連續(xù)變化,通過對擴張、收縮、齊奏等方式的綜合應用將場景中主人公盡情舞蹈的熱烈場景充分體現(xiàn)出來,同時也使音響色彩變得更為熱烈和明快。此后的音樂旋律從高聲部奏響,作品中應用了雙手的八度交替與密集的節(jié)奏型方式,逐步將作品的情緒再度推向高潮,最后,作品的旋律在高聲部的主和弦位置停止,借此完成了作品高潮部分的演繹。后面的再現(xiàn)部實際上屬于對上述呈示部演奏情況變化的再現(xiàn),該部分的音樂主題轉換到了低音區(qū),聲部的層次加厚,同時增加了加花裝飾音,將作品所描繪的舞蹈場景再一次展現(xiàn)出來。最后則為尾聲部分,也就是b 樂段在高音區(qū)的呈現(xiàn),此處演奏力度由p 到ppp,速度減緩直至音樂逐步消失,而此時手鼓的節(jié)奏也隨之結束。
鋼琴音樂的開端即引子,可以烘托作品情感基調,引導聽眾走進作品情境?!洞何琛愤@一作品的引子所呈現(xiàn)的旋律婉轉,演奏者需以手腕帶動右手指尖觸鍵,這樣發(fā)出的聲音更加飽滿,借此預示春天、生機的到來[5]。注意把握作品曲譜規(guī)則及左手動作的靈活配合,細致把握音樂表現(xiàn)力度,特別是在琶音的彈奏部分,觸鍵一定要快速而干脆。演奏者在進行踏板的變換時,也應快速、利落,通過觸鍵和踏板的靈活配合而保證作品演奏的連貫性。在引子部分的演奏即將完成時,演奏者還應注意對自身情緒與呼吸的調節(jié),適當提高演奏速度,為后續(xù)的演奏奠定基礎。
作品的呈示部屬于單三部曲式結構,演奏者在演奏A 樂段的時候需保持手臂放松,左手指靈活觸鍵,以維吾爾族手鼓舞切分節(jié)奏為基本節(jié)奏型,在顫音的部分應注意對音符時值的把握。對于B 樂段,在演奏中應以右手彈奏其中高聲部的單音部分,該部分采用重量演奏法,將演奏者手臂的力量自然地傳遞給手指,通過雙手的靈活配合以保證樂曲的張力效果。在作品呈示部的中間部分,演奏者左手會遇到二分音符,此時可以右手進行音樂的彈奏,這樣便于更好地進行作品主題旋律的烘托,但是一定要注意對左手彈奏力度的精準把握,保證音樂的律動效果。對于呈示部的A’樂段,因其主旋律節(jié)奏較為緊湊,且加花裝飾的距離較遠,為保證作品整體演奏效果,演奏者應使雙臂張弛有度,并利用手指的力量進行快速、精準觸鍵。
作為整部作品高潮部分的展開部,與其他部分相比,其節(jié)奏更快,在演奏中需注意左手技法的應用,由弱起進入,對作品中維吾爾族男兒馳騁的馬蹄的聲音進行模擬,借此將青年騎著馬兒馳騁在草原上的奔放、自由展現(xiàn)出來。而演奏者右手則從第四拍進入,同樣為弱起,在高音區(qū)演奏,左手為低音區(qū),二者相互呼應[6]。從114 小節(jié)起,作品的音符變得緊湊起來,演奏者應以雙手進行交叉演奏,此時注意放松肩部與手臂,利用腕部的力量自然而然地帶動手指的運動,并以指尖快速觸鍵,突出樂曲的如歌性。從作品的146 小節(jié)一直到該部分的末尾,音樂的情緒逐步上升,同時也出現(xiàn)了超強力度,演奏者一定要注意對該部分重音的標記,并在超強力度完成后及時還原到手鼓舞節(jié)奏型。
作為《春舞》這一作品的結尾部分,再現(xiàn)部對維吾爾族人民歌舞情境的尾聲進行描繪,同時也表露出作者的不舍。在演奏過程中,演奏者應注意以左手八度旋律音為核心,右手在高音區(qū)與左手交相輝映,預示著歌舞即將結束。然后將音樂向低音區(qū)轉換,演奏的力度也要隨之降低,一直到205 小節(jié),將維吾爾族人民日常勞作與生活的熱鬧場景再現(xiàn)。最后,作品的音樂趨于安靜,只有其中的鼓樂仍未消散,此時演奏者需保持極弱的彈奏力度,形成一種余音繞梁的音樂效果,使聽眾由此進入無限的深思和遐想之中[7]。
《春舞》這一作品是我國鋼琴音樂的代表作,不僅反映出我國新疆地區(qū)維吾爾族人民的勞動生活景象,同時也表現(xiàn)出作者對于勞動人民生活的無限熱愛。該作品具有獨特的鋼琴演奏特點,是對鋼琴音樂藝術的傳承和發(fā)展。作為一名鋼琴演奏者,一定要認真學習《春舞》這部作品,并仔細分析其中所應用的演奏技巧,勤加練習,加強演奏實踐,從而實現(xiàn)自身鋼琴演奏能力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