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雪俠 國巍 金瑩
消化道出血為發(fā)生率較高的消化道疾病之一,胃癌、糜爛性胃炎、消化道潰瘍等均會增高門靜脈壓,從而導致胃黏膜彌漫性出血、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潰瘍等[1,2]。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為腹痛、嘔血、便血等,若不能及時地進行止血處理,就會出現(xiàn)失血性休克,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3,4]。該疾病具有病情兇險、病情變化快的特點,這也是導致其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應盡早對其潛在危險因素進行識別,從而積極地對患者實施科學、有效的干預流程,從而保障預后[5,6]。常規(guī)干預程序缺乏對患者病情、潛在風險的評估,所以導致再次出血的概率較高,無法為患者提供滿意的護理服務。本次研究提出對常規(guī)干預程序進行改良,以提高護理服務質量,并以11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分組對照研究,重點分析改良干預程序的臨床效果,具體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消化科于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11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數(shù)表法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5例。對照組中男29例,女26例;年齡23~71歲,平均年齡(42.58±6.21)歲;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19例,胃潰瘍合并出血15例,十二指腸潰瘍合并出血12例,其他9例。觀察組中男30例,女25例;年齡22~72歲,平均年齡(43.11±6.37)歲;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20例,胃潰瘍合并出血16例,十二指腸潰瘍合并出血11例,其他8例。2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①經(jīng)診斷均確診為消化道出血者;②均為第一次出現(xiàn)消化道出血癥狀者;③存在嘔血、黑便等癥狀者;④具有良好溝通能力與精神狀態(tài)者;⑤臨床資料完整者;⑥對本次研究的相關事宜均已知曉并簽署同意書者。
1.2.2 排除標準:①存在凝血異常者;②合并嚴重的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衰竭者;③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女性;④合并惡性腫瘤疾病者;⑤伴有糖尿病、高血壓等基礎疾病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該組采用常規(guī)干預程序,即在患者入院后給予其急救措施,建立靜脈通道并準備好鎮(zhèn)靜藥、升壓藥、止痛藥等急救藥品;指導患者取平臥位,并將頭部偏向一邊,若患者神志清醒,護理人員可指導其將口中血凝塊或血液吐出,若患者意識不清,為防止其將口腔異物吸入氣道,應及時地幫助其對口腔異物進行清理。
1.3.2 觀察組:該組采用改良干預程序,具體內容如下。①制定急救干預程序:由我院消化科主管護師和護士長帶頭,組織科室醫(yī)護人員詳細地統(tǒng)計每位患者的資料,以對患者的病情、護理中常見問題、多發(fā)狀況等有所了解,并針對常見問題與狀況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改進對策,加強對患者的日常護理工作。②對患者的出血量及整體狀況進行密切監(jiān)測:若患者存在黑便、嘔血等癥狀,護理人員應對其糞便及嘔吐物的分量、性狀和顏色等進行留意,以評估其消化道出血量。護理人員需對不同糞便、嘔吐物的顏色所代表的消化道出血量有良好掌握,若大便隱血試驗結果呈陽性則說明出血量為5~10 ml;若所測試大便樣本呈柏油樣排出則說明出血量>60 ml;若患者存在嘔血現(xiàn)象,則說明胃內出血量在200~300 ml。此外,護理人員還要掌握患者的常見癥狀及其相應的出血量,如面部蒼白、頭暈、少尿、口渴、尿閉、脈細速等,以為臨床治療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jù)。③及時補充血容量并止血:對于消化道出血者,除了及時為其補充血容量外,還需盡快止血,以防止出血過多而出現(xiàn)休克現(xiàn)象。護理人員可指導患者口服冷鹽水和去甲腎上腺素對患者的小動脈出血情況進行控制,并在醫(yī)囑下給予患者相應的止血藥物。在對患者補充血容量時,以新鮮血液為主,注意按照先快后慢的速度進行滴注補充,待患者的血壓水平恢復至正常即可。④全程監(jiān)護:護理人員需對消化道出血住院期間的病情、生命體征、胃液等進行密切監(jiān)護,每20~30分鐘測量1次患者的血壓及脈搏,同時檢查患者的皮膚、瞳孔、甚至、尿液及尿量等,若有異常則立即通知醫(yī)生并協(xié)助其進行處理。
1.4 觀察指標 (1)止血情況:對2組的止血時間、輸血量、止血成功率及2個月內的再出血發(fā)生率進行統(tǒng)計,其中,患者的血常規(guī)恢復正?;蚪咏#掖蟊汶[血試驗呈陰性即為止血成功[7]。(2)凝血因子:分別于干預前、干預后2個月采集患者空腹狀態(tài)下的靜脈血5 ml,經(jīng)抗凝處理后取其血漿,并采用全自動凝血分析儀對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D-二聚體(D-D)、血漿纖維蛋白原(FIB)水平進行檢測。(3)滿意度:在患者出院時向其發(fā)放我院消化科自制的滿意度調查表,請其對護理人員的護理服務滿意度進行評估,包括干預的全面性、親切度、及時性和規(guī)范性,各項滿分均為10分,分值越高則說明患者的滿意度越高。
2.1 2組止血效果比較 對照組的止血時間短于觀察組(t=3.138,P<0.05),輸血量多于觀察組(t=3.068,P<0.05),止血成功率低于觀察組(χ2=7.066,P<0.05),2個月內再出血發(fā)生率高于觀察組(χ2=6.253,P<0.05)。見表1。
表1 2組止血效果比較 n=55
2.2 2組干預前后的凝血因子水平比較 2組干預前的PT、APTT、D-D、FIB水平均無明顯差異(t=0.990、t=0.018、t=0.350、t=0.350,P>0.05);對照組干預后的上述各項凝血因子水平均優(yōu)于觀察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895、t=0.666、t=3.032、t=2.991,P<0.05)。見表2。
表2 2組干預前后凝血因子水平比較
2.3 2組的干預滿意度評分比較 對照組在干預全面性、親切度、及時性和規(guī)范性的滿意度評分均低于觀察組(t=3.177、t=3.035、t=2.092、t=3.101,P<0.05)。見表3。
表3 2組滿意度評分比較 n=55,分,
消化道出血起病較急,若不能及時止血,患者就會發(fā)生失血性休克或造成多臟器功能衰竭[8]。干預程序是指通過對患者的病情進行綜合診斷與評估后為其實施具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以期能夠達到預期干預目標[9]。隨著醫(yī)學技術的不斷改進,醫(yī)護人員認識到不同病因所致的消化道出血存在一定程度的病情差異,對于不同病情的患者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對其身體康復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因此,臨床應積極主動地對常規(guī)干預程序進行改良,以患者實際病情為依據(jù)開展干預工作,促進干預程序的程序化、規(guī)范化、系統(tǒng)化[10]。
本次研究中,對照組的止血時間短于觀察組,輸血量多于觀察組,止血成功率低于觀察組,2個月內再出血發(fā)生率高于觀察組(P<0.05)。因為常規(guī)干預程序中醫(yī)護人員僅根據(jù)自身經(jīng)驗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輕、中、重度判斷,并按照醫(yī)囑給予患者相應的干預措施,缺乏對病情判斷的準確性,從而導致止血效果不佳[11]。而改良干預程序中,消化科醫(yī)護人員共同探討、分析科室患者的臨床資料,對導致消化道出血的原因、病情、常見問題、存在的情況等進行整理,并就此制定出相應的急救干預程序,在日后工作中不斷地對干預程序進行完善、改進,不斷提升干預程序的全面性,以免由于干預過程中出現(xiàn)遺漏或干預不到位而導致無法達到止血目的[12]。高效的干預程序使患者獲得了針對性的處理,不僅止血效果良好,而且還能減少其再次出血的風險。本次研究中,干預后,對照組的PT、APTT、D-D、FIB水平均高于觀察組(P<0.05)。PT是外源性凝血系統(tǒng)的實驗指標,APTT是內源性凝血系統(tǒng)的實驗指標,兩項指標同時還可反映肝臟病變的嚴重程度,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肝臟合成功能受損,腸道缺乏足夠的大腸桿菌,導致維生素K合成不足,尤其是凝血酶原,從而就會延長PT、APTT[13]。D-D是一種交聯(lián)纖維蛋白的降解產(chǎn)物,該指標具有較強的特異性,若其存在水平異常增高的情況,則說明機體對凝血因子產(chǎn)生了過度消耗,其可對凝血酶和纖溶酶的生成情況直接反映出來[14]。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D-D水平低于對照組,說明對照組的纖溶活動較強,干預后2個月內再次出血的風險較高。FIB是一種由肝臟合成和分泌的糖蛋白,其是血漿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該指標水平高低與肝臟受損程度呈負相關,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肝細胞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所以FIB水平隨之降低[15]。而觀察組患者在經(jīng)過改良干預程序后,病情恢復良好,肝細胞受損程度有所緩解,F(xiàn)IB水平便比對照組高。本次研究中,對照組的滿意度評分低于觀察組(P<0.05),說明改良干預程序可以為患者提供滿意的干預服務。改良干預程序中,醫(yī)護人員對患者的病情及其相應出血量具有良好掌握,有利于為患者提供有效的干預措施,并減少再出血風險,因此提升了患者對醫(yī)護人員的滿意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醫(yī)院的醫(yī)療服務水平獲得了患者的認可與肯定[16]。
綜上所述,改良干預程序可提升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止血效果,并改善凝血因子水平,有利于提高患者對醫(yī)護工作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