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胡利娟
總規(guī)劃面積近600公頃,收藏五大洲代表性植物標本500萬份,收集代表植物及珍稀瀕危植物3萬種以上,覆蓋中國植物種類80%的科、50%的屬,占世界植物種類的10%——
4月18日,國家植物園在北京正式揭牌,標志著國家植物園建設翻開了新的篇章。
據了解,國家植物園是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南園)和北京市植物園(北園)現有條件的基礎上,經過擴容增效有機整合而成,總規(guī)劃面積近600公頃。國家植物園堅持國家代表性和社會公益的理念,充分發(fā)揮植物遷地保護和科學研究的核心功能,重點收集三北地區(qū)鄉(xiāng)土植物、北溫帶代表性植物、全球不同地理分區(qū)的代表植物及珍稀瀕危植物3萬種以上,覆蓋中國植物種類80%的科、50%的屬,占世界植物種類的10%,收藏五大洲代表性植物標本500萬份,陸續(xù)完成植物科學研究中心、遷地保護研究中心、種質資源保藏中心、標本館二期、五洲溫室群等項目,建設28個特色專類園。
同時,國家植物園還面向植物科學前沿以及國家生態(tài)文明建設、生物資源安全等重大需求,在植物多樣性的形成機理、脆弱生態(tài)系統(tǒng)對全球變化的響應模式等研究方面取得重大原創(chuàng)性成果,創(chuàng)新生物多樣性監(jiān)測、植被重構與生態(tài)恢復、智能植物工廠等核心技術,打造國家級園林園藝展示和科普宣教基地,完善科學傳播體系,提升公眾科學素養(yǎng),為社會提供高水平的植物科普教育、技術培訓和健康游憩服務。此外,還將同上百個國家的植物園和專業(yè)機構建立合作關系,搭建國際綜合交流分享合作平臺,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國家植物園。
國家植物園是標志性國家象征,在首都設立國家植物園,是世界許多國家的通行做法。國家植物園是以開展植物遷地保護、科學研究為主,兼具科學傳播、園林園藝展示和生態(tài)休閑等功能的綜合性場所,既是國家植物多樣性保護基地,還是一個國家經濟、科技、文化、生態(tài)、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2021年10月12日,中國在聯(lián)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宣布,本著統(tǒng)籌就地保護與遷地保護相結合的原則,啟動北京、廣州等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2021年12月28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在北京設立國家植物園。
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動植物司副司長周志華說,此次在北京設立國家植物園是中國國家植物園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林草局將會同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中國科學院等有關部門和單位,本著統(tǒng)籌謀劃、科學布局、保護優(yōu)先、分步實施的總思路,“成熟一個、設立一個”,穩(wěn)步推進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逐步實現我國85%以上野生本土植物、全部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種類得到遷地保護的目標,并同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就地保護體系形成有機銜接、相互補充,有效實現中國植物多樣性保護全覆蓋和可持續(xù)利用。
我國是全球植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已知的高等植物有3.7萬余種,大約占全球的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