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錦美
(云南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院,云南 昆明 650091)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全球經濟文化的深入交流和持續(xù)發(fā)展進程中,東西方古典音樂、流行音樂和民族音樂,在發(fā)展中互相促進,互相借鑒的融合發(fā)展趨勢越來越明顯。不同文化中的音樂元素互相碰撞、融合,創(chuàng)造出了色彩絢麗、融多種音樂文化元素為一體的跨界音樂。在聲樂跨界與器樂跨界相結合的背景下,中國、歐洲、美國乃至世界各地,音樂作品的演唱風格、舞臺表現(xiàn)形式、表現(xiàn)手段、舞臺美術造型幾乎都發(fā)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近年來,多采用數(shù)字電子手段對音樂藝術進行再創(chuàng)作,進一步豐富了跨界音樂的內涵,提升了感染力和藝術水平,不斷滿足廣大音樂愛好者對音樂欣賞和音樂審美更高的需求。同時,音樂愛好者不斷提高的音樂審美需求也成為促進音樂創(chuàng)作者和表演者持續(xù)拓展視野的動力,博采眾長,不斷為作品賦予新的文化內涵,不斷提升聲樂技法能力,不斷增強音樂藝術感染力,適應并擁抱跨界音樂多姿多彩新時代的不竭動力和源泉。
“跨界音樂”一詞源于20世紀50到60年代的西方音樂實踐,發(fā)軔之初泛指混合演繹兩種或兩種以上音樂的形態(tài),其中流行音樂和古典音樂的跨界最為常見。在發(fā)展過程中,跨界音樂進一步細分為“拉丁跨界”“古典跨界” “鄉(xiāng)村跨界” “融合搖滾” 等眾多類型。[1]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fā)展,跨界音樂的內涵不斷豐富,外延不斷拓展,目前既指音樂作品跨界創(chuàng)作,器樂跨界表現(xiàn)手段、聲樂跨界表現(xiàn)技法,舞臺跨界展現(xiàn)途徑等,也包含了電子音樂創(chuàng)作、演出者的二度創(chuàng)作等。
從跨界音樂的構成來看,跨界演唱(聲樂)與跨界器樂是其基本要素。其中,跨界演唱為創(chuàng)新跨界音樂發(fā)揮了重要的動力作用。20世紀80年代的新西蘭歌唱家海莉·韋斯特娜,20世紀90年代的“世界三大男高音”等,以其獨特的跨界演唱享譽世界。歐洲兩位跨界歌唱家,意大利跨界男高音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英國跨界女高音歌唱家莎拉·布萊曼,把歐洲傳統(tǒng)文化背景下產生的所謂“古典音樂”,即嚴肅音樂或高雅音樂和流行音樂結合起來,把古典歌劇中的美聲唱法用于現(xiàn)代通俗唱法的歌曲中,并且在演唱中融入了通俗唱法的舞臺表演藝術。這些新的演唱曲目令觀眾耳目一新,迅速為大眾接受和喜愛。自此,形成了一種新的音樂風格,學界稱為古典跨界。1998年著名的世界級音樂格萊美大獎為這種風格的音樂設立了專項的獎勵名目——“古典跨界獎”,跨界音樂自此發(fā)端。
有學者認為,西方古典跨界音樂的出現(xiàn),西方音樂劇唱法的發(fā)展,爵士、流行、搖滾等多種唱法的并存,是跨界音樂形成的標志??梢哉f,“跨界演唱”突破了傳統(tǒng)聲樂藝術的分類體系,并重構了“和而不同”的演唱新模式,為跨界音樂發(fā)展開拓了新視野,提供了新路徑,更為現(xiàn)代音樂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全球化進程中的文化互鑒,不斷深化音樂界對跨界音樂與跨界演唱的認知??缃缫魳纷罨镜奶卣魇情_放性,即有機借鑒吸收不同文化中的優(yōu)秀音樂文化要素,創(chuàng)作有靈魂的跨界音樂作品??缃缫魳纷钔怀龅奶卣魇前菪裕从行Оl(fā)揮不同音樂藝術門類中的器樂及聲樂技法優(yōu)勢,呈現(xiàn)有感染力的跨界音樂演唱??缃缫魳纷畋举|的特征是融合性,即堅持在創(chuàng)新中繼承優(yōu)秀音樂文化要素,塑造有成長性和生命力的藝術形態(tài)??缃缫魳返摹叭浴泵鞔_了中國音樂藝術發(fā)展“融合”新思維的內涵要義,也為聲樂教育突破“三種唱法”的局限性提供理論指導。在更為廣闊、開放的全球視野中,認清“跨界音樂”的文化底蘊、風格特征,認識不同音樂藝術存在的文化生態(tài),突破簡單借鑒西方美聲唱法所謂的“科學方法”,在培養(yǎng)藝術領悟力的過程中,全面提升跨界演唱技能,才能“創(chuàng)造”而非“組裝”跨界音樂。總之,跨界音樂對聲樂教學提出了“融合”的目標。
進入21世紀,跨界音樂進入全方位創(chuàng)新發(fā)展階段,得到世界的持續(xù)關注,跨界演唱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內涵越來越豐富,層次越來越復雜??鐑煞N及以上流派的演唱發(fā)展到超越三種唱法藝術分類體系,兼有或融合兩種以上流派藝術風格的新型唱法;超越聲樂、戲曲、曲藝等不同藝術門類,在結合與融合中創(chuàng)新唱法藝術風格的跨藝術門類或跨行當演唱形式;跨越演唱者的性別和聲部,在不同性別、聲部之間進行演唱的跨越。[2]跨界音樂新的發(fā)展特點,對跨界演唱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對突破中國聲樂教育“三種唱法”分類體系的邊界,實現(xiàn)從結合教學到融合教學的轉變提出了新要求。
與20世紀80年代以古典與流行跨界為特征的西方跨界音樂興起不同,中國跨界音樂肇始于20世紀20年代,在中西音樂藝術交流的進程中產生,在中華民族多樣唱法交融中發(fā)展,在中國傳統(tǒng)聲樂審美與流行音樂相結合中豐富。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音樂作品出現(xiàn)了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好的音樂作品不斷涌現(xiàn)。[3]歌唱者在同一首歌中同時運用美聲或民族或流行唱法,對歌曲進行跨界表演,使得一首歌中融入了美聲的高亢圓潤、民族唱法的清麗婉轉、流行唱法的瀟灑自如,把一首歌唱得令人沉醉,達到了新的更高的藝術水平。
我國跨界演唱有著悠久的歷史,20世紀20年代之后,西方的美聲唱法傳入中國,中國音樂家在傳統(tǒng)的民族唱法中吸納了美聲唱法的優(yōu)點,開啟了許多學者所稱的“新民族唱法”之路。世界各國的多種音樂文化傳入中國,與中國的音樂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中國的音樂跨界文化已經有了長足發(fā)展。在跨界演唱方面有了多種形式的表現(xiàn)。目前,最受人們青睞的是把各種唱法融合應用,甚至可以進行相互自然切換,完成對一首歌的演唱。[4]例如,中國首位將中國民族唱法和西洋美聲唱法集于一身的歌唱家——吳碧霞,2000年參加“第8屆西班牙畢爾巴厄國際聲樂大賽”,獲得冠軍。2001年她獲得第4屆波蘭瑪紐什科國際聲樂比賽第二名以及最佳女高音獎和最受觀眾歡迎獎。在中央電視臺的《經典詠流傳》節(jié)目中,吳碧霞將花鼓戲的唱腔、韻白與花腔的技巧、古詩詞的吟唱融合在一起,用高亢清亮的美聲花腔呈現(xiàn)劉禹錫的《秋詞》,取得了非常好的演出效果。另一種情況是以美聲或者民族唱法為基礎,與流行唱法相結合,演繹作品和歌曲。這在相當一段時間里是比較常見的,所以國內有過“美—通,民—通,民—美”唱法之說。
1.美聲+流行演繹中國古典詩詞
廖昌永教授演唱的“月滿西樓”,[5]這首歌的歌詞源于北宋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講的是女詞人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婚后不久別離,在那年清秋時節(jié),夏日紅荷花已經凋謝,秋涼已浸寒入心,廣袤天地里,更深露重,女詞人獨倚蘭舟,滿腹孤清,思念丈夫。天邊升起一輪明月,映照著她身后倚靠的西樓。她看到天邊大雁歸來,鴻聲漸消,望斷天涯錦書未來。女詞人恍惚中看到眼前的花自凋零,水自東去。那些曾經的良辰美景,卻深深地埋在記憶中。但她相信,心中的趙明誠,雖與她相距千里之遙,也一定是愁緒萬端、哀怨流年,同樣的思念她。這樣的情愁才從緊鎖的眉間散去,卻又漫上了心頭。作曲蘇越,作品的創(chuàng)作繼承了古典音樂旋律的典雅、高貴等特點,又結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要求引入了現(xiàn)代音樂元素。在曲式、配器、演唱方面,都別具一格。廖昌永教授用美聲與流行相結合的演唱方式,把這首飽含離愁別恨、婉約風格的歌曲,唱出了豪放的氣質,甚至有著意大利美聲的奔放和瀟灑,許多吐字拖腔都運用了美聲腔體的發(fā)聲方式。用沉穩(wěn)的氣息,將女主人公內心對離愁相思的隱忍愁緒表現(xiàn)得十分完美,是流行與美聲結合的優(yōu)秀聲樂作品。
2.民族+美聲演繹中國民族音樂
吳碧霞是中國首位把中國民族唱法和西洋美聲唱法集于一身,并且獲得最高國際獎項的歌唱家,她的表演極具感染力。她有著清麗甜美的音色和高明的演唱技巧。她曾經寫過論文《試論“魚”與“熊掌”能否“得兼”——論中外作品演唱的歌曲觀念和思維方法》,對她在中外音樂作品演唱中自如運用不同唱法的經驗和技巧體會有精辟論述,這篇論文引起了音樂界強烈的反響。她的作品有美聲純歌劇的作品,“親愛的爸爸”,也有中國民族歌曲的作品,例如“梅花引”。
除了著名歌唱家的演唱之外,近年來跨界演唱也成為音樂文化的熱門話題,出現(xiàn)了更多值得關注的情況,使人們深切感到有必要對這個領域的問題進行更多的研究。
湖南電視臺舉辦的“聲入人心”演唱比賽節(jié)目,在娛樂節(jié)目中融入美聲歌手的比賽,這是跨界音樂表演的一次實踐。[6]節(jié)目中,從古典到流行,從美聲到民族、通俗,相互交流融合,是一場在交流融合中創(chuàng)新的音樂盛宴,節(jié)目受到了觀眾的普遍歡迎。分析這檔音樂節(jié)目中歌手、指導教師、出品人的具體情況,及節(jié)目多元化組成的創(chuàng)新形式,可以看出當今聲樂發(fā)展的重要方向,從而也對今后音樂人才的培養(yǎng),特別是對聲樂學生的培養(yǎng)提供重要借鑒。
1. 曲目與演唱多元素交融
“聲入人心”邀請了36位以美聲唱法為基礎的演唱者參加,他們當中有歌劇演員、音樂劇演員、流行歌手,還有國內外音樂學院在讀或剛畢業(yè)的優(yōu)秀學生,他們大多數(shù)都具備較高的專業(yè)素質。組成了一支對藝術有追求,并且對音樂學有造詣的年輕人隊伍。而評委、教師和出品人,邀請了學院派中外著名歌唱家廖昌永教授、著名音樂制作人尚雯婕以及多面手音樂人劉憲華。聲入人心節(jié)目雖然以推廣美聲唱法作為節(jié)目制作的初衷,但實際上,從第一季12期節(jié)目制作情況來看,據(jù)相關統(tǒng)計,其中“跨界美聲流行作品占比41%,中外藝術歌曲占比29%,還有26%的音樂劇選段,10%的歌劇選段”等。當然,這里音樂劇曲目本身也是融合了美聲和流行唱法為一體的跨界曲目。同時,在節(jié)目中,歌手和編曲的音樂家們,也把藝術歌曲改編為可以跨界演唱的曲目。例如男聲三重唱《小河淌水》,舒伯特的《鱒魚》,中國的一些經典曲目,如《紅豆》《夜來香》《在那銀色月光下》等。這些跨界歌曲都以新的優(yōu)美旋律和歌聲進入了觀眾視野,熟悉又陌生的美妙樂曲,深入了觀眾心中。節(jié)目中還演唱了世界著名歌劇選段《飲酒歌》(歌劇《茶花女》選段),《夜無人入睡》(歌劇《圖蘭朵》選段)。所有樂曲,有的以歌劇選段形式出現(xiàn),有的已經編排為歌劇與流行音樂相結合的新旋律。這些節(jié)目過去僅僅在音樂廳和歌劇院才能夠欣賞到,稱為高雅的音樂、嚴肅音樂。但在“聲入人心”舞臺上,或者以原創(chuàng)形式登上了舞臺,更多地以改編過的美聲流行形式出現(xiàn),甚至以多重唱合唱的形式進入了大眾的音樂欣賞空間。
2. 文化與音樂多層面互動
《圖蘭朵》是意大利作曲家賈科莫·普契尼根據(jù)童話《杜蘭朵的三個謎》故事改編的三幕歌劇,講述了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國傳奇故事。故事描寫的是元朝時期的中國公主圖蘭朵,因為祖母被外族人俘虜致死,為了為祖母報仇,她想出一個讓外族求婚者赴死的辦法。她出了三個謎語,能猜中的可以成為女婿,猜不中的就要被殺頭。因為公主十分美貌,各國王子紛紛前來。波斯王子已經遭到殺頭,韃靼王子卡拉夫卻喬裝前來,并且猜中了謎語,但圖蘭朵卻不愿意履行承諾。于是卡拉夫約定圖蘭朵在第二天猜他的真實姓名,如果猜中卡拉夫就受死,如果猜不中,公主就要履行承諾。經過一個“無人入睡”的長夜,圖蘭朵公主沒能猜出他的名字。后來卡拉夫告訴了圖蘭朵他的名字,公主圖蘭朵也對卡拉夫起了敬愛之意嫁給了卡拉夫。《今夜無人入睡》,就是圖蘭朵在猜卡拉夫身份的那一夜,男主人公所唱的詠嘆調。
這個歌劇是以中國故事為背景,在全球上演率最高的歌劇。特別是由導演張藝謀執(zhí)導的,斥巨資制作的《大型多媒體歌劇圖蘭朵》,于2009年10月在北京鳥巢體育館成功演出后在全世界的震撼上演。由于《圖蘭朵》這個歌劇的音樂內涵和文化故事,吸引了世界觀眾,于是意大利人開始在佛羅倫薩及世界很多地方(包括中國)都開設了《圖蘭朵》音樂咖啡館。他們注意保持“圖蘭朵”音樂咖啡的靈魂,咖啡文化與音樂藝術文化的結合,使這個咖啡經典品牌恒久流傳,成為商業(yè)與文化結合的佳話。在聲入人心節(jié)目中,《今夜無人入睡》一曲,多名歌手以不同的唱法演唱過。有以歌劇原創(chuàng)美聲唱法獨唱形式演唱,有以男聲三重唱、合唱形式演唱的,也有美聲與流行結合的編曲和演唱形式,作曲和演唱都有跨界音樂的身影。
以上這些作品的出現(xiàn),讓觀眾耳目一新。把美聲歌曲的旋律、美聲歌曲的表現(xiàn)形式融入到流行歌曲中,讓大家在通俗歌曲熟悉的旋律中享受到了美聲的美。優(yōu)秀的跨界演唱一定是能給觀眾帶來正能量的。但是要演唱好這些作品,歌手必須具備相當?shù)闹型庖魳窔v史背景知識,了解中外曲目背后的音樂故事,要對美聲、流行甚至民族民謠唱法有相當?shù)膶W習和演唱基礎。這無疑對歌者的文化素養(yǎng)、演唱水平和專業(yè)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少學者認為,古風歌曲也可以包括在中國風歌曲的范疇內。[7]這類歌曲是用西方流行音樂元素,特別是R∮B(節(jié)奏布魯斯)音樂與中國古典音樂元素結合,應用近現(xiàn)代音樂元素甚至中國戲曲元素,將這些元素有機結合的多元文化融合的產物。這些歌曲有的直接以中國古詩詞為歌詞,有的把中國古代詩詞歌賦,包括古典文學名著的故事傳說作為歌詞的背景,大量采用中國調式和中國樂器,形成文詞秀麗、旋律優(yōu)美,具有雋永中國文化沉淀的歌曲,也可以說是中國式的古典跨界歌曲。既有中國文言的古韻,又有西方現(xiàn)代音樂的身影,非常符合中國民眾的審美意境。因此,自成一格很受歡迎。這些曲目出現(xiàn)在我國仙俠傳奇的電視劇中、出現(xiàn)在動畫片中甚至在電子游戲中。最近,大量出現(xiàn)在中央電視臺的節(jié)目中。例如,至今還在熱播的《經典詠流傳》節(jié)目,每一首經典幾乎都可以看作中國風的音樂。是用流行音樂演繹經典詩詞、經典文學作品的節(jié)目。這些歌曲與中國幾千年文明歷史密不可分。不論是離愁別恨、田園山水、愛戀情仇,聽了都讓人心中柔腸寸斷。更還有古代詩人的雄闊抱負、家國情懷,聽了也讓人滿懷豪情、振奮不已。這種新格調的音樂和歌唱也是當今跨界歌唱的重要組成部分,得到了華語樂壇的一致好評,也為西方音樂界所矚目。
例如《卷珠簾》,[8]這是得到廣大觀眾喜愛的中國風歌曲。李姝作詞,霍尊作曲并演唱,在2014年《中國好歌曲》節(jié)目中獲得金獎。唐代文學家王勃的名篇《滕王閣序》其中有那么一句,“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有不少學者認為這首歌名就來自于此。據(jù)悉,作者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自北歐的一部關于愛情的動畫故事片。據(jù)評論稱,其旋律與著名的國際跨界女高音歌唱家莎拉布萊曼演唱的《卡斯布羅卡集市》的旋律有相似之處。特別是由女高音歌唱家王莉在央視《中國民歌》節(jié)目中再次演繹,更使得歐洲風格在中國的古風歌曲中得到彰顯,為觀眾帶來了全新的審美享受。后來,中國臺灣著名歌手林志炫又用音樂劇唱法演繹了這首歌曲,也讓觀眾得到了另一種美的享受。這首歌的歌詞“鐫刻好每道眉間心上,畫間透過思量……”來自李清照詞《一剪梅》中的“愁”“才下眉頭又上心頭”。歌詞中“她眷戀梨花淚,靜化紅妝等誰歸”“空留伊人憔悴”等。這些歌詞又取自唐代白居易的《長恨歌》,描寫楊貴妃的“梨花帶雨”“伊人憔悴”等。
在中國古代,丈夫征戰(zhàn),女子思念丈夫的閨怨詩歌流傳下來的不少。要對這種歷史文化背景有所了解,才能唱好這首歌。唱這首歌的歌手霍尊應用了跨界唱法中的假聲(女聲),歌手王莉用音樂劇唱法和流行唱法,都把這首歌的情感內涵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同樣,《菊花臺》(周杰倫作曲演唱,方文山作詞),這首中國風歌曲是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的主題曲。描寫外出征戰(zhàn)的將軍與在家守候的妻子互相思念的歌曲。以將軍和妻子二人不同視角構成不同的唱段,畫面感極強,詞都是古風風格。開篇就是“你的淚光,柔弱中帶傷,慘白的月彎彎勾住過往,……是誰在閣樓上冰冷的絕望?”歌詞結束的時候有“北風亂,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斷……”。這個詞單中,“閣樓”“夜未央”“剪不斷”都是人們在古詩詞里常常讀到的詞匯。整個詩韻和暢,作者用吉他配上帶著滄桑的弦樂,呈現(xiàn)出電影的唯美畫面。這也是中國風的重要代表歌曲。
由此可以看出,要演唱好中國風歌曲,需要歌手對歌曲所描繪的內容、相關的歷史背景以及中國古詩詞文化有深入的學習研究。要嫻熟駕馭作曲家們融入的西方流行音樂與中國古典音樂也要有相當?shù)母璩涷?,將其融會貫通?chuàng)作演繹出最美好的中國風歌曲。
跨界音樂和跨界演唱的發(fā)展,拓寬了觀眾的音樂視野,提升了觀眾的審美水平,逐漸成為當前市場的重要需求。不論是站在音樂文化發(fā)展的角度和立場上,還是考慮市場的需求,都需要培養(yǎng)一大批適應當前音樂文化發(fā)展形勢的人才隊伍。除了詞曲創(chuàng)作、舞美、音響等音樂氣氛烘托的手段之外,對樂曲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真正把這些音樂傳遞給觀眾的重要媒介,還需要高水平的聲樂演唱人才。這無疑對聲樂人才的培養(yǎng)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聲樂教學,特別是高校的聲樂教學,必須進入一個新的境界,以新思路、新體系、新路徑培育新一代跨界演唱人才。
我國聲樂藝術的發(fā)展歷史,就是一部植根中華文明沃土、博采眾家之長、繁榮發(fā)展的歷史?;仡櫄v史,從遠古時代開始,中國就有著古歌時代的很多古文化音樂。南北朝時期,西域地區(qū)的民族音樂和印度佛教音樂傳入中囯,與中國本土音樂交流融合,形成了中國的戲曲音樂。歷史上唐詩宋詞之美,令古今音樂作曲家譜寫了很多歌曲,一直傳唱至今。中國的京劇藝術也是音樂元素、文化元素和舞臺藝術元素跨界融合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成果。
在2022年的春節(jié)晚會上,大家看到了《只此青綠》舞蹈詩劇的片段,僅此驚鴻一瞥,就吸引了全國億萬觀眾。整場舞劇歷時二個多小時,有人追了幾個城市,就為等一票,一睹為快。演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僅在北京保利劇院就連演了18場。
筆者認為這部舞蹈巨作有幾大特點是值得學習借鑒的。我們看到了黨中央對傳承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一系列措施,已經在這部舞劇的誕生過程中,結出了中華優(yōu)秀文化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的碩果。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以傳世名畫《千里江山圖》為素材,創(chuàng)造了一部弘揚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舞蹈作品?!肚Ю锝綀D》保存在故宮博物院內,是北宋畫家王希孟的傳世名作。以此為背景,將畫中的主色調“青綠”作為視覺元素,藝術化地提煉了畫作中的篆、絹、顏料、筆、墨等制作特點,展現(xiàn)中國古典藝術之美。經由國之工匠在劇中的身影,喚醒了沉睡的文物。讓民眾朔源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傳承的記憶,舞劇溯源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構思,既是大手筆又頗具細致入微的匠心。創(chuàng)作團隊克服了沒有資料,也無法借鑒的困難,進行了艱苦索求,馳騁藝術想象、艱苦創(chuàng)作,歷時一年零八個月,打造了這個藝術精品。作品成功之后,又不斷改進,成就了精彩絕倫的舞臺呈現(xiàn)。跨界合作也是《只此青綠》成功的重要基礎。這個舞劇由故宮博物院、中國東方演藝集團、人民網共同出品,強強聯(lián)合、跨界合作,為文博單位、藝術院團、權威媒體合作創(chuàng)作藝術精品走出了一條新路。舞劇本身集舞蹈、詩畫、音樂、舞美為一體。主創(chuàng)團隊和演員都必須對《千里江山圖》所涉及的專業(yè)知識進行學習交流,各個方面的專家工匠跨界通力合作,才有了藝術之路上的高峰,在商業(yè)運作上取得成功的基礎?!吨淮饲嗑G》舞蹈詩劇成為繼承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新標識。
美聲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在發(fā)聲方面是有所區(qū)別的。歌唱時的呼吸是發(fā)聲的動力,怎樣科學呼吸是歌唱的重要技巧。人們總結了歌唱時的呼吸方式,稱之為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聯(lián)合呼吸。參與歌唱呼吸的人體器官是比較多的,包括鼻腔、口腔、咽部、聲帶、肺部、橫膈膜、腹部小腹部等。在歌唱中各個腔體的運動都各有規(guī)律,十分講究。在教學中應該給予足夠重視,并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美聲唱法常用的是胸腹式聯(lián)合呼吸,要求吸氣深而飽滿。氣息運動流暢,用氣托起聲音。傳統(tǒng)的民族唱法更多是要求氣沉丹田,也有不少民歌演唱歌手用胸式呼吸法。通俗唱法就是流行唱法,基本上以胸式呼吸為主,歌唱時一般吸氣的位置偏高。但是隨著聲樂的發(fā)展,特別是跨界唱法的出現(xiàn),各種唱法互相借鑒,因此,歌手也常常在不同的樂句里運用不同的呼吸方式。
學者們通常把美聲唱法稱為混聲唱法。人的發(fā)聲器官可以發(fā)出真聲和假聲,真聲指胸聲,假聲是指聲帶邊緣振動的頭聲。胸聲與頭聲完全結合,就能夠產生混聲。美聲唱法的歌者必須學習研究混合共鳴的歌唱狀態(tài),在歌唱的時候要求聲區(qū)要統(tǒng)一、音量要大、穿透力要強,不用麥克風也可以在歌劇院音樂廳的舞臺上演唱,并使整個劇院都能聽到。美聲唱法相對來說,發(fā)聲方法更科學。這種唱法是從歐洲傳來的,但至今已經與我們國家本土唱法結合,成為大家公認的相對正確的歌唱發(fā)聲方法。在高等院校的聲樂課里,不論學生以何種唱法為主,都應該接受美聲發(fā)聲方法的訓練,在歌唱中還要學習不同發(fā)聲方法,能夠實現(xiàn)不同方式發(fā)聲方法的自然轉換,以使學習者的歌唱更加多姿多彩。不論學生今后以何種唱法為主,或者成為一名跨界歌者,或者成為一名音樂教師,這樣的發(fā)聲方法訓練都是必須的。
為了讓學習者能夠正確駕馭不同曲風、不同時代背景的作品,充分展示藝術作品的魅力。需要讓學習者了解歌詞的內容含義、創(chuàng)作背景、情感內涵、同時對作品的曲式結構,歌唱表現(xiàn)特點都要進行學習。讓學生能夠正確的使用聲音的起伏跌宕、音量的強弱,不同的發(fā)聲方式來表現(xiàn)歌曲的情感內容。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藝術修養(yǎng)是至關重要的。要對中外音樂史和相關歷史文化知識深入學習研究。特別是對一些傳唱百年的中外經典,中國的古詩詞文化更應當結合歌曲的內容學習了解。要讓學生有機會與詞曲作者產生跨越時空的對話和共鳴,在歷史文化層面上理解作品內容。在歌唱中要把作品處理好,就要對曲目的音樂特點進行學習分析,對演唱速度、各章節(jié)樂句音量強弱進行處理,注意換氣的技巧共鳴的應用、裝飾音的處理。經過歌唱者的二度創(chuàng)作,不僅表現(xiàn)出作品的情感內涵,而且把歌曲唱美,唱得有感染力,能夠打動人心。為此,學習者應該提升文化素養(yǎng),還應該進一步在音樂美學、藝術哲學等方面盡可能涉獵。學習者提升自己的審美水平、藝術鑒賞水平都是十分有益的。當演唱者全身心投入歌唱的時候,其文化素養(yǎng)、藝術審美水平將會帶到歌聲中,表現(xiàn)出二度創(chuàng)作水平。
聲樂表演者的歌唱狀態(tài),由他的情感、語言、表演風格和形體語言等共同形成。這也是一門既有理論研究,又需要實踐訓練的學問。當今不少學者認為,在美聲與民族唱法的演唱過程中,比較適合于更多采用戲劇表演的方式。而在流行通俗歌曲的演唱過程中,更適合于用舞蹈,用形體語言的表演方式。實際上,我們所看到的是不同種類的表演方式有可能同時出現(xiàn)在歌手的同一首歌曲演唱中。所以作為跨界演唱的歌者,更需要學習多種表演方式,打好各類聲樂表演的表演基礎,包括情感與手勢的配合、眼神與語言的配合、形體與歌曲內容的銜接等。確實,隨著近年來跨界音樂、跨界演唱的發(fā)展,不論是古典音樂還是民族音樂,通俗音樂或是跨界音樂,其界限已經并不是那么明顯了,要全面發(fā)展尋找內部聯(lián)系,嘗試新的突破,對于聲樂教學提出了一些全新的要求。
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跨界演唱能力,其實是為了適應當今多元文化發(fā)展的要求。在堅持以上各方面基礎學習訓練的前提下,因材施教,挖掘發(fā)揮學生的潛能,根據(jù)各個學生的特長和積極性,引導他們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讓他們的演唱能夠彰顯與眾不同的風格和藝術魅力。這也是教學當中應當特別重視的問題。
例如,有的學生來自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能歌善舞,甚至對本民族的音樂傳承有著先天的稟賦。對這樣的學生,應該在聲樂基本理論教學之外,給予特別的引導??梢詫⒚缆暤陌l(fā)聲方法與他們本民族的唱法和流行唱法融合。讓這樣的學生在演唱中能夠融合多種聲音的表現(xiàn)方法和舞臺實踐的方式,展示出別樣的風采。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特點,根據(jù)他們的嗓音條件、學習基礎、興趣愛好,讓他們在多元化的教學中找到自己的興趣,形成多元化的演唱風格,這是一種值得積極探索的教學方法。
對音樂人才的培養(yǎng)和對其他人才的培養(yǎng)一樣,都需要對學生實施學習目的、學習態(tài)度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要取得好的成績,要成長為優(yōu)秀的人才,須經歷艱難的探索過程。沒有對藝術的熱愛和執(zhí)著的追求,沒有提升中國人文化自信、文化自覺的責任感,是難以接受這個求索的漫長過程的。因此,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有必要增強對追求藝術成就的那一份堅持。
對學習聲樂的學生而言。每天的練聲,不論是“嘟”聲還是哼鳴練習,聲帶閉合練習,以及重復練習一首歌,都是枯燥的,但是又是必須堅持的。當今,在一些浮躁的社會風氣影響下,更要提倡學生腳踏實地學習。歌唱的探索和進步是無止境的,困難失敗都難以避免,特別是跨界歌唱,要學習的東西很多,花費的精力很多,要克服的困難更多。但是教師和學生都需要堅信積少成多的道理。失敗后的振作,嘲諷中的堅持,任憑浮躁的社會風氣彌漫身邊,仍要堅守著自己在學習藝術、學習歌唱時的初心。
近年來,跨界音樂和跨界唱法的發(fā)展和提升速度很快,已經使大批中國音樂人創(chuàng)作了很多不同唱法相互融合的精彩曲目,在世界音樂舞臺上大放異彩。不少音樂大家,如廖昌永、吳碧霞、譚晶、周杰倫等,他們在跨界演唱方面獲得了新的成就。同時,在各層級的不同音樂、戲劇、電視節(jié)目舞臺上,還有更多年輕的歌手也都成功“跨界”。凡是能夠取得跨界演唱成功的歌手,都是很有實力的歌唱家,他們有著深厚的音樂造詣,并且對于中西方音樂,對于多種演唱方法都有深入的了解和學習。因此,能夠自由游走于多種唱法之間,游刃有余、融匯貫通,把作品表現(xiàn)得更加完美,更具有藝術感染力。
要培養(yǎng)新一代多元文化的音樂人才,特別是聲樂表演人才,需要教師們做出更多的努力。要引導學生了解世界和中國聲樂發(fā)展的新形式新動向,教師們必須身先士卒、打開眼界、拓寬視野,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適應新時代對教師教學的需求。中國有著豐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們國家的人民熱愛民族文化,所以有很多以傳統(tǒng)民族唱法為基礎的中國風流行歌曲很受大眾歡迎。同時,隨著中國對世界的開放,歐美等域外的音樂文化也不斷地傳入中國,使觀眾求新求變的審美心理更加澎拜。因此,基于中國文化的豐厚土壤,博采眾家之長,擁抱多元文化的新時代已經到來。為了順應音樂文化本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為了適應市場和觀眾的審美需求,聲樂教學必將進入一個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