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舞劍王 康王 倩
(1.徐州生物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徐州市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 江蘇徐州 221006;2.江蘇省豐縣首羨鎮(zhèn)綜合服務中心 江蘇豐縣 221700;3.徐州市銅山區(qū)麗君農(nóng)資服務部 江蘇徐州 221100)
草莓、西瓜2種作物美味多汁,風味獨特,深受消費者喜愛,消費市場巨大。草莓、西瓜產(chǎn)量高,效益穩(wěn),受到各種農(nóng)業(yè)經(jīng)營種植主體的喜歡,廣受高效栽培模式的推崇。徐州設施草莓面積4.62萬畝,畝均收益1.25萬元;西瓜面積11.28萬畝,畝均收益0.38萬元。豐縣設施生產(chǎn)規(guī)模達5.16萬畝,其中設施草莓栽培面積0.04萬畝,畝均收益0.85萬元;設施西瓜栽培面積0.03萬畝,畝均收益0.28萬元。徐州地區(qū)草莓、西瓜種植年代久,重茬問題突出,土壤酸化、鹽漬化、板結等問題日益凸顯,重金屬含量和農(nóng)藥殘留超標嚴重,生產(chǎn)上“空心草莓”“石頭西瓜”等質量安全問題頻發(fā),已成為制約果品產(chǎn)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障礙。引進脫毒種苗,因投入成本較高而很難得到大規(guī)模的推廣應用。三季兩熟高效栽培技術是解決土壤鹽漬化、酸化、板結和土傳病害等的主要路徑[1],是抑制草莓炭疽病、西瓜枯萎病重要的農(nóng)藝措施之一。該項目技術推廣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創(chuàng)新了栽培新模式,提高了種植效益,為高效農(nóng)業(yè)發(fā)展提供了示范與引領,拓展了預控連作障礙的新路徑,引領果品綠色發(fā)展,促進了高效栽培技術的標準化與規(guī)范化管理,實現(xiàn)了品種篩選科學化、栽培管理精細化、茬口安排合理化、水肥運籌喂養(yǎng)化、病蟲防控綠色化、技術集成系統(tǒng)化,促使果品套作生產(chǎn)達到最佳狀態(tài),對解決農(nóng)產(chǎn)品質量的安全問題、推動徐州地區(qū)高效農(nóng)業(yè)規(guī)模化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2]。本研究集成了草莓、西瓜三季兩熟高效栽培技術,旨在為該模式的推廣應用提供技術支撐。
草莓于9月5~15日定植,10月20~25日覆蓋黑膜,10月30日前覆蓋消霧膜,11月10~20日覆蓋內膜,12月15~25日頭茬草莓果上市,最后一茬果采摘期可延遲到4月20~30日。西瓜于3月10~20日套作于畦面上草莓行距中間位置,西瓜于5月15~25日采摘上市。
基于2021-2022年度草莓市場行情價格走勢,草莓、西瓜收益穩(wěn)定[3]。草莓平均產(chǎn)量27 t/hm2,均價20元/kg,產(chǎn)值為54萬元/hm2;西瓜平均產(chǎn)量42 t/hm2,均價5元/kg,產(chǎn)值為21萬元/hm2。草莓、西瓜三季兩熟套作模式總產(chǎn)值為75萬元/hm2,實現(xiàn)凈利潤37.5萬元/hm2。
選擇成活率高、抗逆性強、抗病能力好、坐果率高、果色鮮艷、果形好看、果實硬度大、果實酸甜度適宜、上市早的草莓品種。
選擇品質好、產(chǎn)量高、抗病性強、商品率高、果形圓整、果肉鮮艷、口感風味佳、耐儲藏性好的西瓜品種。
8月20~25日進行翻耕,翻耕前一次性均勻撒施底肥或專性緩釋肥,翻耕深度不小于30 cm。底肥以腐熟的有機肥為主、復合肥為輔,有機肥用量30 t/hm2,復合肥(45%K2SO4)用量750 kg/hm2。若選擇草莓商品型專用有機緩釋肥,用量不少于1 500 kg/hm2。8月下旬開始做畦,畦高25 cm,畦寬50 cm,溝寬40 cm。9月10日移栽定植,畦上定植2行,株距18~20 cm,行距25~30 cm,栽培密度9萬株/hm2左右。定植深度要遵循“淺不漏根,深不埋心”的原則。定植方向要保持根莖弓背必須向溝,以確保坐果置于壟外[4]。定植后要讓土壤保持濕潤,澆透定植水,保持小水勤澆的原則,選用滴灌效果更佳,每日下午澆1次小水,連續(xù)澆水3~4 d。加強苗情監(jiān)測,及時清除淤心苗、漏根苗、倒癱苗并及時補栽。
3月15~20日進行定植,苗齡3葉1心時栽植于2行草莓壟中間,每壟定植1行,基于草莓根系安全間距中打孔,孔徑9~10 cm,深度8 cm,澆水下滲后孔內濕潤時開始移栽定植,株距50 cm,栽完后用細土回填封位,保證苗床位置略高于畦面,栽植密度為12 000株/hm2,立體式栽培,單蔓整枝[5]。
5.1.1 草莓水肥管理 草莓根系淺,生育周期長,故對營養(yǎng)條件要求比較高,故覆蓋地膜時鋪設好滴灌帶。田間管理以早上葉片邊緣是否有吐水和土壤濕潤程度來研判是否澆水,重點做好草莓始花期、果實膨大期及成熟期3個關鍵時期的供水。在草莓現(xiàn)蕾期、膨大期及采收前,及時補充P、K及果蔬類氨基酸、腐殖酸、海藻肥類的專用微肥,以少量多次為宜,施用量為375 kg/hm2,促進根系生長,提高單果重、果實品質和果實風味[6]。每茬果采收后均需要及時追施一次速效P、K肥,以滿足花果同期對營養(yǎng)的需求。5.1.2 西瓜水肥管理 草莓地套作西瓜,西瓜根系較深,基于草莓栽培前底肥足,故西瓜栽培底肥不用重復再施,但西瓜重要生長關鍵期要追施水肥。在西瓜伸蔓快速伸長期前,要結合澆水追施一次優(yōu)質復合肥,施用量375 kg/hm2,西瓜膨果期果實直徑在4~5 cm時,及時施用水肥可有效提升果實品質,可施用優(yōu)質復合肥,施用量300 kg/hm2。在西瓜生長中后期葉面可追施0.3%的KH2PO4葉面肥,連續(xù)追施2~3次。因草莓栽培采用覆膜方式,土壤水分蒸發(fā)少,持水性相對較好,西瓜澆完定植水后適當控水利于根系深扎,伸蔓期至開花期可以與草莓同頻次供水,每5 d 1次,保證植株正常開花、授粉和膨果[7]。西瓜采收前10 d停止供水,防止炸瓜。
5.2.1 草莓溫濕度調控 通常于11月5日后日均溫度在16~18℃時進行扣棚,扣棚后溫度得到有效提升,晝溫調控到25~28℃為宜,溫度上限不超過32℃,若遇高溫要及時通風降溫。夜溫以10~12℃為宜,低溫保證在8℃以上,以防植株進入休眠期。晝溫升高有助于促進花芽分化,花期適宜溫度保持在23~25℃,溫度控制在28℃以下,夜溫保持在8~10℃?,F(xiàn)蕾一直到果實膨大期,晝溫控制在20~25℃,夜溫控制在5℃左右,以防止夜溫太高致使果實提早著色且果實小,從而影響果實商品性。
5.2.2 西瓜溫濕度調控 西瓜生產(chǎn)要科學調控土壤與環(huán)境溫濕度。溫室內相對濕度控制在70%以下為宜,整個生育期濕度調控在50%~60%,濕度過高容易誘發(fā)白粉病、霜霉病、灰霉病等,故濕度過大時要及時通風透氣。土壤保持濕潤,耕作層土壤以“緊握成團,松開能散”為宜,濕度過大會導致漚根爛苗。緩苗時要適當通小風,溫度上限要調控在35℃以下,避免葉面水分蒸發(fā)過量而不利于活棵。成活后至伸蔓期晝溫調控在25~30℃,夜溫調控在13~15℃,西瓜膨大期晝溫調控在30~35℃,夜溫下限為15℃。
5.3.1 草莓植株管理 覆膜后棚室溫度升高,植株生長勢增強,旺長時一定要掰掉蘗芽,每株僅留1個有效分蘗,草莓花果期摘除病葉、老葉及新生匍匐莖,10~15 d摘葉1次。對于病弱苗要加強營養(yǎng)、提升管理,葉面可噴施益施幫、碧護、氨基酸等,調控植株營養(yǎng)代謝,促進植株光合作用,同時可選用枯草芽孢桿菌、解淀粉芽孢桿菌、木霉菌等混配海藻酸來灌根促進草莓根系健康生長。
5.3.2 西瓜植株管理 植株管理關鍵是單蔓整枝,保留好主蔓,吊秧選用吊秧夾。當側蔓達到20 cm時,選留1條健壯側蔓,疏除第3~5節(jié)位上其余側蔓,生長期及時摘除主、側蔓上長出的側蔓,坐瓜節(jié)位上方保留10~15片健康葉時可進行摘心。西瓜膨大期頂部再出側蔓時,保留不遮光的側蔓,遮光的側蔓則選擇摘除。
5.4.1 草莓花果期管理 在草莓現(xiàn)蕾期及時疏花,果實成熟期及時疏果,保證成果率高、果實商品性好。以紅顏為例,草莓花期多呈現(xiàn)出傘狀花序,每個花序現(xiàn)7個以上花蕾,疏掉次小花,摘除原則:第1茬、第2茬、第3茬花序分別保留6~8個、5~6個、4~5個果。幼果期及時疏除僵果、畸形果和病果。保護地栽培空氣不流動,為降低人工成本,提升果實的品質,選用熊蜂助力授粉。植株初花時開始進蜂,蜂箱置放于溫室中部距離地面高度30 cm,出蜂口方向定位朝南,蜂量以1只/株為宜,化學防控前移出蜂箱,安全間隔期后通完風再搬回。因溫度波動導致花量不多時可以先養(yǎng)蜂,適量投喂糖,靜候花期。
5.4.2 西瓜花果期管理 人工授粉時間以上午7:00~10:00為宜,摘下雄花后先去除花瓣,輕抹雌花柱頭,每朵雄花可供3朵雌花授粉。授粉后掛牌并標注日期。每株原則上僅留1個瓜,符合瓜柄粗壯有光澤、皮色好、茸毛多、無傷病等特征標準,完全展現(xiàn)出品種性狀,在坐瓜節(jié)位上方保留10~15片葉并摘心。
草莓、西瓜常見病蟲害有根腐病、猝倒病、炭疽病、蔓枯病、白粉病、灰霉病,葉螨、薊馬、蚜蟲等。草莓、西瓜病蟲害綜合防控采用“生物防控替代化學防控”的綠色防控理念。在草莓、西瓜全生產(chǎn)周期中,從品種選擇、育苗管理、栽培措施、溫濕度調控等關鍵環(huán)節(jié)入手,實行“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綜合防控策略。
5.5.1 炭疽病 炭疽病是草莓、西瓜常見的土傳病害,是苗期和花果前期重要的病害。綜合防控策略:①健身栽培。施足底肥,以腐熟有機肥為主,生長中后期追施P、K肥,提高植株免疫力,控制氮肥施用量。高溫多雨季節(jié)要及時控旺,保證草莓苗葉片厚、葉柄和匍匐莖木質化程度高[8],以提高植株的抗侵染能力。②定植前蘸根??蛇x用30%丙硫菌唑SC、35 g/L精甲·咯菌腈SC、40%丙硫·戊唑醇SC、24%井岡霉素AS混配30%丙硫菌唑SC、24%井岡霉素AS混配30%咪鮮胺WP等藥劑。③緩苗后灌根。可選用30%丙硫菌唑SC、40%丙硫·戊唑醇SC、0.3%四霉素AS等藥劑。④發(fā)病后治療??蛇x用50%咪鮮胺錳鹽WG、10%苯醚甲環(huán)唑SC、325 g/L苯甲·嘧菌酯SC、75%肟菌·戊唑醇SC、60%吡唑·代森聯(lián)WG等藥劑。
5.5.2 猝倒病 破土后到真葉展開前土壤濕度大時最易發(fā)病,陰天多,病菌通過土壤、種子、雨水、澆水等途徑傳播。綜合防控策略:①降低病原數(shù)量。選用霜霉威、惡霉靈、福美雙等藥劑對基質進行消毒;種子消毒用0.1%高錳酸鉀浸泡1 h、10%磷酸三鈉30 min、55~60℃熱水浸泡15 min。②環(huán)境調控??刂茲菜?,降低濕度,注意少量多次,最好采用滴灌,畦間可以撒干土或草木灰來降低濕度。③切斷傳播。發(fā)病后澆水,有條件的選用滴灌或噴霧器澆水。④提高抗性。適當增施磷鉀肥、控制氮肥施用量,不要形成高腳苗,連續(xù)陰天要增加光照,打開補光燈,注意通風降低濕度。⑤化學防控。選用250 g/L嘧菌酯SC、722 g/L霜霉威鹽酸鹽AS、80%烯酰嗎啉WG、20%霜脲氰SC灌根、蘸穴盤均可。
5.5.3 根腐病 根腐病是草莓、西瓜上重要的病害,多年連作重茬地區(qū)發(fā)生較重。綜合防控策略:①環(huán)境調控。深溝高畦利于土壤排水,土壤多施有機肥、菌肥以提高土壤透氣性,畦間可以鋪設粉碎的玉米秸稈、草炭土、草木灰等或覆全膜栽培利于降濕,減少根腐病發(fā)生概率。②定植前蘸根??蛇x用62.5 g/L精甲·咯菌腈SC、30%精甲·惡霉靈SLX、25 g/L咯菌腈SC、98%惡霉靈WP等藥劑,為促進根系生長,建議蘸根時添加促根劑益施幫、碧護、根羅等。③緩苗后灌根。緩苗后預防可選用生物菌劑,如3億CFU/g哈茨木霉菌WP、1 000億/g解淀粉芽孢桿菌WP、3 000億/g熒光假單孢桿菌WP、200億/g枯草芽孢桿菌WP,灌根時可加促根劑海藻酸、益施幫等。④發(fā)病后化學治療。可選用250 g/L嘧菌酯SC、62.5 g/L精甲·惡霉靈SC、35 g/L精甲·咯菌腈SC、722 g/L霜霉威鹽酸鹽WG等藥劑。
5.5.4 蔓枯病 低溫高濕,植株抗性差時容易發(fā)病,發(fā)病時子葉上呈現(xiàn)水漬狀小點擴大成青灰色圓斑,擴大后整個子葉枯死,真葉上出現(xiàn)圓形褐色大斑,干燥易破裂,上密生小黑點,受害最嚴重的是莖部,輕者莖部縱裂,造成流膠,嚴重時造成死棵[9]。綜合防控策略:①減少病原。施用腐熟的有機肥,瓜苗定植前消毒采用蘸根處理。②環(huán)境調控。注意通風,減少澆水量,降低濕度,注意少量多次,有條件采用滴灌,適當控水。③提高抗性。增施磷鉀肥,可選用0.5%磷酸二氫鉀,適當控旺。④化學防控。陰雨天選噴保護劑進行預防,如33.5%喹啉銅SC、25%絡氨銅AS、30%琥膠肥酸銅WP、70%丙森鋅WP、80%代森錳鋅WP、250 g/L吡唑嘧菌酯EC、60%唑醚·代森聯(lián)WG、50%醚菌酯WG;發(fā)病后可選擇75%肟菌·戊唑醇WG、560 g/L嘧菌·百菌清SC、250 g/L嘧菌酯SC、325 g/L苯甲·嘧菌酯SC、43%氟菌·肟菌酯SC、28%烯肟·多菌靈WP等藥劑。
5.5.5 白粉病 白粉病菌屬于專性寄生菌,干濕交替環(huán)境發(fā)生,氣流傳播容易造成大流行,一旦病發(fā)難根除,容易反復發(fā)作,故白粉病的防治重在預防,尤其在花果期注意預防。綜合防控策略:①選擇抗性品種。章姬、紅顏品種抗白粉病較強,應補鈣,減少氮肥的投入防止旺長。②清除病菌。及時摘除病葉、病果,集中帶出室外燒毀或深埋,以減少病菌基數(shù)。③硫磺熏蒸預防。天氣晴朗偶爾下雨后室內容易出現(xiàn)干濕交替的環(huán)境,注意預防白粉病菌的侵染,使用硫磺發(fā)生器裝入99%純硫磺粉,4 h/d,連續(xù)熏3 d,禁止熏時間太長,容易造成新葉老化。④化學防控??蛇x用20%吡噻菌胺SC、12%苯醚甲環(huán)唑·氟唑菌酰胺SC、10%戊菌唑EW、43%氟吡菌胺·肟菌酯SC、29%吡萘菌酰胺·醚菌酯SC、30%氟菌唑WP、50%醚菌酯WG、42%苯菌酮SC、4%四氟咪唑EW、40%腈菌唑SC、86%十三嗎啉SKS、25%乙嘧酚SC、10%寧南霉素AS等藥劑。
5.5.6 灰霉病 灰霉病屬于弱寄生菌,只能侵染弱化組織,故在花期前后發(fā)病重,氣流傳播發(fā)病速度快,故要做好預防兼顧治療。綜合防控策略:①提高植株免疫力。首先,調控好濕度,濕度大于80%易發(fā)病,故要做好通風和換氣工作,把濕度控制在70%以下;其次,及時摘除老葉片、衰敗的花果,拔除衰弱的植株等;再次,注意摘除頭茬果造成的傷口,一定要及時噴灑保護劑進行保護。②化學預防。晴天可以噴灑33.5%喹啉銅SC、70%丙森鋅WP、60%唑醚·代森聯(lián)WG、75%百菌清WP等保護劑,連續(xù)陰天可以選用45%百菌清煙劑FU進行熏棚。③化學防治??蛇x用50%腐霉利WP、500 g/L異菌脲SC、400 g/L嘧霉胺SC、50%嘧菌環(huán)胺WG、23.4%雙炔酰菌胺SC、500 g/L氟啶胺SC、25%啶菌惡唑EC、20%吡噻菌胺SC、50%啶酰菌胺WG、50%咯菌腈SC、500 g/L氟吡菌酰胺·嘧霉胺SC等藥劑。
5.5.7 薊馬 薊馬是草莓與西瓜的共有害蟲,成蟲花內聚集,藥劑漏防,能飛善跳,噴藥易逃,身體細長防蟲網(wǎng)阻隔差,土壤里化蛹,藥劑難噴到,抗藥性高,多種藥劑防治效果差,故薊馬的防控要立足“預防為主,化控為輔”的防治理念[10]。綜合防控策略:①預防措施。定植前蘸根選用10%呋蟲胺WP 1 500倍液,緩苗后灌根選用10%呋蟲胺WP 1 500倍液,夏季換茬高溫悶棚。②藍板誘殺。在苗上方15~20 cm懸掛藍板,25~30張/畝。③化學防控??蛇x用10.5%三氟甲吡醚EC、60 g/L乙基多殺菌素SC、10%多殺霉素SC、22.4%螺蟲乙酯SC、16%啶蟲脒·氟酰脲EC等藥劑。注意薊馬晝伏夜出,故要選擇傍晚4:00~5:00用藥,加上植物精油助劑效果更好,要遵循安全間隔期,保證用藥安全。
5.5.8 葉螨 長期高溫干燥利于葉螨發(fā)生和危害,導致植株矮小萎縮、葉片小無光澤、生長停滯。綜合防控策略:①化學防控。選用5%噻螨酮EC、110 g/L乙螨唑SC、43%聯(lián)苯肼酯SC、20%丁氟螨酯SC、30%乙唑螨腈SC、200 g/L雙甲脒EC等低毒藥劑,在室內溫度20℃以上時進行防控。②禁用藥劑。阿維菌素、噠螨靈對蜜蜂高毒,炔螨特藥害嚴重,螺螨酯容易燒果。大部分殺螨劑都是觸殺型,沒有內吸性,噴霧要細致,葉背著藥,選擇靜電(電動)噴霧器。
5.5.9 蚜蟲 蚜蟲屬于草莓、西瓜上共生的害蟲,發(fā)生數(shù)量大,發(fā)生代別多,世代重疊現(xiàn)象嚴重,防控難度大。綜合防控策略:①定植前蘸根。10%呋蟲胺10 g兌水10 kg加入腐殖酸,可蘸2 000株左右的苗,用溫水混藥,藥液蘸取根莖部,預防效果好[11]。②定植后灌根。10%呋蟲胺混入腐殖酸,既可以預防蚜蟲又有促根的作用。③黃板誘殺。在苗上方15~20 cm處懸掛黃板25~30張/畝,根據(jù)發(fā)生量選擇單面或雙面誘殺,注意施藥施肥時減少對黃板造成不良影響。④化學防控。生長中后期避免傷蜂,應選擇低毒藥劑施用??蛇x用10%氟啶蟲酰胺WG、60 g/L雙丙環(huán)蟲酯DC、25%吡蚜酮SC、22.4%螺蟲乙酯SC、40%噻蟲啉SC等藥劑。禁止使用中、高毒類藥劑,如中毒類啶蟲脒、氟啶蟲胺腈等;高毒類尤其是花后禁用[12],如烯啶蟲胺、噻蟲胺、吡蟲啉、噻蟲嗪、呋蟲胺等。
早熟品種在11月20日至翌年3月20日為采收最佳時間。中晚熟品種在12月20日至翌年4月15日為最佳采收時間,4月20日后產(chǎn)量下降,5月20日采收結束。以鮮食采摘為主的品種,果面完全染色時采收,冬季和早春溫度低,選擇九成熟時采收,采摘最佳時間宜在清晨5:00~6:00,下午噴1次保護劑,保護采摘留下的傷口。
為保證西瓜的商品性和品質,應控制好采收時間。采用標注授粉日期法,原則上授粉后30 d完全成熟,同日授粉瓜選擇同日采收。西瓜采摘選擇在早晨為宜,近地上市銷售,宜在完全成熟時采收,遠距離運輸銷售,宜在九成熟時采收。
歷經(jīng)2年草莓、西瓜三季兩熟高效栽培模式的研究可以看出,溫室草莓套作西瓜共生栽培體系的構建,充分利用了溫室的光熱資源,發(fā)揮2種作物的生長特性,提高了單位面積的產(chǎn)量與產(chǎn)值,整體效益得到提升,同時拓展了解決連作障礙的新路徑,利于促進高效農(nóng)業(yè)的標準化與規(guī)?;l(fā)展,提高果品綠色發(fā)展和農(nóng)產(chǎn)品市場競爭力,具有可推廣的價值,也有利于發(fā)展徐州地區(qū)的旅游觀光采摘。
本研究主要針對草莓、西瓜進行了套作生產(chǎn)研究,各地可以根據(jù)立地種植條件、市場需求、管理技術優(yōu)勢,合理配植套作選擇優(yōu)勢品種。栽培管理中要施足基肥,采用膜下滴灌,結合生育期追肥,注重溫濕度調控,把握好植株管理,加強病蟲害綜合防控,做到及時采收,發(fā)揮2種作物的優(yōu)勢,規(guī)避2種作物間的不良影響,實現(xiàn)規(guī)模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tài)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