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
如何做更好的自己,我們還是要回到自己的內(nèi)心,通過改變自己來獲得成長和安全感。我們不要寄希望于他人幫自己脫離困境,指點迷津。心理是外在世界的投射,而內(nèi)心的世界又是個體經(jīng)驗與社會各種關系交織形成。心理因素是一個系統(tǒng),行為表現(xiàn)與心理的關系是瓜與藤的問題,在這個鏈條中,我們可能要追述我們行為的一切相關信息。
在現(xiàn)實困難面前,很多時候,我們有時候害怕的恰恰是我們自己的內(nèi)心,正如我們小時候都怕“鬼”,是因為看到了內(nèi)心的恐懼。
在漫長的時間維度里,讓我們能夠生存下來的,正是我們不斷完善自我,并從中獲得可貴的成長。保持一份對自我的認知,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才能真正構建自己的人生護城河。
假設我們所有人的內(nèi)在都有一個自我價值,這是一種經(jīng)自我評估產(chǎn)生的自我資源。倘若某個人的內(nèi)在只有比較少的資源,那么他可能會表現(xiàn)以下幾種不同的行為:
首先,偽裝掩蓋內(nèi)心空虛。內(nèi)在資源不足的人,不惜一切代價去維持“我也有資源”的假象。正如一些貧困生會更重視穿著打扮,在生活中,表現(xiàn)出事事爭強好勝、注重面子、故意炫耀,與代表權力的人作對,或者故意違反規(guī)定、堅持己見、任性妄為。因此,也就不難理解,在這次疫情面前,有人故意違反疫情防控條例,無視他人的規(guī)勸,我行我素。從心理分析來看,那種在生活中總是做出一些炫耀自己的事情,正好反映出他內(nèi)心的不足。
其次,彌補內(nèi)在資源不足。在壓力面前過度使用手機,不停地刷微信朋友圈刷微博,這是一種補償心理。在重大疫情面前,什么事也做不了,不敢正視自己的內(nèi)心,通過討論分享外在信息求得心理上的滿足;盡管心理上會得到虛假的滿足感,但自己的生活狀態(tài)依然是失控的。
再次,表現(xiàn)出一定攻擊性。自己內(nèi)心資源的不足,就會轉向攻擊。比如通常無法直接攻擊病毒,轉向攻擊身邊的人,這是一種替代性的安全攻擊。有人和家人鬧矛盾,有憤怒敵對的情緒,這都是正常的情緒反應。憤怒性的攻擊是負能量的一種宣泄和表達,但只要增強自我覺察,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有時候我們憤怒的并不是具體的對象,而是自己的內(nèi)心。
最后,有抑郁逃避傾向。有些人意識不到自己擁有這些資源,就會引起或維持抑郁傾向,表現(xiàn)出無助和絕望心理,反復去咀嚼曾經(jīng)類似的痛苦,陷入自卑自憐之中。我們所要做的就是珍惜自己的內(nèi)心的資源,激發(fā)正向的積極性,找到生活的意義。
前面我們分析了心理資源不足的幾種表現(xiàn),由此可見,所謂的“問題”,都是改變和成長的信號。
第一,自己的問題不是獨特的。我們總是夸大自己痛苦的傾向。有人會哀嘆為什么不幸的偏偏是我,從而將問題無限擴大,用一切資源去糾正它,這樣一來,既封鎖了問題又封閉了自己,還導致了新的問題。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傾向:夸大了別人的幸福,放大了自己的痛苦,總是認為自己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如果你細細地了解一下別人的生活,可能會發(fā)現(xiàn)各有各的幸福,也各有各的不幸。孩子從母體出生的過程伴隨著鮮血和疼痛,還有嬰兒腹部的傷疤,就是一個例證。
第二,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消極情緒是為了保護我們,讓我們活下來,而積極情緒是為了讓我們活得更好。面對負面情緒,我們要學會接納,而不是控制,越控制越失序。就像失眠,要想解決,又睡不著。按照醫(yī)學觀點來看,人若是生了病,就應該想方設法去治愈它,這也許是我們大多數(shù)人的看法,但對于某些心理障礙,這樣做不僅不能起到治愈的作用,甚至會加重癥狀。尤其是追求完美的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做到內(nèi)心放松,帶著癥狀去生活,順其自然,不去治療可能會自然治愈。心情不佳時,這樣做可以挽救負面情緒。首先,強調(diào)感覺,寫出情緒感受,會減輕焦慮感;其次,重新定義,也就是說這為情緒進行新的詮釋,除了這個負面角度, 還有其他可能的解釋嗎?這樣才能幫助自己跳出情緒的泥沼。
第三,關注自己的內(nèi)心。曾有一個來訪者,與我交流時止不住失聲痛哭。在斷斷續(xù)續(xù)的傾訴中,她說她的快樂被眼疾廢了。而真正讓她不快樂的,并不完全是眼疾,也有她面對困難所采取的應對方式。我建議她要試著在生活中盡量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關系的改善不在自己學習什么技巧,或是去改變對方,而在于我們自己的狀態(tài),狀態(tài)調(diào)整好了,情緒變好了,我們就會有更多的內(nèi)在空間和智慧來容許別人做他自己。我在心理輔導工作中,經(jīng)常會遇到有社交恐懼癥的來訪者。有社交恐懼癥的人是因為在他內(nèi)心有一個超然的、完美的自我,這個超然的、完美的自我絕對不允許他在人際交往中出現(xiàn)任何一丁點的問題,因此他干脆就不去交往。所以每次面對有社交恐懼癥的人,一方面我會對他肅然起敬;另一方面,我也會告訴他,放過自己吧,誰又能做到完美呢?
第四,不把負面情緒歸因他人。許多人認為,因為考試失利,我才痛苦。事實上,考試失利的確會對我們生活產(chǎn)生重大的影響,而對我們影響更大的是對這件事情的看法,這才是引發(fā)痛苦的根源。認知就是一種看問題的角度?!跋腴_了,就是天堂;想不開,就是地獄?!毕肫鹦r候吃甘蔗,喜歡從根部最甜部分吃起,結果甘蔗越吃越?jīng)]味,最后很有可能會丟掉一大截;相反,如果從上面最不甜的部分吃起,則是另一種情形。這或許就是人們真實的生活,每個人都有兩杯必喝之水,一杯是苦水,一杯是甜水,沒有人能回避得了。區(qū)別不過是不同的人喝甜水和喝苦水的順序不同。心態(tài)陽光的人,喝苦水的時候,能夠以欣然接受的心態(tài),對生活抱有美好的期待,知道有甜水在前方等待;喝甜水的時候,能品味當下的幸福,發(fā)掘內(nèi)在優(yōu)勢來應對可能到來的挫敗。
第五,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為何有些人變得更快樂,而有些人卻焦灼不已?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否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在分享為何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自然要講到一個經(jīng)典的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家布雷迪把兩只活潑的猴分別縛在兩張電椅上,電流是每20 秒激發(fā)一次。被電擊的滋味當然不好受,它們開始嚎叫掙扎。然而,猴子不愧為靈長類動物,甲猴子很快發(fā)現(xiàn),它的電椅有一個壓桿,只要在電流襲來之前壓一下壓桿,就可免遭電擊;而乙猴子卻發(fā)現(xiàn),它的電椅上沒有壓桿。于是,甲猴子就緊張地估算著電流襲來的時間,背負著超強的心理負荷和責任感;而乙猴子雖然很無奈,卻無憂無慮——最后,甲猴子得了胃潰瘍,乙猴子卻無恙。
心理學家解釋說:“當面對無法擺脫的困境而去做無謂的抗爭,會引發(fā)更大的問題。”正所謂“焦慮不是問題,為焦慮而焦慮才是最大的問題”。
當然,也請朋友們不要誤會,面對困難不是回避它,更不是逆來順受。心理調(diào)適的目的是讓我們懂得:接納生命中無法改變的痛苦,采取積極有效的行動去完善自己。簡而言之,接受無法改變的,改變可以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