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高級中學 馬建平
所謂人文教育,是指對受教育者所進行的旨在促進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的教育,其實質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養(yǎng)人文精神。這種教育的養(yǎng)成一般要通過多種途徑,包括廣博的文化知識滋養(yǎng)、高雅的文化氛圍陶冶、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實踐體驗等。這一教育既重視由外而內的文化養(yǎng)成,更強調自我感悟與心靈覺解。歸根結底,它使人理解和重視人生的意義,并給社會一份人文關懷,在根本上體現教育的本質。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確指出:化學在促進人類文明可持續(xù)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是揭示元素到生命奧秘的核心力量。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漸形成的正確價值理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要讓學科教學進入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為學生的一種精神生活。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技巧的特點就在于使教育的整個過程成為教師過問人的精神生活的整個過程?!睂W科知識及其教學要成為學生精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助推學生精神成長的內在要素,唯其如此,學科知識教學過程才能成為人的精神和德行同時發(fā)展的過程。
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教育革命有一個令人矚目的共同特點和趨勢——人文教育的復興,倡導終極關懷和對本體追求的精神。我國教育部頒發(fā)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也明確指出,新課程培養(yǎng)的目標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使學生具有科學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在各學科的課程標準中都要提出真正體現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的有機結合,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念作為教學目標的重要內容。在化學課堂教學中穿插人文思想會極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告別蒼白、枯燥的感覺,從而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穿插人文教育其核心是如何做人、如何求知、如何發(fā)展,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理論修養(yǎng)和道德修養(yǎng)。在化學學科中人文思想的提煉是學科的靈魂,結合大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穿插可以給學生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增強民族文化自信,感受人類發(fā)現世界、認識世界過程中的智慧和貢獻。由此可見,在高中化學教學中開展人文教育已成為必然趨勢。
新課程理念強調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要以學生為主題,要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根本。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發(fā)展的全體性、全面性、主動性,而且要注重學生發(fā)展的差異性、持續(xù)性。化學教學應使處于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獲,教學設計應考慮到不同學生的不同認知水平,不同的身心發(fā)展狀況和不同的實際需求,使學生有一定的選擇余地。提倡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分層教育,使化學教學充滿人性的滋潤。教師要為每個學生的發(fā)展,提供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既評價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水平,又關注評價其潛能、創(chuàng)新精神、科學探究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還要關注學生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念方面的發(fā)展。
在化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把人文精神內容有機滲透到教學中,充分利用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知識中相關化學知識的素材、科學視野、科學史話、資料卡片、綠色化學,滲透人文精神教育。引導學生思考化學問題,尋找人文關懷,使學生在學習化學的過程中,既長知識又長方法,更長觀念,著實受到學科人文素養(yǎng)的熏陶。
在化學教學中,進行人文教育需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教師要營造寬松、和諧的環(huán)境氛圍,要結合課文內容展開人文精神教育。在這個過程中,積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暢所欲言,延伸課堂教學,情境交融,思想交融,共同受到人文精神教育的熏陶。
在化學教學中,教師進行人文教育就要給學生的主動學習提供機會,給學生留有自由表達思想和情感的空間。人文教育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更應拓展到課外,拓展到學生的生活中。不能過度強調科學性,邏輯性,從而限制學生在人文情感教育中的表達與體驗。
教師可以通過以下人文教育內容的發(fā)掘進行化學與人文教育的培養(yǎng)。
第一,通過“科學史話”從研究化學歷史代表人物的介紹中,讓學生理解科學研究發(fā)展的觀念和科學家探求知識的精神,深刻感受老一輩科學家的刻苦鉆研和奉獻精神。HPS教學模式是由孟克和奧斯本提出的,HPS是科學史、科學哲學和科學社會學(History of Science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的英文縮寫,其主要內容是把科學史、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的有關內容納入到科學課程中,以期提高科學教育的質量。HPS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理解科學本質。比如,侯德榜制堿法這段資料就是介紹老一輩科學家為了破除資本主義國家的壟斷,在那樣艱苦的條件下刻苦鉆研,終于成功擺脫了壟斷,使老百姓用上了既便宜又放心的純堿。讓學生在科學史的教育中產生信仰科學、追求真理、研究化學的強烈興趣,擁有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報國之心。如凱庫勒在書房中睡著后夢見小猴子圍成一圈的典故,應該多給學生講凱庫勒平時對一個分子式的探究是多么辛苦勞累,天道酬勤,正是由于他平時的鉆研和對這個問題研究的基礎才能使夢里靈光一現,并不是偶然的一個睡夢就能使他發(fā)現什么。同時,教師也應該向學生強調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結構式,讓科學家付出了許多的汗水,還有什么理由不去認真掌握它呢。
第二,通過“科學視野”引導學生了解化學課外知識的生動魅力和化學研究前沿動態(tài),激發(fā)投身化學研究的信念。讓學生在了解新型材料以及新型技術中感受科學對人類生活的改變發(fā)展帶來的巨大貢獻,從而情不自禁萌生想投入科學研究的想法。教師要重點介紹國家在新型材料中的巨大突破,在新能源開發(fā)中取得的突破,在航天領域中取得的突破,從而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激發(fā)起學生投入科學研究的激情。
第三,通過“解讀祖先研究物質世界的智慧與貢獻”,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發(fā)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普遍認為,1869年,俄國的門捷列夫提出第一個元素周期表這一事件標志著現代化學的誕生。其實化學的歷史淵源非常古老,可以說人類在大約從100萬年以前學會使用火,就開始了最早的化學實踐活動,掌握了強大的自然力,促進了人類的體質和社會的發(fā)展,最終把人與動物分開。這也是人類最早利用化學能的開始?!兑捉洝分械奶珮O八卦圖就是氫原子的雛形,中國人的祖先在3000多年前就對物質世界的構成有準確地研究。在現代化學看來,陰陽代表著原子的質子和電子。《論語》提到的儒家思想核心就是中庸之道,講的就是做人處事既不能偏激也不能怠慢,不偏不倚,恰到好處。物質世界可分為無機世界和有機世界。無機世界中的比如沙灘、巖石、土壤主體組成元素是硅,有機世界的主體元素是碳。這兩種元素原子最外層電子都是4個電子,最外層電子除只有一層外最多能排8個電子。所以在元素周期表中它們處于第IVA主族,性質相對穩(wěn)定。不偏不倚,恰在中間。而且能最大程度共用4對電子,形成非常穩(wěn)定的共價鍵!這是自然世界的生存之道,有了4對共價鍵保證了物質世界穩(wěn)定存在。與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不謀而合,這是我們祖先教給我們的生存之道。
第四,通過“綠色化學”培養(yǎng)學生科技環(huán)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環(huán)境保護、綠色發(fā)展是黨中央提出的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核心。結合化學知識我們懂得在發(fā)展的同時要保護環(huán)境,提倡綠色化學。在生產生活中如果不強調和限制自由開發(fā),就會對環(huán)境造成巨大的破壞,如美國、日本等發(fā)達國家發(fā)生的光化學污染事件和酸雨現象等。我們必須清楚科學合理、環(huán)境友好的發(fā)展才是長久之計。我們要響應國家號召,就像習近平總書記說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奔訌妼W習,尤其是環(huán)境化學方面知識的學習,破壞環(huán)境的不是化學,而是不懂得綠色化學,環(huán)境的治理不僅需要綠色化學的理念,更需要很多重要的化學知識。懂得節(jié)能減排的重大意義以及通過科學技術尋找新的環(huán)境友好的能源。結合甘南州政府提出的全區(qū)域無垃圾以及“五無甘南”的理念,激發(fā)學生投身建設生態(tài)甘南的強烈愿望,共同打造全新、綠色的“五無甘南”,為家鄉(xiāng)的綠色發(fā)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從而提高學生社會責任和環(huán)保意識,激發(fā)學生投身能源與環(huán)境問題研究的熱情。
第五,通過“化學規(guī)律”滲透辯證唯物主義教育,通過質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電荷守恒定律的講解,讓學生知道物質的化學變化是原子的重新排列與組合,其間原子個數和種類都是不變的,不僅是電子的偏移,電子也是通過得失或共用發(fā)生轉移,其間電子總數不變,也叫“電荷守恒”;從化學能與熱能,化學能與電能等的轉變,能量只能從一種形式轉變?yōu)榱硗庖环N形式。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物質不能憑空產生也不能憑空消失,能量也不能憑空產生。
第六,通過“STS(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教育”形成正確的化學價值觀。通過化學與生活的學習深刻認識到化學在人類發(fā)展進步中作出的巨大貢獻。從人類的祖先鉆木取火,到銅器時期、鐵器時期再到現代生活中各種材料的出現。重要材料的出現可以作為人類每個時期發(fā)展的里程碑。講到化肥、農藥,首先要肯定化學對全球糧食安全起到的重要作用,其次要說明過度使用化肥和農藥會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講到青霉素的發(fā)現,要讓學生知道在戰(zhàn)爭期間它拯救過百萬人的生命。但是人類曾經遭受的戰(zhàn)爭苦難也總是與包括化學在內的科學應用密切相關。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中,法國馬恩河戰(zhàn)場的毒氣戰(zhàn)、納粹德國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毒氣室、日本帝國主義在浙江投下的毒氣彈等惡行,所有這些都是化學科學高技術的體現,同時,也是化學科學的最大恥辱。事實上,化學與物理、生物學等自然科學一樣,都離不開人文精神的引導與幫助。現代生活離不開三大材料的應用,但也出現了環(huán)境問題,如白色塑料等。從依據科學技術生產可降解的塑料以及回收加工利用等方面解決環(huán)境問題,使學生感受科學技術的力量,以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
第七,通過教材化學規(guī)律的人文提升,使學生由參考物質世界的規(guī)律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如在化學“鍵成鍵規(guī)律”的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兩種合作關系。一種是共同拿出電子,通過共用電子對成鍵(共價鍵),這適用于雙方實力相差不大時的合作模式,就像我國和西方國家的進出口貿易以及技術合作等,是合作共贏的模式;另一種是相互得失電子能力,通過電子得失形成(離子鍵),這適用于雙方實力懸殊比較大的合作模式,就像我國對非洲等不發(fā)達國家的對口支援和援建。這兩種不同的合作方式基于雙方實力的差距的合作模式,促進了全球一體化進程,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
通過滲透化學人文教育,使學生真正認識到化學是研究整個物質世界的一門自然學科,結合現代化學知識,深刻體會祖先認識世界的歷史過程和作出的巨大的貢獻;從而增強學生民族文化自信,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內動力。教師從教材內外發(fā)掘大量的人文思想,滲透人文教育能全面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引起學生學習化學理論知識的興趣;從而改善甘南藏族自治州雙語類學校學生偏愛文科導致理科薄弱的現狀,為高考改革提前做好準備,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為學生全面發(fā)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