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孟子小學 李飛宇
英語是小學階段的一門基礎課程,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學要突顯學生的主體性,激發(fā)其自主意識,培養(yǎng)其學習興趣。因此,趣味性教學成為廣受青睞的一種教學方法,旨在讓每一個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同步獲取有效知識,促進身心健康發(fā)展。
小學生的心智發(fā)育不完善,認知與理解能力不高,他們對直白的知識講解很難迅速理解,加上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擾,如果課堂上缺少了他們感興趣的內容,就會出現學生不認真聽講、昏昏欲睡的現象。相反,如果課堂上出現他們感興趣的內容,學生就會興趣高漲,表現出強烈的探究欲望,課堂氛圍也會相對活躍,教學勢必會收獲較好結果。因此,開展趣味性教學具有明顯的現實意義。趣味性教學的重點在于“趣”,它以學生的心理特征為出發(fā)點,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學內容為核心,以趣味性設計為手段,在直白的知識講解中融合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在教師的科學引導下促使學生充分汲取有效知識,感知學習過程的樂趣,獲得良好學習體驗,優(yōu)化知識教學效果,滿足學生的心理期待,實現寓教于樂的目標。
由于教師一直以來都受到了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再加上學生和教師都面臨著升學的壓力,而且很多英語教師都錯誤地把學生的學習成績作為衡量自己教育成績的唯一標準;所以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往往會以提升學生的成績?yōu)槟康?,將課文中的知識一遍又一遍地傳授給學生,而且在上課的過程中會采用大量的板書或者引導學生記單詞,甚至是背誦英語課文,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但是這樣一來就出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很多學生可能能記住單詞,也會結合教師的引導去解決一些英語問題,但是教師太過注重對學生基礎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對英語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導致很多學生雖然能讀懂英語文章,但是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卻存在著明顯的不足,也就是說學生會看、會讀,但是不會說、不會寫。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融入趣味性的教學策略,可以讓課堂教學更加豐富多樣,同時學生的注意力也能很好地為趣味性的教學內容所吸引,進而愿意主動去學習更多英語知識,甚至是課本之外的英語知識。再加上很多英語趣味性教學策略都是將基礎知識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相結合的,所以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能學到英語知識,還會潛移默化地掌握英語知識的應用方法,從而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同時很多教師為了讓英語教學變得更有趣味性,往往會融入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外國文化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眼界得到了開闊,英語人文素養(yǎng)也會得到提升,最終促進綜合能力得到提升。
小學階段學生缺少英語語言環(huán)境,所以在學習過程存在較多困難,教學方法的適宜性十分重要。很多英語教師照本宣科式,使學生對英語詞匯、句子一知半解,知識學習效果明顯不理想。加上小學生的注意力難以集中,而課堂上吸引他們注意力的元素較少,使得課堂氣氛低沉,學生難以對英語課程產生興趣。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開展的第一步,很多教師在導入內容的設計上不合理:有的導入設計僅以教師自己的預想出發(fā),忽視了學生的實際情況,沒有考慮到學生可能出現的反應。有的導入設計只追求藝術花哨,不講實用效果,體現了趣味,卻與課堂毫無關系。還有一些導入千篇一律,幾乎每節(jié)課都采用相同或相似的方式,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生的注意力很難集中到課堂上。這些導入設計未對英語課堂教學產生積極影響,甚至出現了不良影響,使得后續(xù)教學開展效果受限。
廣泛應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在于提高教學質量,增強課堂直觀性和趣味性,只要合理應用才能發(fā)揮多媒體的優(yōu)勢作用。然而在小學英語課堂中卻存在多媒體濫用現象。有的教師直接從網絡上下載一些課件并未對其加修改和完善就直接利用,導致課件中漏洞百出,錯誤連篇。有的課件過于花哨,喧賓奪主,滿足了學生的興趣,卻分散了他們的注意力,導致學生對英語課程中的重難點內容掌握不徹底。有的教師只要上課就必須使用多媒體,大屏幕上的內容稍縱即逝,學生來不及記錄和記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教師過度依賴多媒體導致多媒體本身具有的趣味性被弱化,影響了課堂效果。
師生互動是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一種方法,在互動中滲透英語知識,以學生易于理解的形式呈現出來,可降低英語知識的難度,增強課堂趣味性。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師生互動有限,很多教師僅依靠預設方案推進課堂進度,忽略了課堂中的諸多變動因素,未能及時關注學生的學習效果,對互動并未投入過多關注,直接影響課堂呈現效果。另外,英語教學以教材知識為主,相應的英語實踐活動較少,學生缺少實踐鍛煉的機會。大多數教師每學期都承擔比較繁重的教學任務,所以他們?yōu)榱四馨磿r完成教學任務,在課堂上開展互動的頻率也很低,即使有也是以簡單的對話為主,這就導致學生學習英語知識局限在課堂和教材之上,對語言學習十分不利。
缺乏實踐練習,影響學生學習成果是當前小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又一個問題。也就是說,教師在開展小學英語教學時,往往會向學生灌輸大量的英語理論知識,而且為了打好學生的英語學習基礎,會讓學生背誦大量的單詞,反復練習對話,甚至會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習慣而讓學生背誦一些短篇幅的課文,并不太注重采取多樣化的手段,讓學生開展英語學習的實踐。這樣一來英語學習的過程會比較枯燥,學生很難真正掌握英語的讀寫能力和對話能力。但是我們也知道,英語作為一門實用性的語言,和漢語一樣,必須從大量的實踐練習中實現對所學的英語知識進行融會貫通。所以這也就造成了一個問題,就是很多學生雖然通過小學階段的學習掌握了大量的詞匯,而且能比較順暢地閱讀一些短篇幅的英語文章,但是涉及英語聽力和對話時,學生的實踐能力會比較差一點。其實這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導入是課堂教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的前奏,發(fā)揮著“引子”的作用;導入是為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提供一個緩沖時間段,合理的導入設計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對所要學習的內容產生關注。在英語課堂上開展趣味教學時,教師可在導入環(huán)節(jié)設計趣味內容,以實際教學內容為核心,利用故事、懸念、情境、歌曲等形式導入,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加課堂趣味性,從導入環(huán)節(jié)奠定課堂基調,引導學生更好地開展學習活動。例如,在教授五年級上冊Unit 3“What would you like?”時,導入設計如下。教師根據學生的詞匯量提前準備一組食物卡片,先要求學生說出學過的有關食物的單詞,再引導他們復習卡片詞匯;然后創(chuàng)設餐廳點餐的情境,由教師扮演點餐人員,提問:“What would you like?”學生從教師準備的卡片中選擇一種食物,利用“I would like…”作出回答。上述過程利用情境導入,導入中涉及學生喜歡吃的食物,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學生的參與興趣較高,在師生互動中溫故知新,也鍛煉了他們的表達能力。
游戲是小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活動形式,游戲本身具有強烈的娛樂性和趣味性,學生對游戲始終充滿興趣和參與欲望,由此可見,游戲教學在小學英語課程中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開展游戲教學的重點在于游戲與教學內容的融合,教師需對教學內容作出科學判斷,在詞匯、對話內容中尋找合適的切入點設計游戲。在游戲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把握全局,對學生進行合理引導,以知識滲透為目的,以游戲為輔助手段,避免出現本末倒置的問題。例如,在教授五年級上冊Unit 1“what's he like?”時,教師設計了主題為“Smart Game”的游戲,具體設計如下。教師先利用“Who is the smart boy or girl in our class?”與學生互動,激發(fā)他們的興趣,然后開始“Smart Game”。教師說出學生熟悉的人物名稱,讓學生正確使用“Mr.”“Miss.”“Mrs.”來稱呼;或出示人物圖片,讓學生說出描述性形容詞。這個游戲營造出了熱烈的課堂氛圍,滿足學生需求,使學生在游戲中對已學知識合理運用,同時又將smart、active等詞匯帶入游戲情境,優(yōu)化了教學目標。
教學媒體不同于傳統(tǒng)的口頭講解和板書模式,它以直觀呈現為主要形式,本身具有趣味性,只要將其合理利用就會最大化滿足趣味教學要求。教師利用多媒體、微課、電子白板等教學媒體開展英語教學,首要任務就是做好課件設計,利用藝術化的設計體現英語知識的趣味性,課件內容要協(xié)調安排,集圖文聲像于一體,結合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不宜喧賓奪主,充分體現課件的實用性與趣味性。例如,教學五年級上冊Unit 5“There is a big bed”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展開“Presentation”環(huán)節(jié),多媒體課件出示一個“closet”,鼠標點擊后在“closet”里面加上許多“clothes”,先引導學生說:“Many clothes.”再引導學生說:“Many clothes are in the closet.”然后利用課件展示“Read and write”部分圖片,并進行過渡講解:“Do you remember Robot.He has his own room.What's it like?What's in it?Listen.”教師放錄音,學生邊看短文過聽錄音完成教學過程。上述過程在層次化的課件中推進教學進度,課件設計體現出趣味性,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掌握了有效知識。
英語學習過程聽說讀寫缺一不可,僅僅依靠教師的引導性講解完全不能滿足需求,還要組織相應的英語實踐活動,創(chuàng)設英語語境,促使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鍛煉英語表達能力和實踐能力。因此,教師可設計趣味實踐活動,在特定的活動主題下,組織學生積極參與活動,進行情境對話、自由交流、討論、讀書分享及一些課外活動,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可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相較于單純的知識講解,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明顯較高,取得的效果也更理想。例如,教學五年級上冊Unit 6“In a nature park”時,教師組織小組活動,每組抽取兩名學生,一名面對教師,另一名背對教師站好。教師指圖提問:“What's in the holiday picture/nature park?”面對教師的學生用動作比畫看到的景物,背對教師的學生猜:“Is there a…?”其他學生判斷:“Yes,there is./No,there isn't.”看哪個小組猜得又快又準。上述活動過程創(chuàng)設具體語境,以小組比賽的形式開展,利用語言表達和肢體動作使得活動過程充滿趣味,活動效果十分明顯。
要想讓小學英語趣味性教學發(fā)揮良好的作用,教師還需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趣味性的教學情境,將學生真正吸引到教學過程中來,主動探索問題,尋找知識的答案,并且讓學生感受到英語學習所帶來的樂趣,這樣學生才會有更高的熱情去主動學習更多的英語知識。因為小學階段的學生,本身對陌生知識的理解能力就比較差,雖然他們很樂于學習新的知識,但是一旦在學習過程中,因為學習的內容比較難而遇到挫折,他們也會容易氣餒,進而不愿意去主動地學習知識。所以教師需要采取趣味性的教學策略,為學生創(chuàng)設出趣味性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經由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趣味性的教學情境,感受到學習英語知識的樂趣和魅力所在,從而能主動地去開展學習,讓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收獲更加豐富的知識。以五年級上冊“what's he like?”為例,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這一章節(jié)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在教學開展之前為學生創(chuàng)設趣味性的情境。比如,讓學生假裝他們今天第1天入學,他們之間想要互相了解,就需要互相打聽“對方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如果用英語表達的話就是這章的主要內容“what's he like?”也會有學生產生疑問,為什么不是“Who is he?”這就需要教師讓學生簡要地分析“what's he like?”和“Who is he?”之間的區(qū)別以及應用的語境。因為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是學生比較熟悉也比較常用的一類生活情境,所以學生對“what's he like?”比較熟悉,學習的過程自然也會更加順暢。
綜上所述,小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較差,英語課程本身存在一定難度,因此,英語教學必須在教師的合理引導下開展,同時體現趣味教學要求,從學生感興趣的角度出發(fā),滿足他們的內在需求,以英語知識教學為主,以趣味性元素為輔,優(yōu)化英語課堂教學效果,促進學生的英語水平的提升,發(fā)展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