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
知識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對語文來說,這點同樣如此。這就要求廣大教師緊跟時代潮流,在日常工作中不僅要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更要加強對學生語文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視,想方設法地將其落實到位,在完成基礎教學任務的同時,實現(xiàn)對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助推學生語文學習的深入和長遠發(fā)展。那么,在實際教學中,筆者認為從如下方面入手,能達成上述目標。
一、培養(yǎng)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意義
(一)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語文在高中教學體系中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學生必須學習和掌握的一門課程,它既是學習其他課程的基礎,又有助于學生步入社會生活。實際上,語文學習在學生的嬰兒時期就已經開始了,且伴隨著學生成長的整個過程。在日益復雜的語言環(huán)境下,語文學習的難度也不斷提升,即便是相同的詞匯、語句,也有著不同的含義。高中是學生人生發(fā)展的轉折期,教師要牢牢把握契機,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以期助推學生語文自主學習能力的發(fā)展。具體而言,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在必要時刻予以指導、幫助,引領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生能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自己的短板,在日后學習中更具側重性,有效補齊短板,實現(xiàn)原有基礎上的進步和提升。
(二)強化學生語文學習積極性
培養(yǎng)學生語文實踐能力,離不開語文實踐的支持。在此期間,教師不再是一味地灌輸、說教,而是可以通過多樣化的方法、手段授課,組織學生開展生動、趣味的實踐活動。與乏味的滿堂灌教學相比,這樣的實踐活動更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學習需求,更能獲得學生的認可、青睞。這樣,無需教師督促、約束,學生就會自覺、積極地投入其中,獲得事半功倍之效。
(三)提高高中語文教學的質量
高中階段的學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大部分學生的課余時間都花費在了學習上。但是,細心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對語文這門課程僅僅是知識性的客觀認知,但并不感興趣,往往是機械地學習、記憶。顯然,這樣的學習是缺乏靈魂的,學生始終是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這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是非常不利的。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這一情況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善。教師盡可能地將語文知識滲透到語文實踐活動中,這樣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探究,學得更加輕松、歡樂,學習質量和效率大幅提升。而且,這樣也為學生構建了優(yōu)良的學習氛圍,學生感受到樂趣,打消對語文課堂“生硬乏味”的印象。
二、培養(yǎng)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原則
(一)主體性原則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化,“師為導,生為主”成了現(xiàn)階段教育教學的新方向??v觀高中語文教學,可以發(fā)現(xiàn)“灌輸式”現(xiàn)象依舊非常嚴重,課堂大部分時間都是教師授課,學生很少有自我展示的機會。久而久之,學生主觀能動性、個性得不到充分發(fā)揮,主體地位缺失,漸漸淪為學習的“機器”。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學生在認知事物的過程中獲得真實感受,不斷刷新對自我的認識,發(fā)現(xiàn)自我價值,并通過實踐來展示自我價值。因此,在高中語文實踐活動中,教師要明確、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推動學生發(fā)展為中心,以喚醒學生激情為入手點,力求讓所有學生都參與進來,在親身實踐中感受、提高以及健康發(fā)展。語文實踐活動需要的是所有學生的參與,而非少數(shù)或個別學生的參與,學生在此期間自主學習、探究,實現(xiàn)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在此期間,學生學習如何交流、溝通,與他人合作,做到互相尊重、互幫互助,善于、樂于傾聽他人的看法。當然,開放并不意味著完全放開,教師要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時刻關注學生的動向,適當、適時、適度地指導,彰顯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主人公地位,有意識地鍛煉學生學習能力,為學生后續(xù)學習的深入夯實基礎。
(二)學科性原則
在內容上,語文實踐活動有著極強的綜合性;在學習功能上,語文實踐活動有著極強的整合性,對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可以發(fā)揮各種資源的作用,通過多樣化的方法與手段,達成預期的目標。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其實就是引導學生將某個階段積累的知識、技能以及方法等有機融合起來,逐步內化,將其轉變?yōu)樽约旱哪芰ΑφZ文實踐的設計、開展,教師應緊扣語文這門課程的科學性,它能展現(xiàn)跨學科的理念,但必須要將語文作為學科思想,就語文聯(lián)合與其相關的課程,切忌將其設置為“四不像”。另外,在語文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內容,其中涉及不少資源,只要教師善于挖掘、開發(fā),這些都可以成為培養(yǎng)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利器”。所以,教師要對教材展開深層次挖掘,探尋其中可利用的資源,在教學中加以展示,為學生語文實踐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助力。當然,在此過程中,教師不能過于注重形式、表面而忽視了內容,要把握活動的本質語文學科性,否則將會失去其應有之義。
三、培養(yǎng)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路徑
(一)明確課堂主體,轉變教學模式
在課程改革持續(xù)深化的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理念、模式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以往的高中語文教學中,許多教師占據(jù)了課堂的主體地位,一味地灌輸理論知識,導致課堂沉悶、乏味。在此模式下,學生感受不到語文學習的樂趣,不愿意參與進來,這就使語文教學質量低下,學生語文實踐能力也無法得到實質性的提升。新時期下,要求學生以學生為中心,做到“三不”,即“不代替學生學習”“不強制學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或意愿學習”以及“不使學生淪為知識的容器”。換言之,就是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同學是學習伙伴,教師則扮演著“引路人”這一角色,在自主思考、學習探究中實現(xiàn)知識與技能的獲取。
1.課堂交流互動
教師要緊扣具體教學的主題,圍繞教學內容和目標,構建有價值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交流、探索,并從組內挑選一位代表,展示本組的成果,其余學生就小組代表的表述進行點評。其實,這就是一種思維交流、碰撞的過程,學生在自由、民主的環(huán)境中釋放天性、激發(fā)潛能,在動態(tài)互動中實現(xiàn)了語文實踐能力的鍛煉。例如:在教學《鴻門宴》這一課的時候,當學生對基礎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后,教師進行了適當拓展,組織學生就“我心中的大英雄”進行交流、討論,說說自己的看法、理由。可以發(fā)現(xiàn)的是,學生就劉邦、項羽進行了點評,他們各抒己見,探討得非常激烈。其中,學生用千古名句來贊揚項羽,如“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有的則對劉邦的價值進行了肯定,如“憑吊劉郎皆妄語,劉郎笑爾千秋”。這樣,學生在交流探討中拓展了知識面,語言組織、表達等能力也得到了鍛煉。
2.課本劇編演
課本劇編演是一種有利于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在“做中學”“玩中學”的教學活動形式。它給學生開辟了一個新的語文天地,對語文學習與運用的領域進行了拓展,突破了常規(guī)語文教學形式,充實了語文教學內容,是全面發(fā)展學生語文綜合能力、語文素養(yǎng)的關鍵渠道之一。高中語文教材中包含了不少人物鮮明、故事情節(jié)豐富的課文,這些都很適合進行課本劇編演,教師不妨從這些課文入手,組織學生開展課本劇編演活動,營造語文課教學的碧海藍天,讓語文課成為學生喜歡的、充滿魅力的情趣課。例如:在教學《雷雨》這一課的時候,可以明確的是,它由劇作家曹禺創(chuàng)作,展示了一幕人生大悲劇,是命運對人殘忍的捉弄。其中的故事情節(jié)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非常鮮明,當學生對人物關系、故事情節(jié)有一定的把握后,教師將舞臺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展開課本劇編演。在此期間,學生按照活動需要、個人特長以及興趣等,分成不同的小組,如編劇小組、導演小組、表演小組以及劇務小組等,挑選自己適合的角色,進入“應聘”環(huán)節(jié)。在此基礎上,分配角色,就劇本進行反復研讀、調整,熟悉劇情,按照演出要求開展課本劇編演活動。這樣,學生有了更多自我展示的機會,在趣味十足的課本劇編演中深化文本理解,并鍛煉語言表達、表現(xiàn)力。
(二)搭建實踐平臺,提供實踐機會
作為新時期的教師,應有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教材、運用教材,深入挖掘、開發(fā)課程資源,采取豐富多樣的措施,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地給學生展示實踐內容,為學生搭建良好的實踐平臺,提供優(yōu)質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進步、提升。對一些語文水平相對較好的學生,他們的經驗普遍源于課外。這就充分說明語文學習不應局限于課堂,還要對課外予以充分重視,將課內外進行有機融合。所以,基于語文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高中語文教學,教師應適當拓展、延伸,積極構建民主、寬松的語文學習體系,為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做足準備。
1.結合教材設置,開展實踐活動
縱觀高中語文教材,可以發(fā)現(xiàn)每冊教材都安排了表達交流、梳理探究以及名著導讀等模塊,教師要善于把握、利用,將其作為語文實踐活動的素材,組織學生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在親身參與中實現(xiàn)對其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例如,在高中語文必修五“梳理探究”這一模塊,主題為“古代文化常識”,旨在讓學生了解古代文化基本常識,特別是與中學文言文教學緊密相關的部分。對此,教師安排了一個與古代文化常識相關的語文實踐活動,具體如下:首先,布置預習,熟悉該模塊的內容。其次,在把握學生基本情況的前提下,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通過各種渠道來完成相應的任務。在此期間,教師將學生分成了六個小組,即稱謂組、古代職官組、天文歷法組、古代地理組、科舉制度組、風俗禮儀組,每個小組需要就本組負責的內容進行資料搜集與整理,并且在課堂上進行展示,為古代文化常識的學習夯實基礎。再次,將整理好的資料制作成海報,將其張貼在展示欄,便于全班學生觀賞、閱讀。對應的組員可以在一旁進行解釋、說明。最后,交流探討。教師將學生組織起來,就自己搜集、整理資料的過程以及遇到的問題、趣事、如何分工以及心得體會等進行交流、分享。這樣,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而是完全參與到語文實踐中,通過動手、動腦、動口,對語文知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也切實體會到合作的重要性,意識到語文也可以如此生動、有趣,更喜歡語文、熱愛語文,在日后學習中表現(xiàn)出更強的自主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助推語文實踐能力、語文素養(yǎng)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2.深入探尋資源,開展實踐活動
可以說,語文資源是一泓清泉,生生不息,具有極強的生命力。站在宏觀的角度,學習語文與生活的外延是一致的,即“生活即語文”。只要善于觀察、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成為語文“課本”。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善于挖掘教學資源,并且加以有效展示,組織學生舉辦多樣化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獲。首先,推薦一些適合學生閱讀的課外讀物。對學生來說,只是閱讀教材中的課文根本不夠,對他們的語文學習也無法產生有效促進作用,因此,學生在課外必須增加閱讀量,拓寬閱讀面,積累一些課外知識。在剛入學時,教師給所有學生分發(fā)一張閱讀表,在閱讀表上展示一些經典的中外作品,并出示了一些閱讀網站,讓學生合理規(guī)劃時間,盡可能地多閱讀一些課外讀物。當然,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和熱情,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個閱讀小組,定期開展組內交流會和班級交流會,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體會,并且評選出最佳的“讀者”。長時間堅持這一做法,學生的語言得以豐富,閱讀能力得到鍛煉,語文實踐能力自然也會有所提升。其次,設計一些手抄報或墻報任務。學生自由組成小組,每個小組負責一期手抄報或墻報,內容應直觀、真實地呈現(xiàn)日常學習生活,或是各科知識的介紹,或是學習方法、經驗的分享,或是學生的優(yōu)秀作文……各個小組完成后,相互交流、討論,學習對方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共同提升自身的語文水平。最后,開展社會訪查、調查活動。例如:在教學《中國建筑的特征》這一課的時候,可以明確的是,本篇課文主要介紹了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及其風格、手法,并提出了各民族建筑之間的“可譯性”的問題。當完成基礎知識的講授后,教師為學生設計了如下任務:利用周末時間,認真觀察家鄉(xiāng)的房屋建筑,說說它們在哪些方面保留了中國建筑的“詞匯”和“文法”。這樣,讓語文教學走向社會、走向生活,引領學生踴躍投入進來,實現(xiàn)由“要我學”至“我要學”的轉變,獲取豐富的語文信息,鍛煉語文實踐能力,為日后學習和成長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
四、結語
總而言之,培養(yǎng)學生語文實踐能力是現(xiàn)階段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它的落實是推進課程改革的重要舉措,更是強化整體教學實效,推動學生語文素養(yǎng)、綜合素質提升的“必經之路”,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從明確課堂主體,轉變教學模式;搭建實踐平臺,提供實踐機會兩個方面入手,為學生構建高質量的語文學習“課堂”,使學生從中積累豐富語文知識、技能,并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實踐能力,為今后學習和成長保駕護航。
(邱瑞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