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亦晴
20世紀80年代,政治和經濟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改革開放的實行,深刻地影響了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思想與生活。在這一時期,處于城鄉(xiāng)結合帶的青年先行者,受到傳統(tǒng)鄉(xiāng)村文明和現(xiàn)代城市文明的碰撞與沖擊,掀起對城市現(xiàn)代文明的強烈渴望,希望進入城市生活。
路遙的《人生》以陜北高原的城鄉(xiāng)生活為背景,描寫了中國實行戶籍制度帶來的最直接的影響:城鄉(xiāng)差別。在城鄉(xiāng)身份的差異下,城市與農村作為兩個基本的概念對立起來。農村的覺醒者開始嘗試擺脫農民身份的限制,尋找各種方式進入城市,滿足對現(xiàn)代文明的強烈渴望。小說在城鄉(xiāng)對立的背景中,描寫主人公進入城市、追求夢想的過程,以及經歷的挫折與困難。
路遙的《平凡的世界》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現(xiàn)中國當代城鄉(xiāng)社會生活的長篇小說。隨著時代變革浪潮的席卷,農村青年知識分子受其思潮的影響,他們極力渴望擺脫農村戶口的限制,進入城市,加入工業(yè)化生產的隊伍中,實現(xiàn)人生價值,為國家的發(fā)展貢獻力量?!镀椒驳氖澜纭芬源藶楸尘?,展開了對農村青年進入城市體系的坎坷經歷的描寫,展現(xiàn)了在特殊時代背景下追求自我價值的艱難歷程。
一、事業(yè)與奮斗
人類文明的進程中交織著各種各樣的矛盾,比如農村文明和城市文明的沖突。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里指出:“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的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鄉(xiāng)村的分離。城市之間的對立是隨著野蠻向文明過渡、部落制度向國家過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過渡開始的,它貫穿著全部文明進程并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在。”農村的傳統(tǒng)文化與城市的現(xiàn)代文明之間的沖突構成了20世紀80年代的種種社會矛盾與精神沖突。人物的性格、心理與選擇深受時代的影響,他們的身上被打下了時代的烙印,他們是20世紀80年代先進者的代表?!度松分械母呒恿趾汀镀椒驳氖澜纭分械膶O少平,這兩位主人公是走在時代前沿的人,是時代的“弄潮兒”,標志著當時農村青年思想意識的覺醒,他們?yōu)閷崿F(xiàn)人生理想付出了諸多的努力,他們是走在時代前沿的逐夢人。
《人生》描寫了農村知識青年高加林為離開貧窮落后的農村,到更廣闊的城市生活所做的一系列選擇與努力。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高加林思想意識的覺醒以及堅持不懈的精神具有一定的現(xiàn)代性和先進性,但他追求夢想的過程中,他的理想與其行為卻未得到大多數(shù)人的認同,他始終游離于人群之外,他是走在時代前沿的孤獨者。高加林的事業(yè)道路并不是平坦的、一帆風順的,而是坎坷的、充滿荊棘的。高加林是一個有才華、有能力、有理想的青年知識分子,他人生的最大阻礙是身份的限制,在他思想意識覺醒后,他就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擺脫農民的身份,進入城市生活。但是,在時代的潮流面前,個人的能力顯得微不足道。在小說的開始,環(huán)境的描寫便是壓抑的,“烏云密布的傍晚”“沉寂的大地”“悶熱的天氣”“黑沉沉的烏云”等,都預示著高加林悲慘的命運。當了三年民辦教師的高加林,富有才華,能力出眾,但是隨著大隊書記高明樓兒子的畢業(yè),高加林“失業(yè)”了。面對突如其來的“失業(yè)”,高加林痛恨、不甘,但是他無可奈何,沒有“后門”可走的他,只能將自己的郁悶藏在心中,連父母也勸他好好的當個農民。這是高加林事業(yè)上的第一次沉重打擊,他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道路失敗了,他想擺脫農民身份的愿望也破滅了。這是他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回歸土地,第一次真正做身為一個農民該做的事。在社會關系面前,他的才學顯得一無是處,沒有任何社會關系的他,不得不對現(xiàn)實低頭,回到他極力想逃離的農村,和父親一起在土地上耕作。在時代的洪流中,高加林只是其中一朵微小的浪花,終將還是被大浪席卷。
但是,在黃土地上耕作的高加林,內心深處始終沒有放下對進入城市的渴望,他不甘在農村待一輩子,他等來了改變他現(xiàn)狀的機會—他的叔叔復員當了勞動局長,曾經把他的民辦教師崗位擠掉的原公社文教干事、現(xiàn)任勞動局副局長馬占勝又神不知、鬼不覺地為他走了“后門”,讓他成了縣委通訊干事。他也成了“走后門”受惠者,他曾經憎恨“走后門”的行為,但是現(xiàn)在,他也因為“走后門”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再次出發(fā)。身為時代的“弄潮兒”,高加林的身上體現(xiàn)著社會變革前“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情勢,同時也具有強烈的進取精神,他工作出色,短時間內在同事中脫穎而出,這讓他體會到了事業(yè)成功帶給他的精神滿足,他愈發(fā)渴望永遠地留在城市,在干部職位上展現(xiàn)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他尋找一切攀上人生高峰的機會,來滿足自己不斷膨脹的欲望,在抗洪救災中完成采訪任務時,高加林憑借著心中的熱情與自身的能力,表現(xiàn)突出,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在縣城上憑借自己的才華與努力很快就成為一顆“明星”。進展順利的事業(yè)讓他信心倍增,激勵著他去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標。但是,“走后門”得來的始終是不合規(guī)定的,不論你才華的多少、能力的高低,只要被發(fā)現(xiàn)都無法留在原來的崗位上。在“走后門”的事情被揭發(fā)后,他再次“失業(yè)”了,最終他再次回到他最想逃離的農村。
他的努力,他的出色,以及他取得的成績,就這樣被全部否決。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高加林的失敗毋庸置疑。走在時代前沿的高加林,始終是沒有敵過時代的趨勢,在時代前進的浪潮中被淹沒。
出生農村的孫少平是一個學識豐富、品格端正的農村知識青年分子,他深受時代思潮的影響,他的意識逐漸擺脫了出身帶給他的局限,學校所學的知識與城市生活讓他打開了眼界,改變了他的思維與心態(tài),使得他的思想意識開始覺醒,讓他對所處的時代有了全新的認識。孫少平的物質資源是極其匱乏的,但他的精神世界是豐富的,他不甘于做一個農民的兒子,對外面的世界產生了向往。孫少平是20世紀80年代優(yōu)秀青年的代表,他才華橫溢、品行端正,但因為家庭原因,他內心深處是自卑的、敏感的。家庭的貧困與少年敏感的自尊心并沒有讓他屈從于現(xiàn)實,他對城市新生活的向往以及對現(xiàn)代城市文明的追求促使他一直努力學習,想通過知識來改變身處的環(huán)境。城市侵入農村,擺脫土地與依附土地就構成了新舊兩代農民的精神搏斗。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一個人能夠成為什么,他就必須成為什么,他必須忠實于自己的本性,這一需要我們就可以稱為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睂O少平不同于自己的父輩,在知識與現(xiàn)代文明的熏陶下,他強烈地想擺脫土地、離開農村,孫少平是時代的“覺醒者”,他十分清楚自己的理想追求,并切實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價值而奮斗。
20世紀80年代的國家的城鄉(xiāng)結構分明,戶籍管理嚴格,城鄉(xiāng)流動并沒有大規(guī)模的開始,因此“進城”被這一階段的農村青年作為人生目標來追求。但是,在當時戶籍制度的限制下,城市并不是想進就能進的?!斑M城”后的孫少平,盡管讀過書、有文憑,且年輕、向上,但是他沒有人脈,只能去做小工,賣苦力,一身才華無處施展。生活的苦難和現(xiàn)實的打擊沒有讓他放棄讀書,他依然每天堅持看報、讀書,通過書本與報紙認識外面的世界,了解時代的變化形勢,不斷開拓自己的視野。在黃原城攬工的艱苦經歷也沒有磨滅孫少平對外面世界的向往,他再次懷著自己的一顆追夢之心獨自到異地當?shù)V工,面對礦井中艱苦而孤獨的生活,孫少平沒有覺得煎熬,因為他的精神世界越來越豐富了,精神上的豐富戰(zhàn)勝了物質上的匱乏。當初,極度渴望到外面的世界去看一看的孫少平,卻愿意待在礦井中一輩子,因為在礦井中,孫少平實現(xiàn)了自我價值的追求。出身平凡、普通甚至是貧困的農民家庭的孫少平,從小就養(yǎng)成了吃苦耐勞的品質,雖然他深受現(xiàn)代文明的熏染,但是吃苦耐勞的品質依舊深深地扎根于孫少平的內心深處。在人生遭受打擊的時候,他仍然在沉重的勞動中去充實自己、鼓勵自己,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去尋找自己的夢想,去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
二、愛情與理想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备呒恿值膼矍樵谒皵[脫農村—回到農村”的背景下展開,他事業(yè)的發(fā)展直接影響感情的走向。在他遭遇第一個事業(yè)低谷的時候,他的第一次愛情產生了—他與農村姑娘劉巧珍的愛情。同時,高加林正經歷著人生的第一次低谷,這次打擊對他是致命的,他對自己、對生活,以及對社會都產生了強烈的質疑。而劉巧珍的出現(xiàn),是他在事業(yè)低谷中遇見的唯一美好的事情。劉巧珍用自己的善良、熱情、勤勞感染著他,幫助他走出事業(yè)的陰霾,重新燃起對生活的希望,他對城市的向往也隨之被點燃,“當他偶爾看見騎自行車的縣上和公社的干部們,從河對面公路上奔馳而過,雪白的確良衫被風吹得飄飄忽忽的愜意身影時,他的心頭才又猛然感到一種說不出的惆悵;一股苦澀的味道翻上心頭,頓時就像吞了一口難咽的中藥”。高加林是不甘于就這樣在黃土地上過一輩子的,因此,他在事業(yè)逐漸走向正軌,取得一定成就后背叛了劉巧珍。高加林對愛情的選擇更大一部分原因是事業(yè)的發(fā)展,在權衡多方面的利弊后,他選擇了事業(yè),放棄了與劉巧珍的愛情。高加林的愛情圍繞他的事業(yè)展開,他的愛情是事業(yè)的附屬品,事業(yè)的成敗決定著他愛情的走向。
孫少平的愛情道路也是坎坷的。因為出身貧困的農民家庭,物質上極度匱乏使孫少平自卑敏感。他想穿一身干凈整潔的衣服,吃和同學一樣的飯菜,他想抬頭挺胸和同學站在一起,他不想再因為一餐飯、一件衣而自卑,他想有尊嚴的學習、生活?!斑@不僅是為了嘴饞,而是為了活得尊嚴。”在眾多的同學里面,只有郝紅梅和他是一樣的,對十七歲的少年來說,有一個和自己情況差不多的同學,他的內心是高興的、慶幸的,只要有人和自己一樣,那他就是有同伴的,不是一個人孤獨地對抗貧窮帶給他的自卑。這是一個少年對精神愛情的追求,也是對自己的所謂尊嚴的追求。而侯玉英的出現(xiàn),直接體現(xiàn)了孫少平的人格魅力,他的正直,他的世界觀、愛情觀在他拒絕侯玉英的過程中被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和侯玉英結婚,可以輕松地獲得金錢、地位,但是孫少平拒絕了,他沒有因為物質條件的誘惑放棄自己的精神追求。如果孫少平和當時絕大多數(shù)的農村青年一樣,沒有理想、沒有追求,只是為了在生活上過得富裕一些,那么他肯定樂意和侯玉英結婚,通過這種簡單快捷的方式獲得金錢、地位上的滿足。但走在時代前沿的孫少平,他對金錢、地位的追求遠不及對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渴望,他追求的是精神的滿足。他與田曉霞的愛情正是他對精神追求的體現(xiàn),他想要的愛情是純粹的、美好的,不被世俗物質影響的。孫少平來自貧困的農村家庭,上有哥哥、下有妹妹,對于吃飽都是問題的他來說,穿著更是一個問題。但就是這樣一個說著一口規(guī)范漂亮的普通話,穿著整齊漂亮的女同學,熱情地、不帶任何歧視地向他介紹了大城市黃原城—這是孫少平第一次到一個大地方,也是他第一次看到外面的世界。孫少平的精神世界也是在這之后逐漸豐富起來,孫少平從黃原城回來之后,他的物質世界沒有什么變化,但是他開始注意自己的形象和個人衛(wèi)生,慢慢克服了原先與人相處時的拘謹與自卑。田曉霞是孫少平人生中的一束光,在她的影響下,孫少平養(yǎng)成了每天看報、讀書的習慣,田曉霞告訴他:“我父親說過,一個中學生就要開始養(yǎng)成每天看報的習慣,這樣才能開闊眼界;一個有文化的人不知道國家和世界目前發(fā)生了些什么事,這是很可悲的?!睆倪@時候開始,不管身處什么樣的環(huán)境當中,孫少平都一直保持著看報紙的習慣,這使他沒有與外界脫離,始終緊跟時代發(fā)展的趨勢,接受時代思想的影響,在思想上一直保持先進性。來到黃原城,生活的艱辛并沒有影響孫少平對知識的渴望,他不斷地讀書,也逐漸認識到一個人只有對世界了解得更廣大,對人生看得更深刻,才有可能對自己所處的艱難和困苦有更高意義的理解,甚至也會心平氣和地對待歡樂和幸福。這時的孫少平不再是那個因為貧窮而自卑的少年,也不再是那個僅僅將知識用來擺脫農民身份的青年,他能在思想上帶給田曉霞許多新的見解與領悟,思想的交流使他們的愛情萌芽,也拉近了他們的距離,打破了他們之間身份的阻礙。孫少平追求愛情的過程,也是他追求自我理想的過程,他的愛情與精神世界相輔相成,彼此促進。直到后來田曉霞因救人而犧牲,孫少平的痛苦是無法抑制的,他失去的不僅僅是他的愛人,還是他的精神伴侶,更是他平凡的一生中耀眼的“光”。
在田曉霞死后,孫少平本有許多機會離開礦區(qū),面對省委干部田福軍拋出的橄欖枝,以及哥哥讓他回家一起創(chuàng)業(yè)的邀請,孫少平都拒絕了,他最終還是回到了礦區(qū)。這是他對尊嚴的追求與從小印在骨子里的自力更生、不怕艱苦的性格的驅使。他不愿依靠關系去得到更好的生活,他所追求的是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
童慶炳曾說:“表面看,創(chuàng)作動機是現(xiàn)實生活所暗示給作家的?!备呒恿?、孫少平兩位處于時代巨變中的人物,他們在時代的激流中追求夢想時,展現(xiàn)出來的堅持不懈、頑強拼搏的精神,對當代青年依舊具有現(xiàn)實意義。當代社會經濟發(fā)展迅速,青年身處時代的洪流中,深受時代變革的沖擊,高加林、孫少平的追夢精神值得當代青年去學習、借鑒。每個人所處的時代不同,“現(xiàn)實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作為社會個體,只有順應時代發(fā)展的潮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腳踏實地地去追求夢想,才有可能將夢想轉化為現(xiàn)實。個體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要保持尊嚴、守住道德底線,用頑強的意志去抵抗孤獨,用最強大的靈魂、思維與時代撞擊,才能不斷朝著夢想的方向前進。這種不朽的時代精神,對當代青年在尋找人生方向、追求夢想、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過程中具有巨大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