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從歷史和地理上都有著糾葛的“親戚關系”,但因為“后天養(yǎng)成”不同,這三個國家又各自長出不同的文化樣貌。如果一次在這三個國家自由行,仿佛時空穿梭,在生活步調上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在印尼,一切都很慢。我剛離開蘇加諾- 哈達國際機場的大廳,東南亞的熱浪和熱情便撲面而來。我決定先在機場喝杯咖啡坐一會兒,整理下思緒。在我的理解中,便利店肯定有咖啡,更何況是在機場。不料,機場便利店小哥微笑著向我攤手:咖啡機壞了。
作罷,那轉換插頭有嗎?我向小哥哥展示圖片。小哥哥又微笑著、用谷歌翻譯并緩慢地跟我比劃一番,最后結論是:沒有你要的東西。一個國際機場怎么會要什么沒什么?我決定自己找找,結果在貨架上找到了轉換插頭……
印尼的緩慢就和雅加達的交通一樣,但這之中又充滿了讓人又氣又愛的人情味。某天,我一大早要趕火車從萬隆去雅加達,拜托酒店前臺幫我叫計程車。他告訴我,計程車要30分鐘才會到,我說我走路去火車站也只要15分鐘,此時離火車發(fā)車還有45分鐘。我說那我走路好了,但他覺得太遠太辛苦,優(yōu)雅地拿出谷歌翻譯告訴我:我?guī)闳ゴ钣嫵誊嚒?blockquote>
在新加坡的每一天都讓我感到慌張和疲憊。
我們緩緩來到樓下,天剛放亮,他和保安、掃地大哥以及在路邊的攤販們一一打完招呼,帶我來到路邊??晌覀兊攘?0分鐘計程車還沒來。我急得像是熱鍋上的螞蟻,他卻對我笑著擺擺手,讓我不要著急,但我內心急得快哭了。后來計程車終于來了,我在火車出發(fā)前5分鐘趕上了車。
從印尼去到馬來西亞檳城,節(jié)奏變得輕快起來,但卻是悠閑自在的:不用催,也不會讓人等得心急,一切都在令人愉悅且恰到好處的節(jié)奏上。但當我結束檳城之旅去到新加坡后,我反而成了那個慢吞吞的人,新加坡人恨不得把一分鐘掰成三分鐘來用。
從樟宜機場去往市中心的路上,計程車司機就跟我抱怨剛才的乘客:“身上沒帶錢,還要去ATM領錢,我就走了,誰有那個時間等他?”我約見采訪對象,對方也是邊走邊講,說好半個小時內的采訪,便會按點結束。在便利店買東西,結完賬就不能有所更改,不然店員會覺得很麻煩。在地鐵站問路,每個人都行色匆匆,沒人有時間和一個外國人解釋站與站之間要如何換乘。
在新加坡的每一天都讓我感到慌張和疲憊。雖然新加坡是這三個國家中最安全、最有秩序的國度,但我卻仍舊懷念著印尼的緩慢和馬來西亞的悠閑。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快”代表的是“效率”“文明”,“慢”代表的是“慵懶”“落后”,但這只是工業(yè)社會的邏輯。從文化層面看,“慢”表現(xiàn)出人與人的聯(lián)結、人與聚落的關系、人與自然的融合。當然,萬事也無絕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