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煒
“蘭博基尼!”
有個孩子大叫了一聲,從我身后跑過去,他奔向一輛藍(lán)色的電動玩具車,那輛車的造型的確是蘭博基尼跑車,屁股后面也貼著招牌。想當(dāng)年,我是在意大利的某個城市里第一次見到蘭博基尼,不認(rèn)識是什么車,懵懵懂懂地拼讀著那個陌生的名字?,F(xiàn)在,小孩子們“駕駛”著電動的法拉利、蘭博基尼或者警車、挖土機(jī),“享受”操控帶來的愉悅感。
有了孩子之后,我時常在兒童游樂場活動,驚嘆兒童娛樂市場的豐富。有一次,去某個市集,見一片空地,擺著兩個大塑料盆,里面是泡泡水,20 塊錢一張門票,小孩子蜂擁進(jìn)去,拿塑料圈圈,拉出巨大的氣泡。我感嘆,掙小孩子的錢真是容易啊。但兒童娛樂也不總是這樣簡單。
前些天,家門口的游樂場增添了一個設(shè)備,是一個兩米長、一米高的恐龍骨架模型,高高聳立在一個長方形的桌子上,圍著桌子的是一圈小凳子,孩子們坐在凳子上,用錘子、鑿子敲打一塊塊石膏。石膏里面包裹著一個小模型,或是兵馬俑,或是青銅器,孩子敲開松軟的石膏,會碰到材質(zhì)更硬的模型。這個游戲也許可以叫作“考古體驗”。我相信,那個恐龍模型是招攬生意用的,沒有那個恐龍模型,只擺一張桌子,放幾塊石膏,孩子未必有興趣去玩。
但我一時又不知道該怎么確定這個恐龍模型的意義,它肯定不只是廣告。孩子們坐下,敲石膏,敲兩下就會無聊,但抬頭看一眼恐龍,又會獲得一種意義感,似乎手里擺弄的石膏和鑿子,跟更高大的東西產(chǎn)生了某種關(guān)聯(lián),從而帶來愉悅。后來我在網(wǎng)上學(xué)到了一個新詞——氛圍感,那架恐龍骨架增添了這個無聊游戲的氛圍感。
這些日子,北京環(huán)球影城開始營業(yè),威震天引人注目,他身披鋼鐵鎧甲,能和上前合影的人聊天、開玩笑,以我愚蠢的腦子猜想,我以為這是個大電動玩具,或者說機(jī)器人,是能沿著XYZ 軸活動手臂和腿,能控制手指,并且有一套AI 系統(tǒng),能根據(jù)上下文和人聊天。很快我才知道,我真是太蠢了,那不過是一個人鉆到機(jī)器鎧甲里,是他在說話,聲音經(jīng)過處理后,帶有金屬的摩擦音,其本質(zhì)跟一個踩高蹺的演員差不多。好玩嗎?還可以。但真的是太膚淺了。
我曾經(jīng)看過一篇財經(jīng)報道,寫的是曾經(jīng)的中國首富陳天橋,他在2000 年引進(jìn)了一款游戲叫“傳奇”,他測試的時候,玩了一個通宵,漲了兩個級別,然后游戲中的角色揮出去的刀就增加了一道白光,那套刀法叫“半月刀法”,他說:“難道我們玩游戲追求的就是這么一道白光嗎?當(dāng)我認(rèn)識到我在虛擬世界努力奮斗所獲得的,不過就是美工在上面加了一道白光以后,我就把這個游戲刪了。”那篇報道寫了很多陳天橋的人生感悟,但我只記得他所說的這道白光。
我相信世上還有一些更高級的操控者,想讓人們成為消費(fèi)時代和娛樂王國里的“順從公民”,層出不窮的劇、層出不窮的游戲, 待在這里多好玩,以至于人們不去想該有另外更高級的樂趣。我們當(dāng)然都知道,肥皂泡泡、恐龍骨架模型、電動車、環(huán)球影城的威震天,都是哄孩子的玩意。我們當(dāng)然也知道,很多時候,大人也是被當(dāng)成孩子哄的。
(摘自《新民周刊》2021 年第35 期,小栗子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