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倬云等
太平洋上的孤島,從來沒有人去過,那里一樣有日落日出,一樣有花開花落,一樣有春夏秋冬,那個世界,我們沒見過,我們腦子里面就沒有它。今天能照相了, 我們才曉得黑洞里是什么,我們的宇宙知識多了一大塊。所有我們知道的,或者用肉眼看見,或者用機械的眼看見,或者用推理的眼看見,而哲學能推理到最遠最遠。
所以人接受教育,不是說你受教育換得吃飯的工具,也不是說受了教育知道人跟人怎么相處,而是要養(yǎng)成一種遠見,能超越你的未見。我們要想辦法設想沒見到的世界還有可能是什么樣,去擴展可能性,可能性是無窮的。
(摘自《十三邀3》,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Stacy 圖)
“你若想獲得知識,你該下苦功;你若想獲得食物,你該下苦功;你若想得到快樂,你也該下苦功,因為辛勞是獲得一切的定律?!?/p>
牛頓的這個苦功定律我是認同的。既然是定律,那么無論喜不喜歡做苦功,都得接受?!拔也幌氤钥唷边@句話也就不成立,就像物體說“我不想接受三大運動定律”一樣。不想吃苦,而又不得不吃苦,這是苦上加苦,最后要吃更多的苦。
正如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都是力,只是方向相反。苦也是樂的反向表述。成績的樂,是學習的苦。健康的樂,是鍛煉的苦。成就的樂,是努力的苦。權利的樂,是義務的苦。自由的樂,是約束的苦。凡是樂,必能描述為一種苦。
人生不是想不想吃苦的問題,而是如何吃苦的問題。主動地、系統(tǒng)地、持續(xù)地吃苦,苦轉化為樂的效率最高。我們每天、每周、每月、每年制訂計劃,約束自己,就是主動地、系統(tǒng)地、持續(xù)地吃苦。
(梁衍軍摘自“連岳”微信公眾號)
桃花喜歡熱鬧,梅花喜歡清寂。春分時看桃花,熱熱鬧鬧的好,可以成群結隊,大寒時探梅,不妨安安靜靜地去。梅花有魂,不便驚擾。古人賞梅有四貴,貴稀不貴繁,貴老不貴嫩,貴瘦不貴肥,貴合不貴開。這就好比,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梅花是將開未開的好,故名“探梅”。探梅時,淡云、曉日、薄寒、細雨、輕煙、夕陽、微雪、晚霞、清溪、小橋、竹邊、松下、明窗、疏籬,林間吹笛,膝下橫琴,是最好的,總歸是清冷的意境,一如八大山人的畫,處處隱藏著清高孤傲之美。
看到梅花又一年。大寒一到,梅花一開,春天已經上路了。
(摘自《大地的耳語: 江南二十四節(jié)氣》,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攝圖網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