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呈現(xiàn)
請閱讀下面的材料,然后根據(jù)要求作文。
唐詩名句膾炙人口,百讀不厭,常讀常新。讀詩,能慰藉我們的心靈,能激發(fā)我們的靈感,能提升我們的審美情趣……請從下面的詩句中任選一句,結(jié)合你的閱讀或經(jīng)歷,寫出你對所選詩句的思考或隨想。
①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②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③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要求:立意自定,所寫內(nèi)容與所選詩句相關(guān),但不能只是對所選詩句的賞析;題目自擬;文體自選,詩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教師下水文
樂感文化
◎李金芝
有人說,宋詩多理趣,唐詩多情趣。其實,唐詩也不乏理趣。不論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所體現(xiàn)的“思想境界決定人生高度”,還是“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所傳達的“距離產(chǎn)生美”,無不蘊涵哲思,彰顯理趣。
在眾多理趣詩中,我最喜歡王維那句“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這句詩是王維晚年生活的寫照,也是“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鮮明寫照。如果不是仁智兼?zhèn)?,又怎會有如此情懷與格調(diào)?
極具情懷和格調(diào)的詩句可謂層出不窮。大家熟識的蘇大學(xué)士,出口便是“試問嶺南應(yīng)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漸見燈明出遠寺,更待月黑看湖光”“我本無家更安往,故鄉(xiāng)無此好湖山”……這種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在許多杰出人物身上都有體現(xiàn)。比如毛澤東的詩句“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又如方志敏的《可愛的中國》:“朋友,我相信,到那時,到處都是活躍躍的創(chuàng)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歡歌將代替了悲嘆,笑臉將代替了哭臉”;還有習(xí)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中國人民相信,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他們用詩句、用言行詮釋了“樂觀”的含義,如果用一句詩來概括,就是“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這體現(xiàn)出了仁者智者“樂山樂水”的智慧。而這智慧的根源是儒家所追求的“樂感”,學(xué)者稱其為“樂感文化”。
什么是“樂感文化”?《論語》開宗明義:“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哲學(xué)家李澤厚也說:“這里傳達的‘樂是世間的,卻又是很精神性的,是‘我與你的快樂,而且此‘樂還在‘悅之上,是真正友誼情感的快樂。”而睿智的詩人將這份友誼傳遞給自然萬物,體現(xiàn)其“物,吾與也”之大愛。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林逋的“纖鉤時得小溪魚,飽臥花陰興有余”,王寂的“吾老矣,久忘機。沙鷗相對不驚飛”,這些詩句所傳達都是“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樂”之境界,也是三千年儒學(xué)之根本——“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樂感文化。
習(xí)作展示一
我思深處
◎王瑞曦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何處是“水窮”?何物為“云起”?我想,不同的人對此有不同的答案。于我,“水窮”即是思想的最深處,“云起”則為思想境界的大飛躍。行至窮處,已無前路,倘若再行,也許就會走入思想的更高層次,打開思想的新境界。
法國哲學(xué)家帕斯卡爾曾說:“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闭\如斯言,人之于世界,渺小脆弱,如葦草。但人類為何能創(chuàng)造文明呢?那是因為人類擁有了思考的能力。物質(zhì)文明可能會煙消云散,但精神文明會一直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古希臘遺址早已面目全非,但蘇格拉底、柏拉圖的思想仍被人們所銘記;春秋戰(zhàn)國早已成為一段塵封的歷史,但百家爭鳴的思想文化仍在今天煥發(fā)著光芒。
行至往昔之水窮,坐看今朝之云起。人應(yīng)該勤于思考,并努力走入思想的深處。思想是我們刺破現(xiàn)實樊籠的利刃,是支持我們走出心靈低谷的翅膀。有思想的人能運用系統(tǒng)思維進行獨立思考,不被外界影響,只與真理為伍。馬克思走入了思想的深處,尋找到了歷史的根源,因此有了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xué)的理論;魯迅走入了思想的深處,發(fā)現(xiàn)了中國國民性的真正弱點,于是走上棄醫(yī)從文、救國救民的革命道路;德國哲學(xué)家海德格爾走入了思想的深處,尋找到了人類的本我與真我,從而探索“人類的存在”這一核心問題。睿智的思想者似乎都在“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德國詩人荷爾德林曾說:“思想最深刻者,熱愛生機盎然?!笔前?,行至水窮所觀得的云起該是多么的宏偉壯觀??!每個人的“云起”不盡相同,但一定精彩紛呈。然而有些人卻為自己的思想“畫地為牢”,不愿做勤奮的思考者,不去開拓自己思想的新境界,萬事“隨大流”、不深究,在他們的世界中,哪有“云起”呢?他們能看到的不過是一片眾人的背影罷了。
行至水窮,坐看云起。我們應(yīng)走入思想的深處,開墾心靈的荒地。立于高山之巔,方覺大河奔涌,更覺長風浩蕩。只有走入思想的深處,才能打開思想的新境界,看見不一樣的“云起”。站在思想之巔,文明的長河才更加波瀾壯闊,思想的清風才更加沁人心脾。今天的我們,作為中國的未來,更應(yīng)“行至水窮”,走進思想的深處,打開思想的新境界,攀至心靈的高峰,“坐看云起”,追尋更加絢爛的未來!
【黑龍江佳木斯市建三江第一中學(xué)】
習(xí)作展示二
遠看皆有色,雨潤草意長
◎王雪寒
細密春雨潤滑如酥,透過雨絲遙望草色,綠意悠悠,走近細賞,卻又看不到。見此景,韓愈便寫下:“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自然之景千變?nèi)f化,一直在等待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
草色遙看似有,近賞則無。如若不是有閑情逸致之人,哪能發(fā)現(xiàn)呢?作此詩時,韓愈已經(jīng)56歲,任吏部侍郎,邀友人游春,友人以事忙年衰推辭,他遂作這首詩寄贈。年老如何,事忙如何,自然如此之美,難道不值得我們?nèi)ヌ剿鲉??蘇軾說:“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是啊,每一次草長花開,每一次潤雨綿綿,都是不可錯過的風景。即使并非真正的“閑者”,我們也應(yīng)該在忙碌的生活中尋找浪漫,學(xué)會放松。
春花綻放,秋葉搖落,山還是山,水還是水……但總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
因為我們看待事物的角度在不斷變化。遙看近無,是草在變化嗎?是觀察角度在變。“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換個角度看問題,會得到不一樣的結(jié)果。偉大的發(fā)明家愛迪生,曾試驗過8000多種不適合做燈絲的材料。有人問他:“你已經(jīng)失敗這么多次了,還繼續(xù)研究有什么用?”愛迪生說:“我從來都沒有失敗過,相反,我發(fā)現(xiàn)了8000多種不適合做燈絲的材料……”我們需要這種思維。無論是面對學(xué)習(xí)上的“正難則反”,還是面對生活中的困難磨礪,我們都需要改變觀察角度,尋找新的出路。
不同的角度又從何而來?
心境不同,角度則不同?!白怨欧昵锉帕?,我言秋日勝春朝?!泵鎸ν瑯拥那锞?,有人“悲寂寥”,有人“勝春朝”,這折射出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所以,心境決定視野。“子非魚”所體現(xiàn)的正是思想和心境之不同。莊子豐富奇幻的想象,惠子求真切實的思考,反映出二人不同的心境。
如果我們想擁有變化的思考角度,就意味著我們首先要改變自己的心境,嘗試從不同的角度理解事物,這樣既可以開闊我們的眼界,也可以增強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
所以,踏上發(fā)現(xiàn)之路吧,先從一棵小草開始——遠看皆有色,雨潤草意長。
【黑龍江佳木斯市建三江第一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