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科大學學的是考古學,工作后不久,考取了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考古方向的研究生。文科生從事理工科研究何其艱難,陳國科每天至少花16個小時在學習和實驗上。在學習時期,他還承擔著遺址發(fā)掘工作,幾年間在北京、張掖、酒泉三地奔波,經常是方便面還沒泡開,人已經睡著了。
辛苦終究沒有白費。陳國科和其團隊分別在2014年和2015年發(fā)現(xiàn)了馬鬃山寒窯子草場玉礦遺址和敦煌旱峽玉礦遺址,這是我國目前所見年代最早一批集采礦、選礦、防御等于一體的采礦聚落遺址,它們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形成過程中發(fā)揮了獨特作用。
陳國科先后參與完成考古調查、發(fā)掘與研究工作50余項,在絲綢之路考古、早期礦冶考古等領域頗有建樹;他還帶領全所就1986年以來已開展的147項考古工作進行資料梳理出版,一個一個項目“啃”過來,現(xiàn)已出版考古報告、圖錄、論文集17部;他還借助VR等技術手段,探索復原遺址現(xiàn)場,“活化”曾經存在檔案里的歷史數(shù)據(jù)。
“歷史不能鎖在柜子里?!标悋普f,讓當代人認識、感受歷史文化的魅力,是新時代賦予考古人新的使命。如今,他依然堅持每年到考古一線,動手翻土。在他的辦公室,歷史考古類書籍塞滿了兩面墻的書柜。陳國科用身體力行告訴所里的年輕人什么是當代考古人的初心使命。
(選自“新華社”2022年10月21日)
◆素材解讀
1.文化自信。陳國科鐘情于田野考古,致力于破解中華文明密碼,希望當代人能認識、感受歷史文化的魅力,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文化自信。
2.初心使命。陳國科咬定考古不放松,為此文理兼攻,堅守一線,埋頭苦干,帶領團隊復原遺址,“活化”歷史,碩果等身,踐行當代考古人的初心使命。
◆適用話題
文化自信 初心使命 苦干實干 身體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