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照輝
中國刺繡又稱絲繡、針繡,指以繡針引彩線(絲線、絨線),按設計的花樣,在織物(絲綢、布帛)上刺綴運針,以繡跡構成紋樣或文字,是中國優(yōu)秀的民族傳統(tǒng)工藝之一。
三大名錦
云 錦
南京云錦為中國三大名錦之首,因其絢麗多姿,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云錦是中國絲綢工藝中藝術成就最高的名貴絲織品,出現(xiàn)于南北朝,盛行于明清時期,主要有庫緞、庫錦、妝花三大品種。云錦繼承元代納矢石與妝花纻絲的特點,結合宋錦紋樣并進行創(chuàng)新,形成了富麗華美、精妙絕倫的工藝技巧。
云錦因其豐富的文化和科技內涵,被專家稱作是中國古代織錦工藝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它是中華民族和全世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
蜀 錦
蜀錦又稱“蜀江錦”,產于四川成都。蜀錦質地堅韌且厚重,織紋精細且勻實,圖案豐富且含蓄,色彩絢爛且明麗,富有強烈的生活氣息,滲透著蜀地民眾的審美情趣和文化意識,頗具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
宋 錦
宋錦是宋代開始盛行的緯三重起花織錦,其主要產地是以蘇州、湖州、杭州為中心的江南一帶。宋錦圖案主要借鑒唐朝花鳥畫,多用于裝裱書畫,又稱“仿古宋錦”。宋錦散發(fā)著中華民族特有的芬芳,氣質含蓄典雅、古樸端莊,備受文人喜愛。
四大名繡
蘇 繡
蘇繡的發(fā)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臨近太湖,氣候溫和,盛產絲綢。
蘇繡題材多為花鳥人物,裝飾性強,均衡豐滿,質樸古拙,講究“平、齊、細、密、勻、順、和、光”的八字技藝。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蘇繡形成了圖案秀麗、色彩和諧、線條明朗、針法活潑、繡工精細的地方風格,以及“山水能分遠近之趣,樓閣具現(xiàn)深邃之體,人物能有瞻眺生動之情,花鳥能報綽約親昵之態(tài)”的藝術特點,被譽為“東方明珠”。代表作品有《貓》《意大利皇后像》等。
湘 繡
湘繡是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繡品的總稱,它沿襲了楚漢歷代刺繡遺風,博采眾家所長,自成一體。
湘繡題材多以中國畫為藍本,常為獅子、老虎、松鼠、鶴、鹿等形象,典雅生動,出神入化,風格豪放,有“繡花花生香,繡鳥能聽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的美譽。湘繡人文畫的配色以深淺灰和黑白為主,素雅如水墨畫;湘繡日用品則色彩艷麗,圖案紋飾的裝飾性較強。代表作品有《獅虎》《花鳥條屏》《飲水虎》等。
粵 繡
粵繡是廣繡和潮繡的總稱,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粵繡題材多為龍蟒、麒麟、孔雀、鳳凰、松鶴等寓意吉祥的物象,常用于生活裝飾和廟堂祭品。
粵繡構圖繁密熱鬧,色彩富麗奪目,能渲染熱烈歡快的氣氛,其中往往富含人們追求理想生活的美好愿望,具有極強的裝飾性和地域性,形成了非凡的藝術風格,史稱“嶺南珍品”。代表作品有《百鳥朝鳳》《丹鳳朝陽》《百花籃》等。
蜀 繡
蜀繡史稱“蜀中至寶”,因地處川蜀而得名,又名川繡。
蜀繡起源于民間,并在民間不斷發(fā)展繁榮,形成了構圖疏朗、渾厚圓潤、嚴謹細膩、色彩明快、光亮平整的獨特風格。純觀賞性的蜀繡制品相對較少,以日用品居多,題材多為花鳥蟲魚、民間吉語和傳統(tǒng)紋飾等,頗具喜慶色彩,常被繡制在被面、枕套、衣、鞋及畫屏上。清中后期,蜀繡在當地傳統(tǒng)刺繡技法的基礎上吸取了顧繡和蘇繡的長處,一躍成為全國最重要的商品繡之一。代表紋樣有“芙蓉鯉魚”。
價值意義
中國刺繡工藝具有深遠的價值意義,不僅體現(xiàn)在其實用價值上,更體現(xiàn)在對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的促進上。歷朝歷代,錦繡佳品都是與其他國家溝通交流的饋贈禮品,推動了民族和國家的發(fā)展。我國歷史上曾開辟出五條“絲綢之路”:一是自洛陽、長安經河西走廊通西域、歐洲的“沙漠絲綢之路”,也稱“綠洲絲綢之路”,西漢張騫出使西域走的就是這條通道;二是自長安經青藏高原通南亞的“高原絲綢之路”;三是自泉州經臺灣海峽通東南亞的“海上絲綢之路”,這條路的開辟使最早的海上絲綢貿易開始出現(xiàn);四是自成都經滇西通南亞、印度的“蜀道絲綢之路”,此道極其兇險,也稱“蜀身毒道”;五是以內蒙古地區(qū)為中心的“草原絲綢之路”,開辟了東西方的第一條商道。這五條絲綢之路的開通,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經濟文化的發(fā)展與繁榮,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和騰飛奠定了基礎,同時也孕育了新時代“一帶一路”命運共同體的偉大構想,使中華民族踏上了實現(xiàn)復興夢、強國夢的偉大征途。
走進新時代,中國人民更是創(chuàng)造性地將西洋畫、中國畫及攝影等藝術形式巧妙運用于刺繡中,使之收到“遠看是畫,近看是繡”的絕妙效果,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