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壤 林勝男
(漯河市召陵區(qū)人民醫(yī)院麻醉科,河南 漯河 462000)
與其他惡性腫瘤一樣,肺癌患者的臨床治療以早診斷、早治療為主,而手術切除病灶在肺癌治療中有重要意義[1]。麻醉時保證外科手術順利進行的基礎,且圍手術期麻醉管理還直接關系到患者術后康復和生活質(zhì)量。全身麻醉是臨床用于肺癌根治術的常用麻醉方式,但該麻醉方式阿片類藥物用量較大,容易引發(fā)各種麻醉不良反應[2]。胸椎旁神經(jīng)阻滯(Thoracic paravertebal blockede,TPVB)是一種主要作用于同側軀體和交感神經(jīng)的麻醉方式,近些年該麻醉方式在胸外科手術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3]。本研究以108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TPVB 復合全身麻醉的臨床應用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使用隨機數(shù)表法將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漯河市召陵區(qū)人民醫(yī)院行肺癌根治術治療的108 例肺癌患者分為A 和B 兩組(A=54,B=54)。A 組男31 例,女23 例;年齡37~68 歲,平均年齡(50.23±4.26)歲;病理類型:腺癌39 例,鱗癌15 例;TNM 病理分期:Ⅰ期20 例,Ⅱ期17 例,Ⅲ期17 例;美國麻醉醫(yī)師協(xié)會(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麻醉分級:Ⅰ級30 例,Ⅱ級24 例。B 組男32 例,女22 例;年齡35~70 歲,平均年齡(50.36±4.18)歲;病理類型:腺癌38 例,鱗癌16 例;TNM 病理分期:Ⅰ期21 例,Ⅱ期15 例,Ⅲ期18 例;ASA 麻醉分級:Ⅰ級29 例,Ⅱ級25 例。兩組基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該研究以獲得漯河市召陵區(qū)人民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麻醉方式:兩組術前30min 肌肉注射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鈉0.1g。A 組行全身麻醉,麻醉誘導:丙泊酚:2mg/kg;舒芬太尼:0.2μg/kg;順苯磺酸阿曲庫銨:0.2mg/kg,肌肉松弛后氣管插管,連接呼吸機。麻醉維持:術中給予0.8~1.0 MAC 七氟烷吸入,并持續(xù)給予瑞芬太尼,根據(jù)麻醉效果間斷追加順苯磺酸阿曲庫銨。B 組行TPVB 復合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方式與A 組一致,在麻醉誘導前行TPVB,超聲引導下于T4~7 棘突旁移2.5cm 處使用22 號硬膜外穿刺針穿刺至椎旁間隙后回吸注射器,確認穿刺成功后單次注入5mL0.375%的鹽酸羅哌卡因,評估麻醉平面,確定麻醉效果。兩組術后均行自控靜脈鎮(zhèn)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analgesia,PCIA),將0.8mg/kg 的地佐辛和0.2mg/kg 的鹽酸托烷司瓊稀釋至100mL,負荷量2mL,輸注速度為1mL/h,單次自控量為2mL,鎖定15min。
1.3 觀察指標:血流動力學:比較兩組麻醉前(T0)、麻醉誘導30min 后(T1)和術后6h(T3)時心率(HR)、收縮壓(SBP)、舒張壓(DBP)水平;比較兩組術后2h、24h 和48h 時的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分;比較兩組術前和術后1h時的血管緊張素(AngⅡ)、皮質(zhì)醇(Cor)水平;比較兩組術后48h 內(nèi)PCIA 自控按鈕啟動次數(shù)。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運用SPSS 22.0 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定量資料以表示,行t 檢驗,定性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血流動力學指標:B 組T1、T2 時的SBP、DBP水平均低于A 組,且B 組T2 時的HR 水平低于A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圍手術期血流動力學指標水平比較 (±s)
表1 兩組圍手術期血流動力學指標水平比較 (±s)
組別nHR(次/min)SBP(mmHg)DBP(mmHg)T0T1T2T0T1T2T0T1T2 A 組5478.64±8.02 80.34±8.16 78.67±7.61 130.41±13.65 120.64±12.11 116.64±12.67 73.66±7.46 68.62±6.34 66.34±6.57 B 組5478.91±8.11 80.08±8.24 71.23±7.26 130.55±13.71 108.61±11.63 104.63±11.67 73.81±7.51 62.06±6.01 60.01±6.07 t 0.1740.1655.1980.0535.2655.1240.1045.5185.200 P 0.8620.8690.0000.9580.0000.000 0.9170.0000.000
2.2 VAS 評分:B 組術后2h、24h 和48h 時的VAS評分均低于A 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VAS 評分比較 (±s)
表2 兩組術后VAS 評分比較 (±s)
?
2.3 應激激素水平:術后1h 時兩組AngⅡ、Cor 水平均高于術前,但B 組術后1h 時的AngⅡ、Cor 水平低于A 組(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手術前后應激激素水平比較 (±s)
表3 兩組手術前后應激激素水平比較 (±s)
組別nAngⅡ(pg/mL)tPCor(pg/mL)tP術前術后1h術前術后1h A 組5482.63±8.34112.63±12.47 14.695 0.000281.63±28.76340.63±34.2710.0190.000 B 組5482.81±8.45102.36±10.67 10.555 0.000285.29±29.17311.97±32.094.5210.000 t 0.1114.5980.6574.799 P 0.9120.0000.5130.000
2.4 PCIA 自控按鈕啟動次數(shù):B 組術后48h 內(nèi)PCIA 自控按鈕啟動次數(shù)[(5.94±0.61)次]低于A 組[(12.63±1.31)次],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4.020,P=0.000)。
肺癌作為臨床最為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其預防、診斷和治療一直備受臨床醫(yī)生關注,早期切除病灶是目前臨床治療肺癌的重要手段,可有效防治病情進一步惡化,改善患者預后。而安全有效的麻醉是外科手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保證手術順利進行和患者術后快速康復的基礎,全身麻醉是目前臨床用于肺癌根治術的主要麻醉方式,而隨著麻醉學的快速發(fā)展,全身麻醉聯(lián)合區(qū)域性麻醉在臨床應用愈發(fā)廣泛,其在多種外科手術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4-5]。
本研究探討了TPVB 復合全身麻醉在肺癌根治術中的應用效果,結果顯示B 組T1、T2 時的SBP、DBP 水平均低于A 組,且B 組T2 時的HR 水平低于A 組,表明TPVB 復合全身麻醉能有效穩(wěn)定肺癌根治術患者圍手術的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這與金勝等人研究結果基本一致[5],TPVB 是通過將麻醉藥物注入至胸椎旁間隙后來發(fā)揮同側鄰近的多個節(jié)段軀體以及交感神經(jīng)的阻滯作用,其對胸外科手術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還觀察了TPVB 復合全身麻醉對肺癌患者應激激素水平的影響,結果顯示兩組術后AngⅡ、Cor 水平均高于術前,但B 組術后1h 時的AngⅡ、Cor 水平低于A 組,提示加用TPVB 可有效減輕麻醉對機體應激反應的影響,這可能與TPVB的應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全麻用藥有關。TPVB對緩解肺癌根治術患者術后疼痛亦有積極作用,B組術后2h、24h 和48h 時的VAS 評分均低于A 組,且B 組術后48h 內(nèi)PCIA 自控按鈕啟動次數(shù)較低,而術后疼痛作為一種強應激源,其會導致患者術后生命體征劇烈波動,而良好的術后鎮(zhèn)痛亦能降低術后疼痛對機體的刺激作用,這也是B 組患者術后AngⅡ、Cor 水平低于A 組的重要原因之一。
綜上所述,TPVB 復合全身麻醉能有效穩(wěn)定肺癌根治術患者圍手術期血流動力學波動,還能有效緩解患者術后疼痛,降低應激激素水平,該麻醉方式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