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嵚
中國古代野史演義里一個常見的豪橫橋段,就是“炫身高”。
比如古典名著《三國演義》里,但凡牛人出場,都要報身高。白臉曹操身高七尺,愛哭的劉備身高七尺五寸,猛張飛身高八尺,紅臉漢子關羽身高九尺。出場沒多久就領盒飯的華雄,同樣有九尺高。按照現(xiàn)代標準,哪怕最矮的曹操,身高也達到2.3米,放籃球隊里可以做中鋒。“身長九尺”的關羽,身高更是近3米,“溫酒斬華雄”那一仗,等于是兩個“3米大漢”在血拼……而放在正史記載里,許多古代人物的身高,也是讓人一換算就嚇一跳:比如《史記》里的西漢開國功臣酈食其,出場時就是“年六十余,長八尺”。這何止是個“高陽酒徒”,簡直是個巨型大漢。周游列國的孔夫子,也是個“九尺有六寸”的大漢。也就是說,如果把古代名人組個團,那就是個能碾壓籃球明星的“巨人團隊”。
這震撼一幕,也讓很多“歷史票友”發(fā)出“古人個子真高”的感嘆。有些好事者還開啟“沉痛反思”模式,追問“為什么中國人變矮了”。相關的奇談怪論,多年來衍生不斷。
不過,古代的度量衡換算,其實和現(xiàn)代出入頗多。比如秦漢至三國時期的“一尺”,并非我們今天熟悉的0.33米,相反只有0.23米左右。這么一換算,許多古代名人們看上去無比豪橫的身高,也就大大縮水:曹操1.6米,劉備1.73米,張飛1.8米。倒是關羽、華雄、孔子等人,擁有2.07米以上的身高,即使放在今天,也算是巨人。
同樣能生動說明古人身高的,還有古代軍隊的征兵標準。
在歷朝歷代的古代軍隊里,身高常常是硬性條件。比如戰(zhàn)國時代的戰(zhàn)車兵和騎兵,對于身高都有嚴格要求?!读w》里記載說,當時的戰(zhàn)車兵必須“取年四十以下,長七尺五寸以上”,也就是身高“七尺五寸”且40歲以下的士兵。騎兵則要“長七尺五寸以上,壯健捷疾”??梢姵艘獜妷涯芘?,“七尺五寸”同樣也是硬標準。那“七尺五寸”又是多高呢?按照秦漢時代的度量衡,換算過來約為1.73米。
發(fā)展到“國家養(yǎng)兵”的兩宋年間,那些享受著優(yōu)厚待遇的“大宋禁軍”,入選時的硬性條件同樣是身高。宋朝禁軍的身高,從“五尺五寸”到“五尺八寸”分為5個等級,以宋代度量衡換算,也就是在1.71米到1.8米之間。之后的元明清三朝的軍隊,也基本沿用了這個選兵標準?!笆澜绲诎舜笃孥E”秦始皇兵馬俑坑里,兵馬俑的平均身高,也在1.77米左右。
也就是說,倘若穿越到中國古代,身高達到1.7米,那就是標準的“大個子”。
那這樣的身高水平,放在同時代的世界上又是怎樣的呢?明末造訪中國的傳教士利瑪竇,在其文集里就認為中國不但“遠比歐洲富裕得多”,中國人的身高也“較我們(歐洲人)高一些”。哪怕到了19世紀下半葉,歐洲多國的征兵標準依然是1.66米,低于中國宋代禁軍征兵標準。1889年波蘭軍人的平均身高,更是只有1.62米左右。
甚至這“身高問題”,還成了近代中國對外戰(zhàn)爭里的沉痛注腳:1895年的甲午戰(zhàn)場上,當清朝陸軍被日本陸軍打得全線崩潰時,日本隨軍記者還嘲諷說“清軍個頭很高,但完全不使用白刃戰(zhàn),每到白刃戰(zhàn),他們都……一溜煙逃跑”。1900年,當八國聯(lián)軍肆意蹂躪北京城時,八國聯(lián)軍司令瓦德西還在北京各處城門派遣醫(yī)官,對過往中國人強行進行體檢,結果卻讓他震驚:95%的北京男性市民,在身高與健康狀況方面,都符合德軍的入伍標準。
也正是這一結果,令瓦德西在寫給德皇的信里,做出了一個著名的論斷:“我們西方人對于中國人民,不能視其為已經(jīng)衰弱的,或者是已經(jīng)失去德行的人,他們仍然充滿生氣,勤儉巧慧……”
但是,也正是從這一時期起,中國人與西方人的“身高對比”,差距迅速拉大。在經(jīng)濟民生嚴重困頓,老百姓營養(yǎng)水平嚴重低下的舊時代,中國人的平均壽命一度只有35歲,醫(yī)療救治也嚴重落后。在苦難的時代里,人民的身體素質自然無法得到保障。
比如抗戰(zhàn)時期的國民黨軍人,在當時的英美“盟友”眼里,一大形象就是營養(yǎng)不良,身體素質差。1943年時,國民政府曾送1800名新兵到蘭姆伽(中國駐印軍的大本營和訓練基地)受訓,結果竟有68%的士兵因體格不達標而被淘汰。這還是號稱優(yōu)中選優(yōu)的“中央軍”,普通老百姓的營養(yǎng)水平可想而知。曾經(jīng)有民國學者做過統(tǒng)計,單是20世紀40年代的上海,14歲左右青少年的平均身高,竟比10年前的同齡人矮了5至8厘米。但在今天,隨著中國的高速發(fā)展,中國人其實也在快速變高。以《柳葉刀》雜志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從1985年到2019年,中國男性的平均身高增加了近9厘米,女性的平均身高增加了近6厘米,中國19歲男性的平均身高更沖到了1.75米,排名東亞第一??梢韵嘈牛@樣的變高,依然在快速進行中。
“中國人有沒有變高”的問題,不僅是一個生理問題,更是古代生活水平的寫照和近代中國多少興衰記憶的生動縮影。
(摘自“朝文社”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