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袁紹刀兵相見一決雌雄之前,曹操取得了三個階段性成果:擒呂布,敗袁術(shù),降張繡。
張繡是盤踞在宛城(今河南南陽)的小軍閥,也是曹操第一個要捏的軟柿子。事情開始時十分順利。建安二年(197)正月,曹操大軍剛到宛城,張繡立即投降。實施“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政策不到半年,就兵不血刃大獲全勝,曹操不免有些飄飄然。
結(jié)果是什么呢?
張繡突然反叛,在曹操猝不及防的情況下,把他打得落荒而逃。曹操最中意的接班人長子曹昂,最貼心的親兵隊長猛將典韋,還有侄子曹安民,都在戰(zhàn)斗中身亡。曹操自己也中了箭,差一點死于非命。
策劃這次反叛行動的,是賈詡。
賈詡,字文和,武威人,據(jù)說有滿腹奇謀,還喜歡多管閑事。李傕和郭汜之亂,就是他造的孽。董卓被刺后,這倆人準備解散隊伍逃回老家。賈詡卻把他們攔住,說你們棄軍單行,一個小小的亭長就能把你們捉拿歸案,不如殺回長安,以求一逞,成了固然好,不成再走也不遲呀!
李傕和郭汜一聽有理,便殺了回去,結(jié)果是國家、皇帝和人民再次遭災。賈詡大約也覺得罪孽深重,便利用自己的影響,盡可能地遏制李傕和郭汜,制止了他們的不少惡行,算是將功補過。
獻帝離開長安以后,賈詡便辭去官職,輾轉(zhuǎn)來到張繡軍中,張繡對他言聽計從。這次反叛曹操,用的就是賈詡的計謀。后來再次投降曹操,也是賈詡主謀。
不過投降之前,賈詡也教訓了曹操。
建安三年(198)三月,曹操第三次南征。此前張繡已被曹操打敗,南奔穰城(今河南鄧州),并在賈詡的撮合下與劉表結(jié)成聯(lián)盟。結(jié)果,曹操出師不利,劉表則如約出兵,曹操只好撤退。
張繡立馬派兵去追。
賈詡說,追不得,追則必敗。
張繡哪里肯聽,結(jié)果大敗而歸。
賈詡說,現(xiàn)在可以追了,趕快去,必勝無疑。
張繡聽得目瞪口呆。他說,剛才不聽先生的話,才落得如此敗局,現(xiàn)在敗都敗了,還追什么?
賈詡說,情況變了,你追就是,快去!
張繡將信將疑,收拾殘兵敗將追了過去,果然大勝。
這下子張繡百思不得其解。
張繡說,剛才我們以精兵追退軍,先生說必??;現(xiàn)在以敗兵追勝軍,先生又說必勝。結(jié)果每次都像先生預料的那樣,我實在想不通。
賈詡說,這也沒有什么好奇怪的。曹操撤退,必定親自斷后,所以將軍必敗。然而曹操攻打穰城,既無良策又未盡力,不戰(zhàn)而退必是后方出了問題,打退追兵后也必定放心趕路,留在后面的人不是將軍的對手,所以必勝。
事實證明,曹操匆忙撤退,確實是因為后院起火:袁紹的謀士田豐提出建議,趁曹操南征張繡之機突襲許都,劫持天子。這當然是天大的事,曹操不得不放棄攻打張繡。
賈詡果然料事如神。
不過,曹操和張繡都沒想到賈詡還有大動作。
建安四年(199),袁紹集結(jié)十萬兵力,準備攻打許都。曹操則在八月進軍黎陽(今河南??h東),九月分兵官渡(今河南中牟縣東北),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
這是曹操與袁紹之間的一場死戰(zhàn),因此雙方都要爭取中間力量。袁紹先派人來招降張繡,賈詡卻自作主張對使者說,麻煩足下向袁本初致歉,就說他和公路將軍(袁術(shù))兄弟間尚且不能相容,還容得下天下國士嗎?
張繡當場嚇得面如土色。他悄悄問賈詡,先生一點面子都不講,就把袁紹的使者打發(fā)了,我們今后怎么辦?
賈詡說,好辦得很,投靠曹操。
張繡說,袁紹強大,曹操弱小,跟我們又有前嫌,怎么還要去投靠他?
賈詡說,唯其如此,才應該投靠曹操。
接下來,賈詡講了三條理由。第一,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投靠曹操名正言順,此為有理。第二,我們這點人馬在袁紹那里微不足道,對于曹操卻是雪中送炭,必被看重,此為有利。第三,但凡有志于王霸之業(yè)者,一定不會斤斤于個人恩怨,反倒會拿我們做榜樣,向天下人表示他的寬宏大度和以德服人,此為安全有保障。
因此賈詡說,將軍盡管放心。從此,張繡成為曹操麾下一員勇武的戰(zhàn)將,賈詡則成為曹操身邊一個重要的謀臣。他為曹氏集團服務多年,在文帝曹丕時期官居太尉,七十六歲去世,謚曰肅侯。
(摘自《易中天中華史:三國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