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羅佑,王曉斐,鄒 洲
(云南藝術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巍山古城地處云南西部哀牢山麓,紅河源頭的巍山縣城,是云南省四個“文獻名邦”之一,是南詔(蒙舍詔)的發(fā)祥地,有許多南詔遺跡和歷史傳說。西漢時期在此設邪龍縣,又名蒙化,是云南省最早設置郡縣的地區(qū)之一。唐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南詔第四代王皮邏閣以巍山為基地,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兼并了洱海地區(qū)的五詔和其他小部落,建立南詔國。明清兩代,巍山實行土司制度,彝族左氏任土司,承襲18世。明代稱蒙化府,是云南“三大土府”之一[1]。
巍山古城傳統民居是云南傳統民居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同樣還具有豐富的藝術價值。古城民居以院落式住宅為主,在民居形式上,則表現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這兩種基本庭院形式,這兩種布局形式既是大理地區(qū)典型的民居平面布局形式,也是巍山古城的民居布局形式。
除了“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庭院形式之外,還存在組合式的庭院形式,即:圍繞“三坊”(三坊一照壁)、“四坊”(四合五天井)的方形根基的母題,按照一定的空間序列組織成一個組合式的大院落。巍山古城的組合式民居庭院形式可歸結為并列進院式和群體結合式兩種類型[2]。并列進院式是三合院或四合院的縱向組合,多用于商業(yè)街區(qū)。通常情況下,并列進院式的沿街立面相對窄小,但民居內部空間進深很大(如圖1所示)。群體結合式一般情況下為住宅群或者并列院落組成,通常情況下為幾戶人家同住,有公共的走廊、院落等空間。在院落布局中有純粹的住宅空間、組合住宅空間,也存在商住組合的空間,組合形式不同功能也不同。
通過實地調研以及現場測繪,總結出巍山古城傳統民居適老化方面存在的共性問題。
通過實地調研發(fā)現,大理巍山民居從平面布局上來看功能分區(qū)缺乏合理劃分。大理巍山大多數傳統民居的廁所布局都位于整個院落的后方,這一點對于老年人夜間的行為模式存在極大的不便利性,同時還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從民居現有的功能使用情況來看,由于老年人以個體生活為主,大部分空間未能得到合理的利用,庭院也缺乏合理的規(guī)劃,大量閑置物品堆積,顯得庭院雜亂無章,缺乏秩序。
大理巍山古城民居以土木建筑為主,在色彩的選擇上繼承了石材、傳統夯土以及木材的特點,以白色、夯土色以及木色為主。針對目前以老年人為主的居住團體,單一色調遠遠不能滿足老年人的身心需求,因此民居的色彩設計應堅持老年人的主體地位,以適應老年人的視覺需求和生活需求。在尊重民居整體色調的基礎上,對民居的色彩選擇進行點狀設計,以提高老年人生活的品質和環(huán)境的舒適性。
通過調研,巍山古城民居建筑在室內細節(jié)設計上缺乏針對性,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困擾。巍山古城傳統民居各功能空間之間存在一定的高差,這對于行動不便的老年人來說,存在較大的危險性。民居的入口處仍保留著傳統門檻的形式,門檻與地面所形成的高差,不利于出行的便利性。巍山古城傳統民居樓梯的坡度較大且踏步高度較高,增加了老年人磕絆摔傷的可能性。由于庭院地面的材質通過大多數石材拼接而成,拼接的地面高度不平整,再加上積水,增大了滑倒的可能。
受到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大理巍山古城傳統民居的采光性較差,必須通過照壁對光的反射來滿足室內采光需求。庭院內排水系統不暢,加上傳統民居年代久遠,民居的墻面已經出現了滲水的現象,潮濕的室內外環(huán)境增加了老年人在生活中的危險系數、影響了居住的舒適性,也易滋生細菌影響其身體健康。
總體來說,老年人生理特征的變化主要有以下表現:在感知系統方面,60歲以上的老年人感知覺系統各方面發(fā)生老年退化性變化,特別是視聽覺障礙的問題,直接影響老年人環(huán)境識別與信息接收的能力。在肌肉骨骼系統方面,由于內臟功能的衰退,肌肉的萎縮,老年人身體運動能力慢慢減弱,主要表現為動作協調性變差、行動緩慢等行為。在視覺系統方面,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視覺系統正慢慢衰退,主要表現為:角膜屈光力降低、對光的敏感性變差、晶狀體透光能力減弱、視覺細胞逐漸凋亡。這些生理特征的變化,引起了老年人視覺靈敏度、色彩識別度、空間感知度的變化。
老年人活動范圍、活動場所、社交對象的改變,心理感受也會發(fā)生相應的變化。其心理特征的變化表現為:安全感缺失、新事物接收能力變差,社會生活適應能力減弱,社會參與感的降低等現象,在精神上易出現孤獨感、自卑感和寂寞感等負面心理,在心理上易產生與時代的脫節(jié)感。生理機能的退化、社會角色的轉變、家人溝通的缺乏、鄰里關系的改變,這些因素使得老年人易產生孤獨感,并且經常感到自己被忽視,希望得到家庭、社會的關懷和認同。
老年人經過長時間的生活,在日常娛樂休閑中養(yǎng)成了特定的行為模式。相比于年輕人多樣化的娛樂方式,老年人的休閑娛樂方式常處在一種固定的模式下進行,他們有固定的地點、固定的伙伴以及固定的場所等。受到自身生活環(huán)境和身體狀況等因素的影響,老年人在生活中也會產生特定的行為模式。例如老年人夜間會有愛起夜的起居行為模式,并伴隨有失眠現象。
傳統民居的適老化設計首先要立足于地域性原則。巍山古城傳統民居是受到巍山地區(qū)特有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的影響所形成的特有建筑,這種建筑是地域性的體現,是不可磨滅的,是古城歷史記憶象征。由于巍山古城居民生活的長期性,對古城的傳統民居都產生了一定的感情,所以也是居民情感記憶的象征。因此,在進行適老化設計的過程中,應注意對傳統民居地域性文化的保留和延續(xù),基于地域性的基礎上完成對傳統民居的適老化設計,以此來延續(xù)傳統民居的價值,保留居民的情感記憶[3-4]。
在對傳統民居進行適老化設計時,所需要的改造費用是居民所關注的一個重點,因此民居的適老化設計要符合經濟性原則。在大理巍山古城,居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于種植收入和部分旅游經濟的收入,因此設計要充分考量居民的經濟承受能力。在傳統民居的改造過程中,要對民居的改造費用以及后期使用所產生的維護費用進行考量,盡量減小成本的投入。在改造費用方面,在保證安全性的基礎上盡可能使用價格相對較低的材料,在后期維護方面,要實現資源再利用的原則,以達到經濟最優(yōu)化的目的。
原真性,即:真實性、原初性?!蛾P于原真性奈良文件》中關于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統村落、傳統民居的保護要堅持“整舊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則,而不是“返老還童”。在巍山古城傳統民居的適老化改造設計中我們要盡可能去維系傳統村落的原真性,首先,要延續(xù)其民居空間形態(tài),在巍山古城中,傳統民居在平面形態(tài)上還是維系了“三坊”(三坊一照壁)、“四坊”(四合五天井)的方形根基的母題,在設計中我們應維系其母題形態(tài),保持傳統村落的統一性;其次,在大理巍山古城傳統民居中含有大量精美的雕刻藝術、彩繪藝術等,這些裝飾和構件不僅是巍山文化的體現,也是居民情感的體現,在設計過程中應注重對其保護或利用以新的方式來延續(xù)文化性。
通過對大理巍山古城民居特征、價值以及適老化問題進行分析,結合老年人的生理與心理特征及行為模式,對大理巍山古城傳統民居提出以下幾點適老化的更新設計策略。
伴隨著年齡的增大,老年人在睡眠方面會產生睡眠淺、睡眠不足的問題,在平面布局上,臥室的設置應該遠離公共空間,在臥室的設計中應重點考慮隔音性,使用隔音材料來保證其隔音性與私密性。
傳統民居的空間形式比較單一混亂,公共空間主要集中在堂屋,會客、休息、就餐都在堂屋完成。在進行適老化設計時,應將各個功能進行明確的分區(qū)處理,針對無餐廳的問題,由于老年人的生活起居多數情況以個體生活為主,設計時可以將餐廳與廚房進行合并,減少老年人的行動距離,縮短流線,方便老年人日常生活飲食。
大理巍山傳統民居在衛(wèi)生間的布置上都遠離臥室,隨著老年人年齡的增長和身體機能的退化,使用衛(wèi)生間次數更加頻繁。對傳統民居的適老化設計,要重點考慮衛(wèi)生間的處理,衛(wèi)生間要臨近臥室,減少老人的行動距離,也應考慮防滑以及無障礙設計,例如設置無障礙扶手、采用智能馬桶等(見圖2)。
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視覺系統趨于衰退,對光的敏感度降低、眼睛聚焦能力變差、色彩識別能力下降。這些變化易引起老年人對空間環(huán)境的焦慮、空間歸屬感降低和安全感的缺失。
巍山傳統民居的色彩設計,主色調的選擇應以暖色調為主。在臥室的色調選擇上,墻面選擇米黃色等暖色系,給老年人營造溫馨的空間氛圍;頂面宜選擇白色,通過漫反射來增加整個房間的亮度;地面的色彩選擇,應與墻面形成明顯的對比,易于老年人進行空間與色彩識別,也更加安全。不宜采用黑、白、灰以及高明度、高飽和度的色彩,以避免給老年人帶來眩目感。
基于老年人視覺的弱化,可以適當采用一些高純度的色彩設計。一方面高純度的色彩能提高老年人的辨識度,加深對信息、物體的視覺識別,例如在柱子、出入口、轉角處等特殊位置使用高純度的色彩,能夠減少老年人的磕碰現象。另一方面高純度色彩的點綴使用能夠刺激老年人的視覺體驗,打破空間單調的印象,形成一定的節(jié)奏感,達到調和環(huán)境的目的[5]。
材質的不同會給人不同的情感體驗和心理需求。在傳統民居的適老化的設計中,材質的選擇要基于色彩的選擇上,既要符合整體的色調需要,同時也要符合老年人的生理與行為特征的變化,整體的材料選擇也應考慮傳統民居綠色自然的特點。在臥室材料的選擇上,首先應該以溫馨感的營造為主線,反映在材質的選擇上應該選擇木地板、木飾面、纖維織物等軟性材料。在衛(wèi)生間的材質選擇上要充分考慮安全性的前提,選擇如防滑地磚這樣的防滑材料和增設扶手,盡可能地減小老年人在衛(wèi)生間活動時的危險性(見圖3)。
細節(jié)設計的缺失是傳統民居與老年人居住需求之間所存在的一種矛盾。傳統民居建造之初并沒有為老年人的生活日常做出讓步,因而大理巍山傳統民居缺少細節(jié)設計是一種必然情況。細節(jié)設計能夠更好地改善老年人生活,使生活環(huán)境更加的便捷、舒適,讓老年人實現生活自理。在生活起居方面,衛(wèi)生間可折疊座椅以及無障礙扶手的設計能提高便利性,床腳自動感應燈的設計可以很好地滿足起夜的安全需要。對于民居門檻而言,細節(jié)設計應堅持尊重與適度改造的原則,可對老年人活動頻繁空間的門檻進行拆除或者適當降低,也可對部分門檻進行可拆卸門檻設計,這種方式既滿足了老年人安全出行的需要,也延續(xù)了民居文化(見圖4)。
大理巍山古城傳統民居由于建造年代久遠,在功能上難以滿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所需。本文基于老年的生理與心理特征以及行為模式,針對大理巍山古城傳統民居存在適老化的問題,提出了更新設計的原則以及策略。大理巍山古城傳統民居是特色文化、民族文化的體現,進行適老化設計應在保護傳統建筑的基礎上來進行。通過適老化設計保護傳統民居、延續(xù)傳統民居的價值、滿足了老年人的美好生活需求。既實現了保護與發(fā)展的雙贏,也為傳統民居的保護發(fā)展提供了一種新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