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美玲
托馬斯·布洛克是印第安納大學的細菌學教授。有一年,布洛克帶著家人來到黃石公園游覽,在大棱鏡溫泉景點,大家看到神奇的一幕,那里的泉水竟然泛著絢麗斑斕的色彩。
作為生物研究人員,布洛克覺得溫泉的色彩應該來自細菌所帶的色素,但是,普通細菌無法承受超過55℃的高溫,那么溫泉中的彩色細菌又是哪一類型的呢?
布洛克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將問題帶回實驗室,但沒有找到答案。后來,他多次帶著學生來到彩色溫泉,對里面的細菌進行取樣。經(jīng)過反復實驗、分析、研究,最終分離出一種粉橙色細菌。這種細菌因為具有水生和嗜熱兩個特性,因此被命名為“水生嗜熱菌”。
布洛克研究發(fā)現(xiàn),水生嗜熱菌之所以耐受高溫,主要是因為它們本身帶有耐熱的醛縮酶,這是一種抗高溫的蛋白質(zhì),可以耐受90℃以上的高溫而不失活。
布洛克的成果為后來的研究打開了一扇門,在此基礎(chǔ)之上,又有科學家分離出耐高溫的TaqDNA聚合酶,從而研發(fā)出復制擴增生物核酸技術(shù),也就是人們熟知的PCR核酸檢測技術(shù),如今被廣泛應用于新冠病毒鼻咽拭子檢測。
世界上很多研究成果的發(fā)現(xiàn)源于無心之舉,看起來似乎充滿了極大偶然性,但仔細分析,其中卻隱藏著客觀必然性:科學家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對事物的好奇心和敏感性,一次又一次失敗積累起來的經(jīng)驗,不斷探索、永不言敗的精神……所有這些因素匯集在一起,偶然最終變成了必然。
(離蕭天摘自2022年3月24日《勞動時報》,Aine圖)
文/張君燕
導游帶領(lǐng)一個旅行團在山區(qū)游覽,路過一片果樹林時,導游說:“這是有專人看管的果園,并不是野生果樹,咱們君子動口不動手,只能觀看欣賞,不要隨便伸手摘果子?!本瓦@樣,導游一路走一路叮囑,終于帶領(lǐng)團隊相安無事地走出果樹林。
休息的時候,有人對導游的行為非常不解,為什么要再三叮囑呢?說一遍不就行了嘛?!“對呀,我也很疑惑,太難以理解了?!绷硗庖蝗烁胶汀nD時,兩個人覺得找到了知音,此后一路相伴,直到旅行結(jié)束。分別時,一人說:“實在搞不懂,難道導游覺得有人想摘人家的果子?”“我也搞不懂,為什么導游不允許我們摘那些果子?”另外一人接話道。
有時候,表面上看起來立場一致的人,實際上態(tài)度也可能大相徑庭。只有開誠布公地溝通、交流,才能得到真實的答案。
(摘自《思維與智慧》2022年第10期,Aine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