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淳
幸福是什么?
這是一個讓大多數(shù)人都會一時感到迷茫的詞匯。
因為,幸福這個詞的意義過于含混。幾乎所有人都把自己向往而難以企及的境界稱為幸福。因為,不同的人所向往渴望的目標和境界又是多么的不同。因為,人生的最高財富、生命的最高意義、事業(yè)的最高巔峰,就是人所要追求的幸福。
幾乎所有的哲學(xué)家、文學(xué)家、心理學(xué)家,他們所描寫的敘述的種種幸福,沒有一種能讓所有人所共同接受的標準和公式。
記得,幾年前,在看室內(nèi)劇《厝邊頭尾》,劇中人財姆在彩票中獎時刻,渴望的幸福是邊蓋著棉被邊數(shù)錢時,是最幸福的事。
由此可知,許多人都認為有錢才是最幸福。其實,幸福不是金錢決定的,很多人在婚姻即將解體時,都會無比懷念初結(jié)婚時那段無錢的幸福的奮斗歲月。
金錢,有時對許多人來說是一種心理負擔(dān)。你聽過這么一則故事嗎?從前有個錢莊老板,因長年收賬放貸,弄得心緒不寧,精神疲倦。在老板隔壁,住著一對磨豆腐的夫婦,每夜飯后,都要在院子里,泡上一壺工夫茶,調(diào)好揚琴,夫彈婦唱,好不快活。錢老板很驚奇,為何貧賤夫妻還如此開心?一想便有怒火。有賬房先生獻計:如送大洋一百,可使貧賤夫妻自此痛苦煩惱。老板依計,逐差人送銀而去。果然,這對老夫妻一有錢,便忐忑不安,怕賊偷,怕人知,怕生意做虧,怕夫拈花,怕妻艷妝,勾心斗角,自此不再彈琴唱曲,自此心煩意亂。一個月后,錢莊老板詫異隔壁老伯夫妻無聲息,賬房先生說:那對老夫妻比老板你還痛苦不堪呢。
那么,什么是幸福呢?
不同人有不同理解,同一個人還有不同時期的幸福感覺。
幼兒時,幸福體現(xiàn)在長輩的愛撫、呵護。
兒童時,幸福在于求知欲望的滿足,為什么云會動,飛機能在天上飛,你告訴他的原理,他就感到滿足和快樂。
少年時,虛榮心的建立,入少先隊,做班長,作文100分,受到表揚,他就非常幸福。
青年時,得到心儀的初戀者的芳心最幸福。
壯年時,創(chuàng)業(yè)興奮,進入仕途,辦了企業(yè),出版了論文。
中年時,出成果,如科研成功,辦工廠,有百千名員工,公司即將上市。
老年時,被尊重獲得榮耀,著作等身,桃李滿天下,兒孫繞膝……
暮年時,回首一生,無所遺憾,人生步步成功。
但是,人不可能從幼兒到暮年都沉浸在幸福中。因此,可以說,人的欲望無止境,幸福也就沒有止境。人總認為,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人生是三衰六旺的過程,或得了一、三、五階段,或得了二、四、六階段,不可能完整。
幸福,真是一種不太確定的東西,一般人把愿望的實現(xiàn)視為幸福,如考生考上重點線,進了中大讀書,一時間充滿了幸福感,但接下來又被漫長的求學(xué)和艱辛的人生路所淡化,又繼續(xù)追求新的幸福。
有一個詞是幸福指數(shù)。
某一天,城南的賣春餅大頭,突然生意火爆,這天游人驟多,大頭賺了三百多元,是他這輩子賺得最多的一天,他欣喜若狂。就在同一天中,潮人的李嘉誠先生,投資賺了1個億,也許,李嘉誠只是微微高興而已,因為賺上億元已經(jīng)司空見慣了。所以,這一天,我敢說,大頭的幸福指數(shù)應(yīng)該比李先生大。
常人最為企望的兩件事,一旦實現(xiàn)了,就真的感到最幸福嗎?一個是愛情的成功,一個是事業(yè)的成功。
我看未必。因為,幸福是一個生活狀態(tài)下的心理感受。還有一個比較的過程。
兩個鄰居,一為夫妻老教授,夫妻恩愛,同為教授,事業(yè)成功,兒子成了人才,是美國華爾街的金融精英,好像都圓滿了。而隔壁補單車老伯,兒子踏三輪,每遇發(fā)燒感冒,兒子則踏三輪載父去門診看醫(yī)師。孫兒考了90分,屁顛屁顛跑來找爺爺領(lǐng)獎,“啪”地一張一元,獎孫去買咸水粿??蓱z老教授,孫兒今年八歲了,爺孫至今從未見面,每逢生日,只能在電腦里接到兒子發(fā)來的生日賀卡,而單車伯,逢生日,煮粉纖蛋,煮甜面湯,其樂融融。
你說,單車伯與老教授,誰幸福呢?
我說,各有各的幸福,只是心理感覺不同而已。
得到了就是幸福嗎?在人們期望得到幸福的領(lǐng)域中,卻很少人能宣稱自己是個真正幸福的人。比如,熱戀中的情人,會覺得自己是很幸福的。其實,熱戀,未必導(dǎo)致成功進入婚姻。假如進入婚姻,婚后的失望,爭吵、平淡、麻木幾乎也是常規(guī)。有時,幸福是個充滿著悖論的過程,即是,幸福與痛苦共存。
有了地位,就幸福嗎?明朝的崇禎皇帝和清朝的雍正皇帝,都曾經(jīng)在金鑾殿半夜失聲痛哭至天明,因為,國家的壓力使他們感到痛苦。
那么,卑賤者就肯定會痛苦嗎?大街那位叫阿尾的丐食就大聲地歡笑過。因為,那一天中午,有人把酒店的剩菜倒給他吃,他用筷扒開,里面藏著一粒大澳洲鮑魚。他感到能吃上與富人一樣享受的大鮑魚,是一種莫大的幸福。
考上大學(xué)就一定會幸福嗎?《儒林外史》中的范進,中了舉人,竟然瘋了,他的家人感到莫大的痛苦。
幸福,究竟是什么?
有一家雜志,向社會征“誰是最為幸福的人?”征文。應(yīng)征無數(shù),經(jīng)過整理,評出名單:
我記得大概的排列是這樣:
第一種最幸福的人:給孩子剛剛洗完澡,懷抱嬰兒面帶微笑的母親。
第二種最幸福的人:給病人做完一例成功的高難度手術(shù),目送病人推出手術(shù)室的醫(yī)師。
第三種最幸福的人:在海灘上筑起一座沙堡,望著自己勞動成果的孩子。
還有:雙目失明通過手術(shù)復(fù)明打開紗布那一刻時的患者。
丟失孩子三年,萬念俱灰,突然接到警察來電報告找到他們的孩子那一刻。
還有:剛寫完一部長篇小說最后一個字,畫上句號的作家。
其實,幸福與錢無關(guān),是心靈快樂的感知能力,幸福是快樂和意義的結(jié)合體。
幸福是一種心理感覺,幸福沒有終點。幸福是生命的意義,幸福在于精神的追求的過程中。
有人說:幸福不需要刻意去追求,因為它一直在你身邊:全家人一起吃晚餐,是幸福的事;電話那頭朋友的問候,是幸福的;出租車里播放的那首動聽的音樂,是幸福的;走過路上忽然一陣微風(fēng)吹來,也是幸福的;你感到心內(nèi)無事,也是幸福的。那天,你剛好穿著得體的漂亮衣服,在街上遇到你在乎的人,也是幸福的。你有一個可以回去的故鄉(xiāng),那里有你的老父母和老房子,還有你從小爬過的老樹,也是幸福的。
原來,幸福的秘密是,你認為你很幸福,這時,就是你的幸福時光。
理想的人生,恰如樸素的純棉制品,柔軟輕快,韌而持久,令人舒適,永遠帶著不動聲色的暖和。
這感覺,就是幸福。
看似簡單的東西,其實都藏著幸福內(nèi)容。
——選自西部散文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