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宮殿:秦漢篇》李凱 著/東方出版社/2022.9/68.00元
李凱
歷史學(xué)博士,北京師范大學(xué)歷史學(xué)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史。
本書以秦漢宮殿為脈絡(luò),還原今天已經(jīng)消失的近20座宮殿的歷史原貌。隨著本書的講述,一座座宮殿里曾發(fā)生過的歷史事件從塵土中被喚醒,讀者可以真切地接觸到這里曾出現(xiàn)過的人影,并目睹他們的悲喜人生。
積極進取的秦國統(tǒng)治者將咸陽視作秦都的不二之選,開始在咸陽營建宮殿,并以宮廷為核心,一步步完善城市建設(shè),逐漸形成了獨具一格、恢宏磅礴的城市形態(tài)。此后秦人再未遷都,咸陽城寄托了他們開創(chuàng)萬世偉業(yè)的雄心。從考古資料看,秦櫟陽故城平地起夯,版筑疏松,其規(guī)劃比咸陽城差得多,具有明顯的臨時性質(zhì)。而咸陽宮隨著秦國的強大逐漸擴張,呈現(xiàn)出象天法地、天人合一的格局,充滿了星宿、宇宙、自然的神秘意味。秦孝公最初打造咸陽都城時,重點放在了冀闕和宮廷的建設(shè)上。高矗在咸陽城中的華美宮殿,以及宮殿前的冀闕就是秦王室威嚴最好的表達。那么冀闕究竟是怎樣的建筑,它又為何對秦國的政治生活尤其重要呢?
《史記·商君列傳》記載:“作為筑冀闕宮廷于咸陽。”唐代司馬貞對此進行解說:冀闕,就是魏闕。那魏闕又是什么呢?就是今天可以在古代宮殿前面門樓上看到的高大建筑,比如北京故宮午門外就有闕,左邊一個,右邊一個。為什么叫作冀闕呢?冀,記也,是記錄的意思,“出列教令”都要記錄于此。也就是說,統(tǒng)治集團對百姓發(fā)布的教令要在這兒公布,要么是張榜公布,要么是以其他形式公布,所以這個地方對于一個國家的政治生活非常重要。明清時代的書籍就記載過“金鳳頒詔”的典故。天安門是明清兩朝歷代帝王“金鳳頒詔”的重地,凡遇國家慶典、新帝即位、冊立皇后,都需在此舉行“頒詔”儀式。當時于城樓大殿前正中設(shè)立宣詔臺,由禮部尚書在紫禁城太和殿奉接皇帝詔書,放在抬著的龍亭內(nèi),出午門,登上天安門城樓,然后將詔書恭放于宣詔臺上,由宣詔官宣讀。文武百官按等級依次排列于金水橋南,面對北方跪著恭聽。宣詔完畢,官員將詔書放在一只木雕金鳳的嘴里,再用黃絨繩從上系下,禮部官員托盤在下跪接,接著用龍亭將詔書抬到禮部,經(jīng)黃紙謄寫,分送各地,布告天下。這一過程就叫作“金鳳頒詔”,用今天的話來說是做足了儀式感。這是明清時期的“出列教令”,從它的規(guī)模不難看出皇權(quán)的至高無上。商鞅時代的秦國是否有這樣的儀式不得而知,但我們從冀闕的營建能體會到王權(quán)的強大?!凹疥I”遺址裝潢富麗,居高臨下,氣勢雄偉。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曾經(jīng)提出一個說法,叫“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此言出自李斯之口。它的意思是當時的百姓要想學(xué)習知識,可以去學(xué)習法令和國家的行政命令;想找老師,那就去找官吏和政府公務(wù)人員。有不少學(xué)者認為這個手段非常古老,能上溯到秦國之前更久遠的時期??梢?,國家對政令相當重視,而冀闕就是一個縮影。
在由商鞅監(jiān)修的咸陽宮城內(nèi),眾多的宮殿連接在一起組成一座宮殿群,豪華瑰麗??脊殴ぷ髡咴谶@里發(fā)掘出大量文物,其中有壁畫殘片四百多片,陶文七十多種,從這些實物可以推測建都時的規(guī)模。
咸陽宮是由一個龐大的建筑群組成的,包括考古工作者發(fā)現(xiàn)的一、二、三號宮殿遺址等。一號宮殿遺址最有名,為土木混合結(jié)構(gòu),平面呈長方曲尺形。它是高起的樓閣建筑,對各房間的采光、排水問題做了合理安排,將各種不同用途的宮室集中到一個空間范圍內(nèi),結(jié)構(gòu)緊湊,布局高下錯落,功能健全。在它的殿堂上、地面上發(fā)現(xiàn)了很多紅色的礦石,這就和文獻的記載相吻合了。有趣的是,在宮室中央有一個圓形“都柱”,也就是柱子從地中心拔地而起,聯(lián)通建筑物的尖端?!妒酚洝ご炭土袀鳌分杏涊d了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當時荊軻扮作使者,已經(jīng)在殿外經(jīng)過“安檢”,因為一般人沒有君主首肯,不得帶寸鐵上殿。秦王政及大臣誰也沒想到來的是奪命鬼,所有人都被突如其來的刺客嚇蒙了,臣下手中也無寸鐵,而侍衛(wèi)沒有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只能干瞪眼。秦王政被荊軻逼得團團轉(zhuǎn),幸虧他身形敏捷,“環(huán)柱走”,這個柱很可能就是高大的都柱,因為它最顯眼。終于有人提示:“秦王您背著劍哪!”于是秦王政抽出劍,刺中荊軻的大腿。荊軻倒下了,就舉起他的匕首投擊秦王,沒有擊中,只擊中了柱子,最后被殺。柱子起到了關(guān)鍵的作用,在荊軻和秦王政之間充當了緩沖地帶,并且替秦王政挨了一刀(也有可能荊軻的匕首戳在別的柱子上)。當然,這個故事可能發(fā)生在章臺宮,因為章臺宮是接見藩臣的地方。但不管怎么樣,這個高大的宮殿有柱,柱是宮殿中非常重要的起支撐作用的物件,也是宮殿氣派的寫照。
二號宮殿位于一號宮殿的西北,仍是以夯臺為中心、土木架構(gòu)為主要結(jié)構(gòu),是多層臺榭建筑。以臺上的宮殿為主體,依臺修建有一圈回廊,東西廊下有盥洗室,可謂功能健全。其中,還有插放旗桿的豎管。這里很可能是咸陽宮中處理政務(wù)的一處場所,同樣儀式感十足,如同故宮乾清宮。
三號宮殿位于一號宮殿的西南,南北長,東西窄,中間高,兩邊低,成魚脊狀。在此出土了大量壁畫,包括車馬出行圖、儀仗圖、建筑圖、麥穗圖,勾摹的方法非常美,以蜃粉涂底進行勾勒,在重點區(qū)域進行渲染,水平很高,彌補了中國美術(shù)史的空白。這是中國古代殿堂中最早的壁畫,證實了史書中關(guān)于中國上古時期建筑中有壁畫的記載,比如西周金文中就提到“圖室”。人們早就知道建筑里頭有雕梁畫棟,但是雕梁畫棟什么樣?人們不清楚,而秦國咸陽宮三號宮殿遺址大大豐富了人們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