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良文
(南平市建陽區(qū)方寸建盞陶瓷有限公司 福建 南平 353000)
舉世聞名的中國陶瓷藝術的發(fā)展過程與中華文明的發(fā)展息息相關。茶盞作為宋代最受歡迎的茶器,也是宋代八大名瓷之一黑瓷的代表,享有“瓷壇明珠”的美譽。宋代盛行斗茶,而在建安貢茶產(chǎn)地尤甚,雖然不能代表茶文化的歷史,但卻可以反映茶文化在盛行的過程當中所達到的一種高度。而斗茶的標準不僅要看茶湯的色澤和均勻程度,以湯花色澤白,茶面細碎均勻為佳;而且還要看茶盞內(nèi)沿與湯花相接處有無水痕,以湯花保持時間較長,貼緊盞沿不退為勝。宋人斗茶時喜歡用白茶,以茶色白者為上品,而為了創(chuàng)造最佳的斗茶效果,不僅要茶品好,還要有適合的茶盞。黑瓷茶盞配上白色的茶湯,黑白對比鮮明,斗茶效果最佳;而且盞口面積大、盞身厚重,不但可以容納更多湯花便于觀賞,還有利于茶湯保溫,黑釉茶盞隨之流行起來,成為飲茶首選的器具。
建窯是宋代福建燒造黑釉茶盞的著名窯廠,建窯創(chuàng)燒于晚唐五代,經(jīng)歷了宋、元、明、清四代,燒瓷歷史長達千年,對福建地區(qū)和江南廣大地區(qū)都有很深的影響。建窯以盛產(chǎn)黑瓷而著稱,在唐代開始創(chuàng)燒,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時期最為鼎盛,一直到清代而終。建窯原先是江南地區(qū)的民窯,后因北宋晚期“斗茶”的特殊需要,燒制成了專供宮廷所用的黑釉建盞。黑釉建盞是宋代皇室的御用茶具,因其是正燒的,故口沿釉層較薄,而器內(nèi)底聚釉較厚,外壁往往只施半釉,以避免在燒窯中底部產(chǎn)生粘窯。由于釉在高溫中易流動,故有掛釉現(xiàn)象,俗稱“釉淚”、“釉滴珠”,這也是建盞的特點之一。隨著建盞的流行,黑釉茶盞也在民間逐漸開始流行起來。
黑釉茶盞造型一般為碗口大、圈足小、狀似漏斗。但根據(jù)口沿、腹部和底足的變化,又將黑釉茶盞分為束口、斂口、撇口、敞口4種類型,其特征如下:
(1)束口盞的口沿曲折,外緣向內(nèi)凹,內(nèi)壁相應形成一周凸圈,而宋代斗茶就是使用的束口盞。
(2)斂口盞的口沿微向內(nèi)收斂,整體造型呈豐滿狀,市面上常見的有禪定杯、般若杯、雞蛋杯等。
(3)撇口盞的口沿外撇,盞腹有明顯弧度,撇口盞比較具有觀賞性,盞腹的線條和盞口是否向外延伸是區(qū)分敞口盞和撇口盞的關鍵所在。
(4)敞口盞的外壁斜直,輕微有弧度,基本都是接近直線,常見的有斗笠盞,因為這類盞整體造型神似斗笠,因此而得名。
茶盞燒制窯口的釉色分為黑色釉和雜色釉兩大類。黑色釉在達到1 300℃的高溫熔燒過程中,將單質(zhì)鐵從釉和胎中還原出來,根據(jù)窯內(nèi)溫度的高低和氛圍變化,從而產(chǎn)生不同的花紋,因為花紋的產(chǎn)生難以把握,雖然使用的是同一種釉,但是產(chǎn)生各式各樣的花紋,這也是黑釉茶盞的“天成”的原則。
黑釉茶盞主要有烏金釉、兔毫釉、油滴釉3種。兔毫釉是最典型也是產(chǎn)量最大的釉色品種,宋人對釉色的喜好更傾向以兔毫為主,黑色底釉中透析出均勻細密的絲狀條紋,形如兔子身上的毛發(fā),兔毫細密、修長、清晰,以碗壁內(nèi)外都分布均勻密集為上品。
油滴釉是黑釉的特殊品種之一,其特點是在釉面上散布著許多具有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圓點,大小不一,大的直徑達數(shù)毫米,小的只有針尖大小,因形似油滴,而故名“油滴釉”。油滴釉屬于結(jié)晶釉,由于燒成時鐵的氧化物在該處呈飽和狀態(tài),并以赤鐵礦和磁鐵礦的形式從中析出晶體,從而形成“油滴”斑。
真正能讓黑釉茶盞得到大家喜歡的關鍵是在于所使用的胎土和釉料。宋代窯口所使用的胎土和釉料均是就地取材,就是這烏泥料產(chǎn)生出了萬千變化?,F(xiàn)代研究分析表明,當時黑釉茶盞胎體的鐵含量高達8%左右,釉的鐵含量高達7%左右。
在燒制過程中,將胎釉中的含鐵量降到最低就可以燒制成白瓷。把含鐵量控制在3%以下,經(jīng)過高溫可燒制成青瓷,低溫可燒制成黃瓷。當含鐵量超過5%時就會燒成黑瓷。在燒結(jié)溫度超過1 300℃時,胎體中的鐵元素便會熔入到釉中,形成的鐵晶體與釉一起向下流淌,便形成了兔毫。如果溫度稍低,就會燒成圓狀的油滴等。
黑釉茶盞的成品率或精品率受胎釉的矛盾制約很大,必須要鐵胎厚釉方才能出精品。然而這樣質(zhì)地組成的胎釉又會大幅增加次品率,如粘窯、起泡、變形等。一只精品建盞的燒成,需要跨經(jīng)過太多的關卡,胎釉溫度都不能出問題。
至于還原氣氛這一點,首先要降低爐內(nèi)含氧量,制造還原氣氛。如果使用電窯燒盞,一般是在電窯門上開個口子,往里投入松油柴,油柴在爐內(nèi)不完全燃燒并消耗氧氣。但實際操作時,松柴的投放頻率,時機、劑量都得經(jīng)過反復實踐。如果是柴燒制盞,當天的氣溫、大氣壓強、空氣濕度、窯爐使用年限都會直接影響氣氛,而且同一個爐的不同位置,氣氛也會不一樣。
黑釉茶盞坯體包括以下組分制成(質(zhì)量%):黃泥土50~55、高粘土30~35及黑土20~25。
黃泥土、高粘土和黑土均取自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qū)水吉鎮(zhèn);釉料按以下組分配制而成:紅釉礦、水、灰分1、鉀長石粉、石英粉、滑石粉、鐵紅及氧化鋅;紅釉礦取自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qū);灰分的制備方法為:將曬干的樺木、櫸木、荷木、禾稈、蓮蓬殼、玉米苞皮、牛骨、魚骨及魚鱗混合,經(jīng)過高溫煅燒,得到粉末狀灰燼,灰燼研磨至100~120目。紅釉礦含有以下成分:SiO262%~65%、Al2O316%~19%、Fe2O35%~7%、Mg O22%~3%,剩余為微量元素。
(1)將坯體原料按配方稱重混合,加水攪拌均勻,再加淘米水進行淘洗,過100~105目篩;將淘洗好的坯體原料拉坯成生坯,放置7~8天自然晾干,然后修坯成形,再次自然晾干10~13天后素燒,素燒溫度為800~845℃,燒制6~8 h,冷卻降溫到50~55 ℃取出,即得到坯胎。
(2)將紅釉礦打碎磨粉至粒度為80~90目,陳腐5~8天;鉀長石粉、石英粉、滑石粉、鐵紅、氧化鋅均研磨至粒度為80~90目;釉料按配方稱重混合,攪拌均勻,再次陳腐3~6天,即得到釉漿。
(3)施釉前,將坯胎表面用米湯擦拭一遍,再進行施釉,施釉后自然風干4~8 h。
將施釉后的坯體放入電窯爐內(nèi)焙燒,焙燒經(jīng)過如下階段:
(1)爐溫以150~210℃/h的速率,從常溫升溫至600℃;
(2)爐溫以200~280℃/h的速率,從600℃升溫至1 300℃;
(3)在爐溫1 300℃時保溫2 h;
(4)保溫2 h后,保持窯內(nèi)溫度1 300℃,每次間隔10 min中從窯爐孔投一次松柴,總共投8次,每次松柴的用量為1m3的窯爐投放100 g,窯爐孔在投松柴時打開,其它時候為密封狀態(tài);
(5)投完松柴后停爐,再打開窯爐孔并降溫;
(6)當爐溫降到950℃時,封閉窯爐孔,以350℃/h的速率升溫至1 300℃,保溫25 min,之后停爐,自然冷卻到1 080~1 100℃時,每次間隔5 min從窯爐孔投一次松柴,總共投8次,每次松柴的用量為1m3的窯爐投放100 g,窯爐孔投松柴時打開,其它時候為密封狀態(tài);
(7)自然冷卻,隨后再出窯。這樣黑釉茶盞就燒制而成。
黑釉茶盞的黑釉在達到1 300℃的高溫熔燒過程中,將單質(zhì)鐵從釉和胎中還原出來,根據(jù)窯內(nèi)溫度的高低和氛圍變化,從而產(chǎn)生不同的花紋。胎體的含鐵量高達8%左右,釉的含鐵量高達7%左右。在黑釉茶盞燒制過程中,當含鐵量超過5%時就會燒成黑瓷;在燒結(jié)溫度超過1 300℃時,胎體中的鐵元素便會熔入釉中,形成的鐵晶體與釉一起向下流淌,便形成了兔毫。如果溫度稍低,就會燒成圓狀的油滴等,即使用的是同一種釉,燒制工藝稍有變化便會形成不同的黑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