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美言,崔一
(延邊大學朝漢文學院,吉林延吉 133002)
中韓兩國作為同屬漢字文化圈的國家,有著悠久的文化交流歷史。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兩國的交流起著橋梁作用,韓國自古以來就深受我國儒家文化的影響。1992年8月中韓建交后,中韓兩國文化交流合作發(fā)展的更為迅速,兩國文學交流也得到了更好的推進。韓國文學在中國的翻譯出版進入了相對上升的階段,包括小說、詩歌、散文在內(nèi)的各種文學體裁作品在中國的翻譯出版也日益增加,中國國內(nèi)各主要學術期刊如《作家》《世界文學》《外國文藝》《外國文學》等陸續(xù)開始刊載韓國文學作品的漢譯版,上海譯文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吉林大學出版社等出版機構(gòu)也開始陸續(xù)出版韓國文學作品的各種漢譯單行本[1]。2000年以后,中國的韓國文學譯介出版狀況更是呈現(xiàn)出一種嶄新的發(fā)展態(tài)勢。但是,目前我國國內(nèi)研究韓國文學在中國翻譯、 傳播的成果還相對較少,相關文獻資料還缺乏完整系統(tǒng)的發(fā)掘和整理,這就導致了我國對韓國文學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對中韓建交后韓國文學作品在中國的譯介研究情況進行細致而全面的梳理就顯得尤為必要。
研究成果主要有:郭孝煥《韓國文學在海外介紹研究》(建國大學,1998年碩士論文)、崔成德《在中國的韓國文學》(《人文科學研究》第3 集,2001年)、高仁德《韓國文學的中國進入現(xiàn)狀研究》(《中國語文學論集》25 號,2003年)、馮準洙外《韓國文學的外國語翻譯——過去、 現(xiàn)在、 未來》(延世大學出版部,2004年)、金英今《20世紀在中國韓半島文學的翻譯與收容考察》(《文化教育學》 第16 號,2005年)、申正浩等《“朝鮮作家”小說與中國現(xiàn)代文壇的視角》(《中國小說論叢》第18 輯,2005年)、權(quán)石宇外《韓國文學的海外收容與現(xiàn)狀》(延世大學出版部,2005年)、崔成德《韓國文學的中國進入》(《批評文學》第24 號,2006年)、蔡美花《在中國韓國文學研究的現(xiàn)狀與課題》(《韓國學研究》第15 集,2006年)、沈載基 《在世界里的韓國文學》(延世大學出版部,2007年)、林春成《韓中文化的疏通與橫斷事宜考察》(《外國文學研究》第33 號,2009年)、洪正善《在中國韓國文學翻譯出版現(xiàn)狀與問題》(《民族文學史研究》第43 號,2010年)等。此外,在中國的韓國留學生如金宰旭的《中國文學史上值得珍視和銘記的一頁——中國現(xiàn)代有關朝鮮人和朝鮮的文學作品探析》、金昌鎬的《苦難的歲月互補的文學——淪陷時期中國東北與韓國文學的比較研究》等,上述成果都簡要介紹了韓國文學在中國的翻譯現(xiàn)狀。值得一提的是金鶴哲的博士論文《20世紀韓國文學中譯史研究:以思潮與文學翻譯的關系為中心》(首爾大學,2009年博士論文),該論文對20世紀初至21世紀初近百年間韓國文學作品在中國的翻譯出版情況進行了歸納和整理,同時,探討分析了在此期間所發(fā)生的翻譯史實及翻譯文學史書寫的方法和理論??梢哉f,該論文填補了在韓國有關韓國文學在中國的翻譯出版研究的空白,為韓國學者和翻譯者提供了一份重要的、系統(tǒng)性的基礎資料,具有重大意義。
能夠多角度、多類別、較全面的研究韓國文學海外翻譯出版的研究成果有:金鐘吉的《韓國文學的外語翻譯: 現(xiàn)狀與展望》(民音社,1997年)、 郭曉煥的《韓國文學海外介紹研究》(建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998年)、吳陽烈的《韓國文學海外翻譯,介紹的現(xiàn)狀和課題》(《人文科學研究》第18 集,1999年)、奉雋秀的《韓國文學的外語翻:過去,現(xiàn)在,未來》(延世大學出版部,2004年)、高仁德的《韓國文學海外接受與研究現(xiàn)狀》(延世大學出版部,2005年)等。
如李維植的《韓國文學英語圈翻譯介紹研究:以現(xiàn)狀和存在的問題為中心》(《翻譯學研究》第1 卷第1 期,2000年)、李炳柱的《韓國語—法語翻譯:韓國文學在法國的翻譯》(《法語文化圈研究》 第12 集,2002年)等。其中,中國關于韓國文學翻譯出版的研究成果最多。如高仁德的《韓國文學進軍漢語圈的現(xiàn)狀研究》(《漢語文學論集》第25 期,2003年)、洪貞善的《韓國文學翻譯出版在中國的現(xiàn)狀和問題》(《民族文學史研究》第43 號,2010年)等。
主要是對韓國文學全球化的目的、現(xiàn)狀、問題、解決方法、發(fā)展方向等進行了討論,與日本文學相比較并參考日本文學的世界化經(jīng)驗的研究,對兩國不同文學領域的世界化過程的研究,以及韓國文藝振興院、韓國文學翻譯院的設立及運營的研究。研究成果有:田淑熙的《為韓國文學世界化的提案》(《文化藝術》,1993年4月號)、崔宰哲的《日本文學的特殊性與國際性:川篇與大江文學的世界化過程》(《日語文學研究》第36 集,2000年)、金良善的《韓國小說世界化的建議》(《世界文學比較研究》第24 集,2008年)、李鐘烈和周曉珍的《韓國文化藝術振興院組織改編方案: 轉(zhuǎn)變?yōu)槲幕囆g委員會的若干爭議》(冬季學術大會,2004年)等。
從以上內(nèi)容來看,韓國國內(nèi)對韓國文學譯介的研究內(nèi)容是廣泛的、具體的。從韓國文學在各國的翻譯出版研究,到韓國的文化政策、文學體制,都有所涉及。但是,現(xiàn)有研究成果主要從韓國國家的立場出發(fā),是對韓國文學世界化的介紹和提案,缺乏從外部人員的角度考察韓國文學世界化過程中得到的經(jīng)驗和教訓,以及對經(jīng)驗、教訓歸納和整理。特別是有必要客觀地分析韓國文學譯介對其他各國文學的發(fā)展和世界文學的發(fā)展產(chǎn)生的影響[2]。
中國學界對韓國文學的研究,存在著一定的局限,一是內(nèi)容方面,多偏向于對中國作品里出現(xiàn)的韓國和韓國人形象的研究、對韓國文學史的簡單介紹,或?qū)χ许n文學翻譯的簡介。二是從時間上而言,多偏向于20世紀上半期的韓國文學研究。相關韓國文學譯介具體、全面的研究關注不夠,這方面的研究資料相對較少。具體如下:
韓國文學自20世紀初開始譯介到中國,已有近百年的歷史,翻譯到中國的韓國文學作品數(shù)量也在逐漸增多[3]。但是相對于其他國家的類似研究來說,國內(nèi)對“中韓建交后韓國文學在中國的翻譯”的研究成果還是相對較少的?,F(xiàn)有的國內(nèi)相關研究成果中,代表性的主要有:金柄珉的《略論韓國現(xiàn)代文學及其研究》(《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2期);崔雄權(quán)、金一的《韓國小說在中國的傳播與研究》(《東疆學刊》,1999年第4 期)。2000年以后,有關韓國文學的譯介研究的成果明顯增加,主要有尹允鎮(zhèn)、金順女《建國50年來中國的朝鮮文學研究狀況與未來》(《東疆學刊》,2000年第3 期); 金長善、王俞的 《20世紀30—40年代前半期朝鮮韓國文學譯介在中國》(《外國文學研究》,2004年8月);趙莉的《韓國文學翻譯三十年(1976—2006)》(《外國文學動態(tài)》,2006年第5 期);金長善的《20世紀后半期韓國文學譯介在中國》(《世界文學評論》,2006年第2期);王向遠的《東方文學譯介與研究史》(寧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 肖偉山的 《今年韓國文學動向——以獲獎作家作品為中心》(《國外文學》,2008年第3 期);楊磊的《韓國文學漢譯的“贊助者”研究》(《當代韓國》,2012年秋季號);金鶴哲的《1949年以前韓國文學漢譯和意識形態(tài)因素》(《中國比較文學》,2009年第4 期);金鶴哲的《中韓建交以后中國文壇對韓國純文學的譯介研究》(《當代韓國》,2009年春季號);孟昭毅、杜勇的《20世紀東方文學與中國文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林春城的《關于韓中文化溝通與跨越的考查——以韓國文學作品在中國翻譯出版現(xiàn)狀為中心》(《學術界》,2011年6月);楊磊的《中韓翻譯研究趨勢芻議——述評北京大學朝鮮 (韓國)語言文化系翻譯學術活動》(《當代韓國》,2011年春季號)[4];金一的《韓國文學在中國的翻譯與出版現(xiàn)狀綜述》(《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 第4 期);安世娟的《韓國文學譯介在中國——韓國文學中譯介的演變及其特點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2013 博士學位論文)。其中,安世娟的博士論文以在中國譯介的韓國文學作品為研究對象,根據(jù)文學史特點,對不同時期中國譯介韓國文學的相關內(nèi)容及特點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研究。但是,該論文在體裁上局限在以小說為主的韓國文學中譯特點的研究;夏文佳的《韓國文學的世界化及其在中國的翻譯出版現(xiàn)狀——以中韓建交后至今(1992—2013)為中心》(南京大學,2014年碩士學位論文),對韓國文學翻譯院所資助的韓國文學作品的中文譯作進行了歸納整理及分析,主要闡述了韓國推進本國文學世界化的背景和具體措施,韓國文學在中國的翻譯出版現(xiàn)狀等問題;尹洪艷的《韓國文學在中國的翻譯出版現(xiàn)狀及影響——以中韓建交后至今(1992—2015)為中心》(上海外國語大學,2016年碩士學位論文),該論文主要介紹了1992年至2015年韓國文學在中國的翻譯出版情況、 漢譯單行本的出版現(xiàn)狀、 各種文學體裁在中國國內(nèi)期刊的刊載現(xiàn)狀[5]。此外,值得一提的還有,楊磊的《樸婉緒小說漢譯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以樸婉緒小說翻譯研究作為個案,從中韓建交前后開始,系統(tǒng)地整理了現(xiàn)代韓國小說的漢譯歷程,通過韓中文學領域的探討,進一步推進了韓國文學研究的深度與廣度,促進了中韓文學的交流。
在中國翻譯文學史類的研究成果中,涉及韓國文學譯介的主要有查明建、謝天振的《中國20世紀外國文學翻譯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周發(fā)祥、程玉梅等著《二十世紀中國翻譯文學史十七年及“文革卷”》(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年); 趙稀方著《二十世紀中國翻譯文學史》(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年)。上述成果對韓國文學在中國譯介有過大致梳理,但內(nèi)容比較簡單。
目前,中國學界對韓國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成果較為豐碩。主要成果有顧怡的《韓國國民作家李文烈及其暢銷小說〈扭曲了的英雄〉》(《當代韓國》,2002年第3 期);張美紅的《中韓兩位文學才女的悲劇意識》(延邊大學,2002年碩士論文); 樸鐘淑的《廉想涉的個性主義文學論》(《當代韓國》,2002年秋季號);吳春美的《蕭紅與姜敬愛小說的女性意識研究》(中央民族大學,2002年碩士論文); 崔玲的《世紀之交韓中女性小說比較研究》(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博士論文); 楊旭的 《奇妙而美麗的 “彩虹”——韓國作家金東里小說一窺》(《內(nèi)蒙古電大學刊》,2004年第1 期);金明淑的《金東里文學人生思想探微》(《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 期);鞠偉的《長篇小說〈鳥的禮物〉敘事策略研究》(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5年碩士論文); 姜山秀、劉希云的《觀賞性、女性化與消費時代——以〈菊花香〉為例》(《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李秀蘭的《中韓現(xiàn)代女性作家作品中的內(nèi)在意識比較》(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博士論文);郝君峰的《以巴金的〈家〉和廉想涉〈三代〉為中心》(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2006年碩士論文);趙振華的《陳梁、殷熙耕小說中的女性主義追求之比較》(延邊大學,2007年碩士論文);韓曉的《蕭紅與姜敬愛小說的比較研究》(山東大學,2007年碩士論文);梁旭的《〈生死場〉與〈人間問題〉的人物類型與藝術手法比較論》(吉林大學,2007年碩士論文);周長坤的《通過廉想涉〈三代〉的中譯本刊韓中翻譯的變通手段》(吉林大學,2008年碩士論文);徐珊的《孫昌涉初期小說人物關系與作家意識研究》(山東大學,2009年碩士論文);李銀實的《黃皙暎初期小說的主題學研究》(延邊大學,2009年碩士論文);唐恬恬的《20世紀30年代中韓左翼女作家創(chuàng)作中的女性意識變化——以蕭紅、 姜敬愛創(chuàng)作中所體現(xiàn)的民族國家意識為中心》(《當代韓國》,2010年冬季號); 李香的《對姜敬愛小說的女性人物研究》(延邊大學,2010年碩士論文);金正日的《黃皙暎社會問題小說的變化樣態(tài)研究》(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碩士論文);姜淼的《中韓90年代女性作家創(chuàng)作意識比較:以王安憶、申京淑的女性意識為中心》(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碩士論文),以上研究成果主要是在比較文學的視角下對中韓兩國的作家和作品進行了考察[6]。
總體來看,中國學界對韓國文學在中國譯介的總體研究還不夠深入、系統(tǒng)。從中國各類學術期刊上刊載的現(xiàn)有研究成果來看,研究者主要將關注點放在對韓國文學漢譯發(fā)展脈絡的總結(jié)和整理上,結(jié)合翻譯發(fā)生、發(fā)展的政治背景、外交發(fā)展、社會狀況進行研究。
綜上所述,中韓兩國對韓國文學在中國譯介的研究,在研究的深度廣度、研究的視角、研究的數(shù)量等各方面都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需要更多的學者和譯者來共同努力,出更多的成果,以此促進中韓兩國文學更好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