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嬌嬌,段朝霞
多發(fā)性骨髓瘤(Multiply myeloma,MM)是骨髓中漿細胞的惡性增殖性疾病[1]。全球每年約10萬患者死于該病[2],2020年,僅美國就有1.28萬人死于MM,約占所有癌癥死亡率的2.1%[3]。臨床上常用 “CRAB”來概括MM的癥狀,即高鈣血癥(C),腎功能損害(R),貧血(A),骨病(B)[4]。近10年,隨著對MM生物活性的不斷研究以及各種新藥的不斷上市,骨髓瘤患者預后明顯改善,但很多患者仍然會面臨復發(fā),成為復發(fā)/難治多發(fā)性骨髓瘤(Relapsed/refractory multiply myeloma,RRMM)。目前,針對RRMM的治療有許多藥物,選擇一個合適的治療決策對患者尤為重要,本文就RRMM免疫靶向治療新進展進行綜述。
泛素蛋白酶體系統(tǒng)是真核細胞內(nèi)降解錯誤、調(diào)節(jié)蛋白的主要途徑[5]。蛋白酶體抑制劑(Proteasome inhibitor,PI)通過抑制上述系統(tǒng),導致體內(nèi)錯誤折疊蛋白質(zhì)積累,從而誘導腫瘤細胞凋亡[6]。
RRMM老年患者居多,使用硼替佐米等靜脈注射藥物需反復住院,而伊沙佐米為口服制劑,使用方便。TOURMALINE的III期臨床試驗中納入722例既往接受過1~3線治療的RRMM患者,比較IRd(伊沙佐米4 mg,d1、d8、d15;來那度胺25 mg,d1~21;地塞米松40 mg,d1、d8、d15、d22)和Rd方案的治療效果,結果顯示,IRd組中位無進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mPFS)較Rd延長(20.6個月vs.14.7個月),客觀緩解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分別為78%和75.5%,非常好的部分緩解率(Very good partial response,VGPR)分別為48%和39%,完全緩解(Complete response,CR)為11.7%和6.6%,亞組顯示,IRd方案也可使高危染色體MM從中獲益[7]。雖然在ORR、VGPR、CR上患者獲益頗淺,但明顯改善了mPFS,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Hou等[8]的一項多中心、回顧性研究納入115例RRMM,結果顯示,IRd組的mPFS為27.6個月,總有效率 (OSS)為74%,VGPR為35%,CR為16%,可見IRd方案在真實世界中也有顯著療效。
馬利佐米是一種正在研究的蛋白酶體抑制劑。I期臨床試驗(NPI-0052-107)研究納入38例RRMM患者,采用馬利佐米、泊馬度胺、低劑量地塞米松治療,結果顯示,ORR為53%[9]。與上述伊沙佐米相比,馬利佐米的ORR較之明顯減少,究其原因,該研究中的RRMM患者既往接受1~10線治療,而伊沙佐米為既往1~3線治療的患者。
免疫調(diào)節(jié)劑通過免疫調(diào)節(jié)、調(diào)節(jié)骨髓造血微環(huán)境、直接抗腫瘤活性、抗血管生成等發(fā)揮作用。
泊馬度胺作為第3代免疫調(diào)節(jié)劑,雖然在結構上與沙利度胺以及來那度胺極其相似,但泊馬度胺有更強的抗MM活性。MM-003試驗納入455例RRMM患者,隨機分為泊馬度胺聯(lián)合低劑量地塞米松(POM+LoDEX)組(地塞米松40 mg/周)與泊馬度胺聯(lián)合高劑量地塞米松組(地塞米松40 mg,d1-d4、d9-12、d17-20),兩組PFS分別為4.0個月和1.9個月,OSS明顯升高(32%vs.11%),中位OS分別為13.1、8.1個月[10]。表明POM+LoDEX應被視為泊馬度胺雙藥聯(lián)合的標準方案。另在IFM 2009-02研究中顯示,使用POM+LoDEX使含有del17P與t(4;14)的RRMM患者的中位疾病進展時間分別達到8個月和3個月,提示含有不良遺傳學表型del17P的患者可在POM+LoDEX中受益[11]。在泊馬度胺的一項Ⅲ期隨機對照試驗中,納入559例RRMM患者,實驗組278例使用泊馬度胺、硼替佐米、地塞米松,對照組270例使用硼替佐米、地塞米松,中位隨訪15.9個月,mPFS較對照組顯著延長(11.2個月vs.7.1個月),但是實驗組感染發(fā)生率明顯增加(31%vs.18%)[12]。綜上,泊馬度胺作為一種口服制劑,能顯著改善患者mPFS,且高危遺傳學表型者仍然能從中受益,提示在臨床工作中對含有del17P且經(jīng)濟情況允許的患者可使用該藥。
達雷妥尤單抗是一種人源化的抗CD38的免疫球蛋白,CD38是一種細胞表面蛋白,是胞內(nèi)Ca2+信號通道的調(diào)節(jié)因子,調(diào)控細胞的凋亡、存活和增殖,達雷妥尤單抗通過抗CD38發(fā)揮抗腫瘤作用[13]。POLLUX納入569例RRMM患者,比較DRd方案(達雷妥單抗、來那度胺、地塞米松)與Rd方案(來那度胺、地塞米松),中位隨訪44.3個月后,DRd方案較Rd方案明顯延長了患者PFS(中位數(shù): 44.5個月vs.17.5個月),升高ORR(92.9%vs.76.4%)、CR(56.6%vs.23.2%)[13]。CASTOR多中心隨機III期研究,比較DVd(達雷妥昔單抗、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方案與Vd方案,中位隨訪19.4個月,兩組PFS分別為16.7、7.1個月,提高了ORR(83.8%vs.63.2%)[14]。Chari等[15]在Pd(泊馬度胺、地塞米松)方案中加入達雷妥尤單抗,結果顯示,ORR為60%,mPFS為8.8個月,mOS為17.5個月。綜上,達雷妥尤單抗和來那度胺、地塞米松可使患者在PFS、ORR、CR獲益更多,但由于納入患者的差別,實際臨床療效有待進一步觀察。
埃羅妥珠單抗是作用于CSI的抗體,CS1(又名CD319、CRACC及SLAMF7)為細胞表面糖蛋白CD2子集1,在原發(fā)腫瘤組織、健康組織中不表達,在NK細胞、樹突狀細胞、CD8+T細胞、B淋巴細胞上表達,但在MM細胞過表達[15-19],另有研究表明,CS1可促進MM細胞在腫瘤中的活躍[18],這使得CS1成為治療MM的有效靶點,既可以殺傷腫瘤細胞,又不損傷正常組織細胞。Lonial等[20]的一項III期臨床試驗納入646例RRMM患者,比較elo-Ld(埃羅妥珠單抗、來那度胺、地塞米松)方案與Ld方案,結果顯示,兩組ORR分別為79%和66%,mPFS分別為19.4、14.9個月;亞組分析表明,年齡≥65歲以及-17p伴t(4;14)中位PFS較對照組延長,表明埃羅妥珠單抗不僅可以降低RRMM進展和死亡,還可使不良遺傳學表型的患者從中受益。
Isatuximab是一種針對CD38的單克隆抗體,主要通過直接誘導細胞程序性死亡發(fā)揮作用。在IKEMA研究中納入302名既往接受過1~3線治療的RRMM患者,其中90%暴露于硼替佐米,78%暴露于來那度胺,24%含有高危細胞遺傳學異常,分為Isa-KD組(Isatuximab、卡非佐米、地塞米松)與KD組(卡非佐米、地塞米松),中位隨訪20.7個月,Isa-KD組mPFS未達到,KD為17.5個月,ORR分別為86.6%和82.9%,VGPR分別為72.6%和52.1%[21]。結果顯示,Isa-KD方案可使既往暴露于硼替佐米、來那度胺及具有高危遺傳學異常的患者獲益。
MOR202是一種新型的人源化的CD38單克隆抗體。一項針對該藥的I/II期臨床試驗納入91例,RRMM患者,分為MOR202的單藥治療:MOR202 q1w組(每周輸注1次藥物)4例,MOR202 q2w組(每周輸注2次藥物)31例,MOR202+地塞米松18例,MOR202+地塞米松+泊馬度胺21例,MOR202+地塞米松+來那度胺17例,結果顯示,單藥治療組中沒有患者獲得部分緩解或更好的緩解,兩組分別有75%和19%患者疾病穩(wěn)定[22]。聯(lián)合治療組中,MOR202+地塞米松組的ORR 為28%,MOR202+地塞米松+泊馬度胺組的ORR為48%,MOR202+地塞米松+來那度胺組的ORR為65%[22]。表明MOR202聯(lián)合治療方案優(yōu)于單藥治療,且與地塞米松+來那度胺聯(lián)合可獲得更好緩解。
抗體偶聯(lián)藥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是一類由單克隆抗體及細胞毒性藥物連接的免疫偶聯(lián)物,結合了單克隆抗體的靶向能力和細胞毒藥物的抗癌能力。Belantamab mafodotin是一種新型的人源化的抗B細胞成熟抗原(B cell maturation antigen,BCMA)藥物,通過一種非裂解連接子偶聯(lián)BCMA單抗與細胞毒藥物一甲基澳瑞他汀F(Monomethylauristatin F,MMAF)。2020年7月14日被FDA批準上市,DREAMM-2研究中,97例患者使用2.5 mg/kg劑量,99例患者采用3.4 mg/kg劑量治療。研究顯示,2.5 mg/kg組的mPFS為2.9個月,3.4 mg/kg組的mPFS為4.9個月,mOS未達到[23]。
嵌合抗體T細胞療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CAR)是一種人工結合蛋白,由抗原識別結構域與T細胞合成結構域融合而成[24],CAR-T是一種免疫療法,利用轉基因效應T細胞發(fā)揮抗腫瘤作用,方法為通過從人體外周血獲取單個核細胞,從中分離出T細胞,然后在T細胞刺激劑的作用下培養(yǎng)T細胞,到達一定數(shù)量后通過載體將CAR基因導入T細胞,然后回輸回患者體內(nèi)發(fā)揮抗腫瘤效應[25]。細胞可以特異性識別靶抗原[26],靶抗原的選擇是決定治療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因為CAR-T可以破壞任何可以表達靶抗原的細胞,所以這種靶抗原需在正常組織中基本不存在[27],而且在惡性腫瘤中均勻表達[28],否則會導致低蛋白血癥、粒細胞缺乏、肝功能異常等一系列并發(fā)癥[27]。目前常用的靶抗原有CD19、CD38、CD138、BCMB。其中BCMB-CAR-T細胞應用最廣泛、療效最突出。BCMB是腫瘤壞死因子受體超家族的一員,高表達于漿細胞、骨髓瘤細胞及成熟B細胞中,是RRMM免疫治療的理想靶點[29]。
BB2121是一種由慢病毒載體構建的二代BCMA-CAR-T,一項關于BCMA的I期臨床試驗納入36例RRMM患者,其中3例患者因為疾病進展而終止該試驗,結果顯示,總有效率(ORR)為85%,嚴格的完全緩解率(sCR)為36%,CR為9%,VGPR為27%,PR為12%[30]。
CT053是一種人源化的BCMA-CAR-T細胞,一項關于CT053的研究納入16例RRMM患者,其中13例可行早期臨床反應初步評估,結果顯示,ORR為100%,VGPR為46%,PR為31%,CR為15%[31]。2017年9月10日進行的針對CT053的一項III期臨床試驗納入24例RRMM患者,截止2020年6月30日,9例患者完成了2年隨訪,結果顯示,中位緩解時間(DOR)為21.8個月,ORR為87.5%,mPFS為21.8個月,6個月和12個月,PFS為87%和60.9%,其余13例患者因疾病進展停藥,2例因其他抗癌治療停藥,不良生物學反應包括血液學毒性、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征[32]。這項研究表明,CT053可使患者獲得早期、深度、持久的緩解。
以上為單靶點的靶向治療,治療過程中患者容易脫靶而導致疾病復發(fā),因此,研究者設計了一項雙靶點Fas T CAR-T療法,該靶點同時靶向作用于BCMA和CD19。有研究招募了16例經(jīng)過重度預處理的RRMM患者,將其分為3組,DL1組(CAR-T細胞以1×105/Kg單次輸注)1例,DL2組(CAR-T細胞以2×105/Kg單次輸注)9例,DL3組(CAR-T細胞以3×105/Kg單次輸注)6例。這16名患者的ORR達到93.8%,56.3%的患者獲得嚴格完全緩解(Stringent complete response,sCR)或者微小殘留病灶陰性的完全緩解,在DL3組中,100%的病人獲得了sCR,表明BCMA/CD19雙靶點FasT CART可能成為RRMM的有效治療方案[33]。
以上臨床試驗中,雖然治療方式使治療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因RRMM導致的死亡率仍較高,針對RRMM的治療仍面臨挑戰(zhàn),未來RRMM治療有賴于科研工作者對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腫瘤干細胞、克隆演變的不斷深入,以研究出使RRMM患者從不可治愈性疾病發(fā)展成一種慢性疾病或者被治愈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