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怡晴
前不久,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畢業(yè)生,來自四川涼山的彝族小伙蘇正民的畢業(yè)論文致謝引來不少目光。他用6000多字回顧自己的求學之路,并對65位幫助過他的好心人一一感謝。
這份致謝,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著直抵人心的力量。大涼山中,蘇正民的求學之路可謂坎坷,“走兩三個小時的山路能到達學校是家常便飯”。幸運的是,總有一些平凡而又充滿力量的普通人,他們用點滴微光匯集成燦爛星河,為這個山區(qū)學子托舉起充滿光明與希望的向上人生。
小學時,讓蘇正民刻骨銘心的是那群年輕的支教老師。在大涼山的偏遠山村,“一個艱苦到連當?shù)乩蠋煻紵o法留下的地方”,這些來自大城市的支教老師堅守了下來,照亮了蘇正民“那條狹窄崎嶇的小路”。
中學時,當蘇正民以為“能夠通過努力讀書走出大山,改變命運的時候,父親離世的噩耗打碎了這個夢想”。此時,被稱為“涼山孩子們的張媽媽”的記者張俊蘭,如一束光照進了蘇正民的人生。在二十多年的歲月里,她幫助了幾萬名涼山貧寒學子重返校園。
6000多字的論文致謝,是一粒種子長成大樹的故事,也是無數(shù)貧寒學子靠知識改變命運的縮影;65個被感謝的名字,是一簇簇閃耀于夢想之路上的燈火,更是無數(shù)掌燈者默默付出的見證。近年來,相似的故事一直在發(fā)生。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博士趙安在博士論文致謝中的一句話讓網(wǎng)友感動:“四周的大山阻隔我的視線,但書本中的知識讓我的眼睛變得明亮?!蓖瑯觼碜源鬀錾降哪暇┐髮W畢業(yè)生陳時鑫,一路從山區(qū)學子成長為香港中文大學全獎博士的勵志故事,被網(wǎng)友稱為“現(xiàn)實版‘送東陽馬生序”……
透過這些令人動容的文字,人們感佩于貧寒學子在困頓中“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的勃勃生機,欣悅于從放羊娃到優(yōu)秀畢業(yè)生“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的圓滿成長,也因教育扶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取得切實成效、每寸土地都孕育嶄新希望而頗感欣慰與鼓舞。
向下扎根,向上生長。在致謝的結尾,蘇正民寫下了自己的理想:“阿蘇唯有繼續(xù)努力學習、帶著知識回到大山,幫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睈鄣幕貓?,讓愛本身變得更加珍貴。2019年,蘇正民發(fā)起了涼山阿依(兒童)助學計劃,號召同學們“一天節(jié)約一塊錢、一個月少喝兩杯奶茶”,去幫助涼山的困難學生。臨近畢業(yè),蘇正民選擇報名加入研究生支教團,回到家鄉(xiāng)大涼山支教,踐行母親“別人給我們一碗飯,我們要回饋一袋米”的樸素囑托。
當蘇正民“走出大山是為了更好地回到大山”的心愿為更多人所知后,他那向陽而生的力量也影響著千千萬萬的中國青年。同樣來自大涼山的李想渴望“在自己跑起來后,能回頭幫助別人”,于去年加入蘇正民志愿服務隊,前往涼山支教;某位與蘇正民經(jīng)歷過相似磨難的涼山彝族學子在畢業(yè)之際報名參加了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還有眾多來自其他地區(qū)的“蘇正民”們在網(wǎng)絡上寫下留言,感恩自己如無數(shù)個“阿蘇”們一樣,在奔赴夢想的不懈奮斗中走出了大山,也將用實際行動去回報那曾經(jīng)哺育過自己的綿延群山,幫助更多孩子奔向更美好的未來。
那些追逐著光的人,自己也成了光。他們傳遞著心中的火把,將光和熱送到最需要的地方,照亮更多的人。
(摘自“人民日報評論”微信公眾號,蘿卜葉子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