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賽
幻想,是對現實生活的原材料,如記憶、經驗,進行再加工的過程。如何幻想呢?以下方法,總結自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幻想小說作家和畫家。
石頭,你想到了什么?硬,冷,粗糙,青苔,海浪的味道,鵝卵石,太湖石,魔法石,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的那塊頑石……
有一本繪本叫《石頭一動也不動》,以萬物的視角看石頭,也以石頭的視角看萬物。從萬物的眼中看去,石頭可以是形狀、顏色、觸感、味道;是荒野,是家園,是廚房,是寶座;是一剎那,也是億萬年……而從石頭的視角看萬物,你看到生存,看到死亡,看到孤獨,看到愛……
如果我們能想象一塊石頭的視角,也就能想象一朵云、一只蝙蝠、一只龍蝦、一只貓、一只北極熊的視角……
《納尼亞傳奇》系列的第一本書叫《獅子、女巫與魔衣櫥》。這是一個非常天才的題目,因為其中有無限變化的可能。可不可以換幾個詞呢?比如,“鴨子、妖怪和巨石”“蜘蛛、貓與洗碗機”“章魚、松鼠與行李箱”“北極熊、馴鹿與圣誕列車”……是不是有故事在里面蠢蠢欲動?
在《幻想的文法》一書中,意大利作家賈尼·羅大里說,一端電極并不足以點燃火花,得有兩端才行。當一個詞,碰到另一個能激發(fā)它的對象時,就會改變既有的軌道,脫離拘泥自身的日常含義,呈現出新的意義。
德國童書作家于克爾·舒比格非常善于此道。比如,城市+流浪,這兩個詞讓你想到了什么?舒比格寫的故事是這樣的:一座叫阿拉凡德的城市喜歡到處流浪,一個男孩花了10年時間去尋找它……
汽車+孩子?舒比格寫過黏人的白色汽車,“只要超過兩小時沒人理它,它就感到孤單難耐,喇叭開始叫。這時就必須有人坐到車里講故事給它聽,故事里一定要有白色汽車、白色摩托車、白色腳踏車、白色火車……”
英國作家尼爾·蓋曼談到過“狼人”的問題。大家都知道人被狼人咬了,會在月圓之夜變成狼人。那假如是一匹狼被狼人咬了呢?月圓的時候,它會變成一種不一樣的狼嗎?假如狼人咬了一條金魚呢?金魚會在月圓之夜長出毛來,從魚缸里跳出來殺人嗎?假如是狼人咬了一張椅子呢?月圓之夜,那張椅子會變成一張狼椅子嗎?
對于常識、預設和成見的挑戰(zhàn),會幫助我們打開許多幻想的空間。假如你醒來發(fā)現自己變成了一只大甲蟲?(卡夫卡《變形記》)假如人類沒有性別?(厄休拉·勒古恩《黑暗的左手》)假如地球是外星人定制的?(道格拉斯·亞當斯《銀河系搭車客指南》)
正如德國詩人諾瓦利斯所說:“‘假設是一張網。你拋下網,遲早會有收獲。”
挪威畫家俄溫·托斯特畫畫很有意思,喜歡從一個小小的失誤開始,比如,一個無意間滴落的墨漬。他的鋼筆在墨漬中來回勾勒了幾下,墨漬很快成了一個鼻尖,然后線條繼續(xù)往上走,勾勒出小小的耳朵、眼睛,隱約可以看出是一張小狗的臉。嗯,看起來有點憂郁……
不僅畫畫如此,從錯誤里也可以誕生好玩的故事。比如,如果你不小心把“時候”敲成了“時猴”,你可以為《西游記》的妖怪目錄添加一個新的品種,一種可以掌控時間的猴妖。如果你不小心把“鳩占鵲巢”寫成了“鳩占雀巢”,其實不妨想象一只愛喝咖啡的杜鵑。童話世界的很多驚喜來自謬誤,據賈尼·羅大里說,灰姑娘的鞋子在最初的版本中是松鼠毛皮做的,在口口相傳的謬誤中變成了晶瑩剔透的水晶鞋。
在一個自由、開放、寬容的環(huán)境里,錯誤不僅不可怕,反而是通往創(chuàng)造力的起點。
我們的大腦很懶惰,時不時需要限制的驅動,才能開動馬力,把毫不相關的事物或觀念聯系起來。限制可以是時間上的,比如,用10分鐘時間想出胡蘿卜的100種吃法;也可以是數量上的,比如,給你10個字,寫一則世界上最短的故事。據說海明威只用了6個字——“待售:童鞋,未穿?!?/p>
俄溫·托斯特有一次突發(fā)奇想,從素描本正中心戳了一個洞,然后開始繞著這個洞畫畫。每一頁紙上,這個洞都被畫成了不同的東西,街燈、車輪、鼻孔、氣球……這個小小的游戲最后變成了他最成功的一部作品《洞》,一則關于“有”與“無”的存在主義冥想。
一個你非常熟悉的故事,換一個陌生的角度重新去審視,就會開啟一個新的故事。法國畫家吉爾·巴什萊畫過一本《白兔夫人》,以《愛麗絲漫游仙境》中那只總是遲到的白兔的夫人為主人公,仙境世界立刻呈現出一種全然不同的面貌。
德國畫家弗利克斯畫過一本《浮士德》,將浮士德的故事搬到了21世紀的柏林。上帝與其他宗教的神靈一起在開放式辦公室辦公,用電腦創(chuàng)造宇宙,發(fā)大洪水之前還得先獲得審批。而魔鬼為了跟上帝打賭,當起了不著調的愛情顧問,整天忙著撮合出租車司機浮士德與他的土耳其愛人瑪格雷特。
我們可以讓不同童話世界里的角色們互相串門,談個戀愛,打個架;也可以多問一句,他們后來怎么樣了?比如,灰姑娘和白馬王子的婚后生活幸福嗎?打敗伏地魔之后,哈利·波特和他的好朋友們過著什么樣的生活?小王子回到B612星球之后怎么樣了?
現在流行一種故事盒子,盒子里有幾十張卡片,每張卡片正反面都有插圖??梢詭讉€小伙伴一起玩,每個人輪流抽取卡片,并依次向他人講述自己手中的卡片,看它們最終能組成什么樣的故事。
這樣的故事盒子,基本原理大概可以追溯到蘇聯學者弗拉基米爾·普羅普的敘事理論。普羅普總結了故事的31種功能,它們之間的變換組合,足以勾勒出任何一個童話(冒險奇遇故事)的基本框架,比如,禁令、違反、英雄出發(fā)、任務、遇見贈予者、奇幻的禮物、對手出現、決斗、勝利、返回、假英雄、艱難的考驗、損失得到彌補、對手受到懲罰、婚禮等。
故事盒子可以編出無窮無盡的故事,而且參與講故事的人越多,自由聯想的可能性就越多,多重視角碰撞下產生的故事也會越好玩。
(摘自《少年新知》2022年第5期,小黑孩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