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杰 圖|柳三變
得語文者得什么?如果這是一道填空題,我相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語文老師都會填“天下”。這其實也是一種“自嗨”。
我看不出“得語文”與“得天下”之間有什么必然的邏輯關聯(lián)。我當年高考,語文成績排名全校前幾,數(shù)學不及格,于是只好復讀。
在應試教育的語境中,得什么就“得天下”之說,肯定是不科學的,但如果把“得”改為“失”,這個道理就講得通。只要是中考、高考學科,哪一科差了都不行。這是制度,也是現(xiàn)實。
既然“得語文者得天下”是一種“自嗨”,那么我們該如何做好這道填空題呢?答案可以是多元的。
得語文者得“人緣”。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是什么?專家們的論述伙矣,讓我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聽得懂人話,會說人話”。學好語文,最大的功能正是“聽得懂人話,會說人話”。在人際交往中,一個善于“聽話”、善于“說話”的人,往往能為自己營造一個良好的人際交往氛圍。語文素養(yǎng)好,情商高,人緣好,這三者之間應該有因果關聯(lián)。
得語文者得“快樂”。有一種快樂,跟賺錢多少無關,跟地位高低無關,你只要喜歡閱讀,就能擁有這種快樂。在閱讀中,我們能開闊視野,與古今中外的偉人對話,從而遇見更美好的自己。學好語文,喜歡閱讀,即使沒有考上名校,哪怕名落孫山,你一樣可以擁有快樂的生活,擁有深遠的精神追求。我一直以為,《平凡的世界》中,坐在煤井邊讀著書的孫少平,一樣是有“天下”的人。
得語文者得“從容”。當今社會,充斥著焦慮、貪婪、急功近利,世界之大,幾乎就擺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了。怎么讓一個人靜下來,聽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怎么讓一個人慢下來,慢慢走,慢慢欣賞?急著趕路的人,怎么可能發(fā)現(xiàn)并欣賞路邊的風景?得語文者,心更容易靜,心更容易清,所以,他們的生活更從容。
得語文者得“滿足”。因為語文,因為閱讀大量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所以語文人的胸襟應該更開闊,所以語文人更容易“滿足”:幾個好友,一頓便飯,一番神聊……都能帶來極大的滿足。據(jù)我觀察,語文老師群體,對學校對學生的牢騷相對要少,負面情緒的相互擴散影響也小得多,也就是語文老師更“想得開”。
您若有興趣,這道填空題還可以繼續(xù)做下去。
其實,即使是在競爭激烈的高考中,“得語文”最多只是多幾分競爭力,而且這還得依賴于其他學科沒有“跛腳”。對一個學生來說,“得語文”了,充其量就是在語文這個學科的學習上取得了成績。但是,老師為了凸顯自己執(zhí)教學科的重要性,妄言“得天下”,不僅不科學,更有誤人子弟的嫌疑。
反過來想想,劉邦這個無賴,得了天下,不見得語文有多好。
動不動就說“天下”,就說“我和天下”,就說“我教的學科和天下”,是對學生的誤導。